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养成教育 >试谈激发如何激发革新思维

试谈激发如何激发革新思维

收藏本文 2024-02-14 点赞:28404 浏览:13209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创设情境,激发疑问意识;创造氛围,调动各方积极因素,要敢问善问。最后是向课后延伸,从而找到学生疑问的源头。
关键词:情境、创新、敢问、善问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大数据时代来临,创新思维您准备好了吗?善于发现问题,是积累创造性思维习惯的良好素材。

源于: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众所周知,童年时期的牛顿通过产生苹果落地疑问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终成一代科学巨匠。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指出:“发现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则需要挖掘创新思维。由此可见,教师鼓励学生敢问,教会学生善问至关重要。尼尔波斯特曼曾批评旧教育制度:“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他一针见血地刺中了旧的教育观要害当今社会对创新人才求知若渴,基础教育则任重道远,而鼓励学生去疑问、探索,是求新的不竭动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疑问意识

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主动学习的动机。把教学内容寓于各种各样的情境当中,就会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索学习。如何有效的设置问题情境并激发学生的疑问意识呢?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题材来设置情境是一种有效的做法。如:学生在学习 What do you think of... 这一句式时,我适时地举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电视节目,让学生就此发问和练习。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展开了热烈地会话练习,很快就达到了教学目标。有时还需通过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童话故事或模拟生活情境等形式呈现问题,帮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问”转化为“我要问”。

二、氛围,鼓励敢问

(一)“爱”是敢问的前提

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教师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尤其是“被爱遗忘的角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爱,那么就可以营造出一种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言敢问。班上一位女同学非常腼腆,上课沉默寡言,下课也极少讲话。怎样才能调动她的积极性呢?我找机会接近她、鼓励她,渐渐地发现她在课堂上开始主动回答问题了。这多么令人意外啊!

(二)“”是敢问的基础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自尊心与思维的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专制式的教学最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久而久之,会产生惰性,缺乏自信心,思维迟钝僵化。我常提问:“你有什么想法,你想说点什么,你想补充点什么……”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备课的内容,我也决不打断学生的思路。学生回答或提出的问题无论正确与否,一律不正面否定,必要时展开讨论,尽力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营造出平等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因素,引导学生会问,培养学生善问

(一)努力挖掘教材,把教材中的句号变成问号

教材中许多知识都是前人研究总结出来的,这种知识就是“句号”。传统的课堂只重视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再发现、再创造,从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教材中“静”的内容教“活”了。第一,选择学生熟悉的场景,替换教材中的事例,让学生感到既亲切又有趣。第

二、向学生提出开放性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索,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1.拾级而上,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培养能力,课堂教学无疑是主渠道。入学伊始,就着手培养学生的提问、质疑能力。起初,只要求他们提出一般性的问题,即这道题该怎样做;然后,要求学生提出理解性的问题,即这道题为什么会这样做;最后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即这道题还可以怎么做。学生的提问由一般性到理解性再到创造性,拾级而上,问出了水平。

2.适时引导,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出许多开放性的问题。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师所产生的效果却大相径庭。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教师的引导能力高低不同。解答开放性的习题时,既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孩子体会解题的愉悦,又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3.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实现课堂互动,尤其是学生间的交流是培养学生提问的又一有效手段。学生之间的交往影响常常大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交流中学生间的不同意见和见解,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辩论,激发思维碰撞、开拓思路,从而解决问题。

4.体验成功,让学生乐问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体验成功的喜悦后,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课堂上,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对应的肯定、鼓励,这样学生乐问的精神会受到进一步的鼓舞。

四、向课后延伸,是学生“问”的源泉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鼓励学生发问,但教师不必、也不可能一一作答。因为有些问题,仅凭当前所学知识无法诠释透彻。所以教师要巧妙地“存疑”,将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脑袋里产生出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的教学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通过传授知识引发更多新的问题。让我们努力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上课,再“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吧。试想,如果每一位学生都被培养成一个“问号”,那么若干年后,我们一定是一个创新力极强的民族。
参考文献:

1.胡春洞.《外语教学论》.

2.胡俊荣.新课改理念下的作业观.《英语辅导报》初中教师版,2006年7月31日.

3.侯青峰.提高课堂效率的几点尝试[J].职业教育研究,2009,(01):137-138.

4.苏霍姆林斯基.《教学的艺术》

(作者单位:河南省林州市第十中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