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改革 >> 政治教学改革 >简论走向如何让语文教材走向“开放”

简论走向如何让语文教材走向“开放”

收藏本文 2024-03-28 点赞:33947 浏览:15668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孤立”的教材:语文课堂教学的“多重封闭”

课程改革已经超过十年了,现在的语文课程,在我们的想象中,应该是很开放的。因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然而在实然的语文课堂上,你会发现许多教师还是把每一篇文本都当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让他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很“孤立”。这种“孤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单篇运行”。每篇课文都是独立的,不和其他课文有联系,对同在一册的课文没有进行内在的组织建构。二是“单本运行”。课堂上只讲语文教材,不对课本知识进行扩展,把薄薄的一本语文书视作圣经。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来讲去,还是那几篇课文,还是那几句话,根本就走不出语文书。

2.“互文性”的关照:小学语文教材应是一种“整体”的结构

一篇课文,尤其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一般都是短小精悍的,文字也比较浅显,就是教师采用放羊式的教学,学生把课文读两三遍,还是能够读懂的。如果教师不让学生多读,而是自己反反复复地讲,这样弊多利少:一是教学容量和教学密度过小,效率自然不高;二是简单而高频率地重复,学生容易厌倦。
互文性理论告诉我们,所有的文本,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阅读就是一个归化的过程,一个建构相似文本之间关联的过程,是将文本纳入由文化造成的结构形态之中的过程。它应该关注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的关系。阅读一个文本,必须与其他文本相联系或对照才行。在文化的背景上,一个进入阅读状态的文本,实际上已经是由其他各种文本,由无限的、已失去本源的代码组成的多元复合体。
语文教材是张网。所有的课文都是网上的一个点,或是一个结,所有的点与结都是连接在一起的,都是完整的、网上不可分割的、互相联结的一个部分。语文是沧海,语文书仅是“沧海一粟”。你给学生一口枯井,他们就只能看到井口的天空,只能成为语文学习的井底之蛙。语文教材,只是一个小小的港口,一个出发点,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带领学生从语文教材这个基地或港口出发,扬帆起航,驶入浩瀚的语文之海。

3.有效的路径:小学语文教材的“主题联合化”改编

语文课堂教学要走出孤立的狭窄地带,需要我们建立开放的教材观,时时处处用联系的眼光、建构的思维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这个方面,比较有效的路径有两个:一是打通教材的“内内关联”(教材内部与内部的关联),最大限度地发掘语文教材的整体资源;二是打通教材的“内外关联”(教材与外部语文类文本的关联),真正打破教材的内外界限,以更开放的胸怀与视野来看待大语文之网中文本的互文关系。
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上述两条路径,第一条比较实用。在打通教材的“内内关联”时,我们通常以“主题”为线索,把六年十二册教材按照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儿童的阅读心理,重新串联组合起来,形成新的“主题链”。这种主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我们转变教学观念,建立起“用教材教”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首先在教材的体系之内,为所要用来教学的教材文本“找朋友”。例如我们在教学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作名篇《 清平乐·村居 》(“茅檐

源于:查抄袭率毕业论文理工www.udooo.com

低小,溪上青青草”)时,就可以“村居”为主题,在苏教版或人教版教材的范围内,寻找教材内部的朋友。如此,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清代高鼎的诗作名篇《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利用这两篇课文,我们就可以在儿童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展开比较教学。先可以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从体裁的定位上来看,辛弃疾的《 清平乐·村居 》是词,长短错落;高鼎的《 村居 》是诗,极为工整。这样的比较对于帮助学生建立起词与诗的基本概念是一条好的路径。再从题材的剪取上来看,“村居”词侧重写农家恬静和谐的生活,“村居”诗侧重写儿童的春日嬉戏——放风筝。当然还可以从思想感情上来比较,“村居”词,主要传达热爱乡村生活的情感,主要是词人的“隐者情怀”;而“村居”诗,则是表达了儿童嬉戏时的欢快之情,主要是儿童喜好嬉游的性情。在完成了上述比较之后,我们还可以就两篇同题课文的相同之处进行比较:都是写田园生活的,都是传达田园情的,都能给予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田园是幸福的家园,可以给我们带来生命的和谐、恬静、自由与欢乐。
(作者单位:南通市东社中学小学部,江苏 南通,22632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