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教育科研 >第三章各种各样土壤2浙江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2节结论

第三章各种各样土壤2浙江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2节结论

收藏本文 2024-02-14 点赞:28279 浏览:12337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 一、 课标要求

    1、 区分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的土壤质地特征。

    2、 区分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的主要性状。

    3、 了解壤土类土壤各种成分的比例。

    4、 说出壤土类土壤最适于植物生长的主要理由。

    二、 教学设计的思路

    土壤的三种类型

    摘自:毕业论文如何写www.udooo.com

    (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在生活中能观察到,但这往往是学生所忽略的。植物的生长跟土壤的类型密切相关。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都学会种植植物,爱种去种,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更爱护大自然还给社会多添了几分"绿"。
    本节课内容教学的设计依据《科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并非常重视STS教育思想,完成"生活--科学--生活"的全过程。重视学生体验,达到"乐学"的目的。全班分为7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从2010年4月底到5月底每组用三类土壤分别种植同种植物。她们需要亲自挖土、陪土、每天浇等量的水、记录植物生长情况等。
    课堂上一起做实验验证三种土壤的性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一起分享学习的收获。创设一种、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将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师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探索中获得新知识。

    三、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四、 教学流程图

    五、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从2010年3月份初开始在三种土壤中种植3盆盆栽,每天拍照和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并找出跟预期的一些不同生长结果的原因,分析,反复试验等。我最终选中花叶常春藤的品种给学生去种植,写好小花盆等器材。把学生分成7个小组,分组6人,师生一起选出每组负责人。
    2、学生准备:老师引导学生去校园寻找黏粒、粉砂粒、砂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利用砂粒、粉砂粒、黏粒配成三种土壤然后把植物载入其中,接着每天浇等量的水、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情况等。同是以这些小组为单位,由负责人安排好组内的资料收集、信息处理、ppt制作、汇报发言等。

    (二)、课堂教学过程

    六、 教学反思

    运用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着重考虑如何给学生以更多的主动和自由,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让学生有更多"做"的机会(劳作、实验探究等),有更多"看""说"的机会(对现场实验的思考交流、多媒体应用、小组长上台讲课等)。这节课同时也展示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整堂课结构严谨衔接紧密,重点突出,课堂上学生表现活跃,教学的三维目标落实得较好。有位女生在谈学习感受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我在家种花就再也不害怕了!",是的,这正是我们教学最终要达到的效果!
    存在一些问题:
    (1)对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关注和分析得还不够,较多学生做出的实验不符合理论。这节课由于探究实验的控制变量没控制好,砂子、棉花的体积取得比较粗略,影响到实验结果,与我们理论得到的实验结果不同时,应该让学生分析一下原因。
    (2)这节课还应在许多细节上下功夫,处理好课堂的生成,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附录:
    自评: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注重体现了以下几个点:
    (1)准备充分,抓住关键。开学初定了课题后,我便着手准备。3月份,我自己分别先用砂土、黏土、壤土种植同种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每天给予记录、拍照。4月份初,植物生长的状况与预想的有些出入,开始积极寻找原因。因此,我还探究了一些植物的生长环境,最后选了花叶长春藤给学生做实验。学生的实验持续一个月,整个过程我都有跟踪、拍照。关于课堂上的渗水实验,我更是尝试了不下10次。可以说,植物的种植情况和渗水实验的结果是本节课的关键。
    (2)重视学生体验,达到"乐学"的目的。全班分为7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从4月底到5月底每组用三类土壤分别种植同种植物。她们需要亲自挖土、陪土、每天浇等量的水、记录植物生长情况等。整个过程下来,没有一位学生感到辛苦,都非常的关心自己植物的生长。学生种植的植物情况开始有差异时,我要求学生查找"植物形状与土壤类型的关系",并做成课件的形式。每组查找的资料都良好,学生们非常乐意去体验。
    (3)重视STS教育思想,完成"生活--科学--生活"的全过程。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种植植物的实验结果开始入题,学生从视觉、触觉感受砂粒、黏粒,再亲自动手做砂粒、黏粒的渗水实验来了解三类土壤,得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道理。 把这道理用于解释为何"壤土更适合种植植物"。最后,学生展示查找的资料,分析实际的实验结果,谈感受。把知识应用与生活实际,完成"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过程。
    他评:(各老师点评)
    翁紫媚老师:
    本节课整体效果好。准备充分,带学生劳作很有创意,课流程好,语言可组织再好些。
    刘耀俊老师:
    本堂课各环节联系紧密,一环扣一环,重点突出。课前音乐很好,展示学生的劳作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参与充分。但有些学生实验的结果与理论分析的结果不同,实验设计的控制变量不够好,应思考如何改进实验装置。
    马军老师:
    教师教态自然,很有亲和力,课堂上充分体现了"教师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快乐"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亮点,思路新,学生主动性强。学生做实验是否得到我们所需要的结果,这与实验仪器,学生操作等问题有关,老师可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去分析。
    黄炎老师:
    引课较好,与学生互动多,课堂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前准备、教学设计、引课音乐都花了很多心思,学生亲自劳作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实验的步骤是否应该在屏幕上呈现出来,让更多学生懂得怎样去操作。
    胡小燕老师:
    整个教学过程各方面处理都比较流畅,设计新颖,很好。如果课堂上更加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交流和探讨,这样课堂会更有活力,学生学得更多。
    赵如海老师:
    这节课体现了科学课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学校改变教学方式的课改要求。对自己将来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学生收获主要是在课外,学生在课外的学习中学得也很快乐。
  •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