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药学 >> 药剂学 >复合物胰岛素磷脂复合物口服微乳制备与体内外评价

复合物胰岛素磷脂复合物口服微乳制备与体内外评价

收藏本文 2024-04-17 点赞:32803 浏览:14775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一、目的胰岛素是一种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其口服给药一直是现代药剂学的探讨热点和难点,而在众多的制剂手段中,微乳被认为是运用前景较好的一种给药系统。由于胰岛素是亲水性药物,一般载于微乳的水相,对于O/W微乳,药物载于微乳外相,口服后会被胃肠道中的酶降解失活,对于W/O微乳,口服后被胃肠道中大量消化液稀释而转相,药物仍会被降解失活。故本课题拟采取磷脂复合物技术,使胰岛素与磷脂形成胰岛素磷脂复合物(insupn-phosphoppid complex, IPC),增加胰岛素的脂溶性,制备出胰岛素载于油相的微乳,以减少口服后胰岛素的降解失活,以而提升胰岛素口服生物利用度,为胰岛素这种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口服制剂的开发奠定基础。二、策略与结果1.胰岛素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以含5%冰醋酸的DMSO为溶剂,采取冷冻干燥法制备胰岛素磷脂复合物。以透光率为指标,筛选磷脂/胰岛素的比例和油相,以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浅析验证复合物的形成,最后以皮射后的降血糖效果来考察复合物制备历程对胰岛素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磷脂/胰岛素质量比为(32:1),油相为油酸乙酯时,胰岛素溶解较完全,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浅析验证了胰岛素磷脂复合物的形成,皮射后的降血糖效果显示,复合物的制备历程对胰岛素生物活性没有显著影响。2.胰岛素磷脂复合物W/O、O/W微乳的制备及表征以油酸乙酯为微乳油相,通过伪三元相图法筛选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Km值等处方因素,确定了胰岛素磷脂复合物W/O、 O/W微乳的空白处方分别为:[Lecithin:乙醇:油酸乙酯:水=26.67:26.67:35.55:11.11(m/m/m/m)]、[EL35:1,2-丙二醇:油酸乙酯:水=18.18:6.06:6.06:69.70(m/m/m/m)],所制得的IPC-W/O、IPC-O/W微乳的粒径分别为27.3nm和18.6nm,多分散系数分别为0.117和0.141,载药量分别为769.78±0.86μg·mL-1和216.5±0.57μg·mL-1。胰岛素磷脂复合物微乳室温放置30天含量出现一定下降,4℃下基本稳定。3.胰岛素磷脂复合物微乳的体外评价通过体外酶降解实验和Caco-2细胞模型上的转运实验对胰岛素磷脂复合物口服微乳进行体外评价。体外酶降解实验显示,磷脂复合物微乳对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均具有显著的抗酶降解作用,IPC-W/O微乳保护作用显著强于IPC-O/W微乳,保护作用顺序为:IPC-W/O微孚L IPC-O/W微乳复合物。Caco-2细胞模型上的转运实验显示,与胰岛素溶液组相比,复合物、IPC-W/O微乳、IPC-O/W微乳组的表观通透系数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大,以胰岛素溶液为对照组所得的转运推动率R分别为1.26,1.48和1.50,IPC-W/O微乳、IPC-O/W微乳组大于复合物组,而IPC-W/O微乳、IPC-O/W微乳组之间则无显著差别。4.胰岛素磷脂复合物微乳的体内评价通过STZ糖尿病大鼠模型上的药效学实验对胰岛素磷脂复合物口服微乳进行体内评价。成模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口服IPC-W/O微乳、IPC-O/W微乳、复合物(50IU·kg-1),皮射胰岛素溶液(1IU·kg-1)和不给药为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IPC-W/O微乳、IPC-O/W微乳、复合物组血糖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降糖效果为IPC-W/O微孚(?)IPC-O/W微乳复合物,血糖最低值分别为初始值的66.7%、70.8%、82.02%,以皮射胰岛素组为参比,IPC-W/O微乳、IPC-O/W微乳、复合物组的口服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2.4%、1.8%、1.6%,相比皮射胰岛素组,IPC-W/O微乳组降糖作用更持久。体内药效学探讨显示胰岛素磷脂复合物微乳特别是IPC-W/O微乳口服后具有显著降糖作用,表明此给药系统能增加胰岛素的口服吸收,用于胰岛素口服给药具有一定前景。三、结论本论文以磷脂复合物技术,制备出胰岛素载于油相的IPC-W/O、 IPC-O/W微乳,此磷脂复合物微乳特别是IPC-W/O微乳能显著增加胰岛素的体外抗酶降解能力和透膜能力,药效学探讨表明磷脂复合物微乳特别是IPC-W/O微乳口服后具有显著降糖作用,且具有一定缓释效果,用于胰岛素口服给药具有较好前景。本论文为胰岛素这类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口服制剂的开发奠定了实验基础。关键词:胰岛素论文磷脂复合物论文口服微乳论文生物利用度论文

