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图书馆 >> 版本学 >简论民初清末民初书刊编辑出版中人文思想

简论民初清末民初书刊编辑出版中人文思想

收藏本文 2024-02-07 点赞:4900 浏览:1266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论文选取清末民初书刊编辑出版这一特定领域进行考量,以人文思想为切入点,通过新型知识分子群落的人文思想贯穿了编辑出版背景、主体、产品和活动等环节,将产业转型设置为时代背景,全力开掘贯穿其中并且作用重大的人文思想,力图以全新的角度呈现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思想演变轨迹。本论文的绪论简要介绍了本课题的由来和探讨背景,以及目前对该方面课题探讨的近况及成果概述。前者主要结合当时的史实—环境险恶中的行业进展,尤其是人文精神的高扬;以及当下的现实—进展环境的相对理想,但是产业进展滞后,而且人文关怀的失落。而后者的探讨近况中,根据老中青三代学人的先后开拓,以及立足历史、产业、个体各个侧面的不同建树,以总体上把握了选题的作用和探讨的目的。文章正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比较传统知识分子在首次办报热潮和近代化出版的兴起进展两个不同阶段的思想流变、行为变化以及不同价值。于是,按照思想源流、行为操作、价值贡献分为三章,每章分为两节,选取了传统知识分子中的典型代表,筛选了大量的史料,希望能够在细节还原和具体比较中,探明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思想轨迹。第一章侧重于在历史变迁中的思想流变。第一节着眼于国人首次办报热潮中作用巨大的传统知识分子们。首先探源其一以贯之的人文思想,特别是家国情怀在清末乱世的独特彰显。第二节则关注中国近代化出版的兴起进展,以及经历阵痛的改良文人们。探究知识分子们在遭受挫折后,愈加奋起寻求崭新方式的理由及体现。通过比较,当身份以当朝士大夫经历政治失落成为在野文人,其人文思想也由高歌补天到低调济世,由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更多地下移到社会担当。第二章侧重于时局更替中的行为转变。第一节浅析清末知识分子们首开报刊的开拓之艰,无论是政治势力的强硬钳制,还是经济方面的惨淡经营,凭借他们的爱国热情,都取得了自身的坚持和突破。第二节剖析了经历时局更替后知识分子们温和务实的行为操作,更多地远离政治漩涡,更好地重视经济回报。已经以传统维新士人的鼓呼,转而成为勤奋务实的默默耕耘。第三章侧重于社会转型中的价值彰显。第一节大力赞扬了维新士人们通过译著办刊来传介西学,实现去塞求通,破旧谋新的努力,进而以这些慷慨鼓呼表象的外部努力,观照到他们内在的心怀家国的昂然热情。第二节全面肯定了新式出版努力传介中西,勾画古今的尝试,一手大力传播西学,另一手全心整理国粹,最终达到传继薪火,实现知识分子的大义担当。结论对全文进行了收束和总结,以全篇角度指出在急剧产业转型中岿然不动的人文情怀。无论是出版机构、出版技术、出版材质、出版方式、出版物等外在的巨大变革,还是出版理念、出版思想等内在的剧烈演进;无论是上层游说帝王到底层培育民众的天壤之别,还是文人大夫高雅唱和到新式书商锐意操作的云泥之分,唯一不变的是编辑出版所与生俱来并一以贯之的人文气息。以传统士人的家国情怀到改良文人的社会担当,都是人文精神的一脉传承。关键词:清末民初论文编辑出版论文人文思想论文

    内容提要6-8

    Abstract8-11

    绪论11-17

    (一) 课题由来及探讨背景11-12

    (二) 探讨近况及成果综述12-14

    (三) 探讨策略及相关概念14-17

    第一章 历史变迁中的思想嬗进17-35

    第一节 心怀庙堂的忧国之思17-26

    一、 传统士人固有的“补天”情怀18-21

    二、 清末危局催生的“立言”选择21-26

    第二节 退居江湖的济世之念26-35

    一、 伤时悯人的不同走向26-31

    二、 扶危济世的先后转变31-35

    第二章 时局更替后的行为转变35-54

    第一节 筚路蓝缕的奋力开拓35-47

    一、 在政治夹缝中艰难求存35-42

    二、 在重义轻利中惨淡经营42-47

    第二节 温和务实的苦心经营47-54

    一、 远离政治的稳健选择47-49

    二、 义利并重的锐意操作49-54

    第三章 社会转型的价值彰显54-70

    第一节 去塞求变的开通之功54-63

    一、 译著办刊以传介新知54-59

    二、 鼓呼变法以救亡图存59-63

    第二节 融故纳新的传承之效63-70

    一、 融化新知以开启民智63-67

    二、 整理国故以昌明国粹67-70

    结论70-7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