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心理学 >> 医学心理学 >无辜者alAT原理测谎范式实验查抄袭率

无辜者alAT原理测谎范式实验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2-02 点赞:33841 浏览:15668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测谎”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话题,以古至今,人们不断地探讨发现他人内心隐秘世界的策略。直到1895年,意大利的龙布罗梭将测谎方式转变为科学的仪器测谎,以而使测谎进入了科学进展阶段,并迅速在刑事司法领域大放异彩。而测谎被引进入中国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基本上是以传统的多导生理测试策略为主,虽然此种测谎方式在刑事司法领域收到了很大成效,却因无法很好区分“慌”与“谎”的差别,很容易造成检测阳性的出现。随着科技的进步,更多集心理学、生理学和医学于一体的科学技术运用到测谎领域来应对目前社会治安日趋复杂的形势,如相关事件电位(简称ERP)和功能核磁共振(简称fMRI)技术,但是,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为寻找一种更加简便高效的测谎方式,本论文将采取Sartori,Agosta,Zogmaister等人在2008年提出了自传体内隐联想测验(autobigraphical ImppcitAssociationTest,简称aIAT)技术进行测谎实验,进一步验证该策略的实用性,并在既往的实验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探讨。本论文是以将aIAT测谎置于案件侦破的背景下讨论。由此,本论文利用模拟犯罪情景的方式来证明该策略不仅能较好的区分犯罪者和完全无辜者,对知情无辜者(包括听说者和目击者)也具有较高的鉴别力。在实验中要求被试完成改编自内联隐想测验(简称IAT)的自传体内隐联想测验(简称aIAT),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尽快做出反应,整个测验包括五个任务,测验软件自动记录被试反应时。实验发现:在实验一中,采取2(被试类型:犯罪者/无辜者)×2(任务类型:状态与自传体记忆真实性一致/状态与自传体记忆真实性冲突)实验设计,发现被试在当前状态与自传体记忆真实性一致的条件(例如:对于犯罪者来说,我正在做心理学实验和我以钱包里取出了)的平均反应时要快于二者真实性冲突条件下(例如:对于犯罪者来说,我面对着电脑显示屏和我没偷走一百五十元钱)的平均反应时,但是无辜组反应差别不显著,而犯罪组的反应差别显著。对被试任务五及任务三的平均反应时的D值计算得出,D值为正值判断为犯罪者,击中率为87%,D值为负值判断为无辜者,虚报率为27%。实验二中,无辜组被试替换成知情无辜者,在知情无辜者被试中又分为阅读组(模拟现实中阅读新闻报道了解案情的无辜者)和目击者(模拟现实中曾亲眼目击犯罪历程的无辜者),结果发现被试在当前状态与自传体记忆真实性一致的条件的平均反应时要快于二者真实性冲突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犯罪组的反应差别显著,而两个知情无辜组的反应差别都不显著,并且,冲突条件下两组知情无辜组之间的平均反应时差别也不显著。经过计算,阅读组和目击组D为负值时判断为无辜者的虚报率分别为21%和33%,虽然以概率该指标用来区分犯罪者与无辜者并不之分准确,但是以实验中对被试在任务类型重复样本t检验的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知道,犯罪者和无辜者在不同类型任务的反应差别是不同的。这也提醒笔者,仅仅利用D值的正负值这一固定标准判断犯罪者与无辜者是不合适的,在此基础上还要参考D值的绝对值指标,这一指标反映出了被试的aIAT效应的大小,综合两种指标可以提升aIAT可以对犯罪者与无辜者鉴别力。所以,如果在判断指标上再做进一步探讨,用aIAT测谎还是十分有效地,但需要指出的是aIAT并不是直接判断被测试者是否说了谎,而是将具有犯罪自传体记忆的犯罪者和无辜者加以区分。该策略是否能经得起实践的考核,一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探讨进一步验证修正,尤其在判断指标上多加探讨,另一方面需要探讨者将aIAT测谎作为一种手段与其他测谎技术配合利用,取长补短,发挥“测谎”在侦查等领域的巨大作用。关键词:测谎论文知情无辜者论文自传体内隐联想测验论文aIAT论文

    中文摘要4-6

    Abstract6-10

    1 绪论10-22

    1.1 测谎策略的进展历史10-16

    1.1.1 测谎策略的启蒙与探讨阶段11-12

    1.1.2 测谎策略的专业化进展阶段12-13

    1.1.3 测谎策略的新进展13-16

    1.2 测谎常用编题策略16-18

    1.2.1 准绳不足检测16-17

    1.2.2 犯罪知识检测17-18

    1.3 测谎在侦查工作中的作用18

    1.4 目前测谎技术有着的局限18-19

    1.5 测谎新策略——自传体内隐联想测验19-22

    2 不足的提出及探讨作用22-23

    2.1 不足提出22

    2.2 探讨作用22-23

    3 实验探讨23-34

    3.1 实验一23-29

    3.1.1 探讨检测设23

    3.1.2 实验被试23

    3.1.3 实验设计23-24

    3.1.4 实验材料及设备24-25

    3.1.5 实验程序25-27

    3.1.6 实验结果的浅析与讨论27-29

    3.2 实验二29-34

    3.2.1 探讨检测设29

    3.2.2 实验设计29

    3.2.3 实验被试29-30

    3.2.4 实验材料及设备30

    3.2.5 实验程序30-31

    3.2.6 实验结果的浅析与讨论31-34

    4 探讨总结34-37

    4.1 本探讨有着的不足34

    4.2 对aIAT测谎的展望34-37

    5 本探讨主要结论37-38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