    摘要4-7

    ABSTRACT7-12

    目录12-15

    英文缩写词表15-16

    前言16-19

    第一章 胰岛素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19-30

    1 仪器与试剂19-20

    1.1 仪器19

    1.2 试剂19-20

    1.3 动物20

    2 策略与结果20-28

    2.1 复合物中胰岛素含量测定的策略学20-24

    2.1.1 色谱条件20

    2.1.2 样品处理策略20

    2.1.3 专属性20-21

    2.1.4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21

    2.1.5 精密度21-22

    2.1.6 回收率22-23

    2.1.7 稳定性23-24

    2.2 胰岛素磷脂复合物的制备24

    2.3 复合物的理化性质探讨24-28

    2.3.1 不同油中的溶解性24-25

    2.3.2 红外光谱探讨25-26

    2.3.3 X-射线衍射探讨26-27

    2.3.4 胰岛素磷脂复合物的生物活性验证27-28

    3 讨论28-29

    3.1 胰岛素与磷脂形成磷脂复合物的可能机理28-29

    3.2 胰岛素的活性验证29

    4 小结29-30

    第二章 胰岛素磷脂复合物W/O、O/W微乳的制备及表征30-48

    1 仪器与材料30-31

    1.1 仪器30

    1.2 试剂30-31

    2 策略与结果31-45

    2.1 W/O微乳处方的筛选31-34

    2.1.1 微乳处方组成的初步筛选31

    2.1.2 筛选表面活性剂31-32

    2.1.3 筛选Km值32-33

    2.1.4 微乳处方的优化和制备33-34

    2.2 O/W微乳处方的筛选34-38

    2.2.1 微乳处方组成的初步筛选34-35

    2.2.2 筛选助表面活性剂35-36

    2.2.3 筛选Km值36-37

    2.2.4 微乳处方的优化和制备37-38

    2.3 微乳载药量策略学的探讨38-41

    2.3.1 样品处理策略38-39

    2.3.2 专属性39-40

    2.3.3 回收率40-41

    2.3.4 胰岛素磷脂复合物W/O、O/W微乳载药量的测定41

    2.4 胰岛素磷脂复合物微乳的质量评价41-45

    2.4.1 外观41-42

    2.4.2 类型的鉴别42

    2.4.3 电导率和粘度42-43

    2.4.4 平均粒径及其分布43-44

    2.4.5 初步稳定性考察44-45

    3 讨论45-46

    3.1 微乳的处方筛选45

    3.2 样品预处理及载药量的测定45

    3.3 粒径及其分布45-46

    3.4 初步稳定性探讨46

    4 小结46-48

    第三章 胰岛素磷脂复合物微乳的体外评价48-60

    1 仪器与材料48-49

    1.1 仪器48

    1.2 试剂48-49

    2 策略与结果49-58

    2.1 酶降解探讨49-50

    2.1.1 实验策略49

    2.1.2 实验结果49-50

    2.2 Caco-2细胞模型上的转运探讨50-58

    2.2.1 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建立和确证50-51

    2.2.2 细胞毒性实验51-52

    2.2.3 Hplc法测定转运实验中胰岛素的浓度52-56

    2.2.4 转运实验56-58

    3 讨论58-59

    3.1 酶降解探讨浅析58

    3.2 Caco-2细胞转运探讨58-59

    4 小结59-60

    第四章 胰岛素磷脂复合物微乳的体内评价60-66

    1 仪器与材料60

    1.1 仪器60

    1.2 试剂60

    1.3 动物60

    2 策略与结果60-63

    2.1 STZ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60-61

    2.2 STZ糖尿病大鼠口服胰岛素制剂的降糖作用61-63

    2.2.1 实验策略61

    2.2.2 实验结果61-63

    3 讨论63-64

    3.1 口服胰岛素与注射胰岛素的比较63

    3.2 复合物与复合物微乳口服的比较63-64

    3.3 胰岛素磷脂复合物微乳口服吸收的可能机制64

    4 小结64-66

    全文总结66-67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