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级管理 >试析高职高职体育课程综合评价系统构建实践网

试析高职高职体育课程综合评价系统构建实践网

收藏本文 2024-01-15 点赞:25039 浏览:11054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及归纳法和逻辑分析法结合多年高职体育教育实践,提出高职体育教育应针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对学生体育课程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的原则、内涵、方法及措施的探讨,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高职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步伐。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育;评价体系;实施方法;措施
1812—2485(2012)09—020—03
1研究目的
1.1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新类型,在我国只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方向的定位在不断地探索之中基本形成,其定位是培养面向生产、经营、管理、怎么写作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偏重于实际应用与操作,提倡学以致用,职业针对性特点较强。针对这一特点,课程内容改革要力求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锻炼习惯为目的。
1.2 高职学生是未来生产、管理、怎么写作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体质的好坏直接会影响他们的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正常工作年限,这就给高职学生的未来体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制定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是高职体育教育对高技能型人才体质质量和未来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对国家经济建设和未来民族素质提高的重要保证。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采用实践教学及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法进行研究。
通过对2008级、2009级和2010级三个年级2080人各个学期的体育成绩综合评定,学生及格率98%以上。考试结果能充分反映学生体育课程的全面情况。对学生体育教育的过程及养成的考核效果良好,体育课无故旷课及病事检测的缺课率低,实践考试成绩的各项综合平均计分方式能使学生取长补短达到理想成绩。采用综合评定方式使体育考试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改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看法,使体育课成为学生自我锻炼的加油站和辅导站,体育教师成为了学生养成锻炼习惯的督促者、同时也是对基础较差及缺乏自觉性的学生形成压力和动力。

3 结果与分析

3.

1.高职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3.1.1 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形成原则。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习惯养成、品德情操的熏陶与良好社会行为是体育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体育课程内容必须遵循体育的基本属性在基础素质的系统练习上加强运动技能和体育活动能力的培养。
3.1.2 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身体锻炼效果、心理、态度、运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原则。学生体育成绩在保持学科特性的基础上要体现育人、育体、育心的多元因素。因此体育考核内容不能单一从某个运动单项的成绩来评定,应在过程、态度、效果和达标中进行综合评价,实践达标分值控制在不低于60%分为佳。
3.1.3 学生的专业群与就业岗位的体质要求相适应的原则。针对职业教育特点,体育教学应侧重评价学生的职业体能和和适应职业操作技能的能力。

3.2 高职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内涵

体育考试则是检测体育教学成效的重要方式,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以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育素质全面发展为准则,其内涵是:
3.2.1 要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对学生的日常努力态度和进步幅度给予评价。
3.

2.2 对学生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锻炼效果、态度、运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3.

2.3 对活动能力、运动技能要根据个体的绝对成绩和相对成绩相结合进行评价。

3.2.4 采用达标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根据学生体育成绩的进步幅度和认真程度,从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学习态度、行为、情感和意志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3.2.5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是为促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锻炼形式由单一变为多样化,锻炼过程由阶段化转为终身化构建具有个性特点的自我评价体系。

3.高职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内容及权重

3.1基础体育课程阶段评价体系的构建内容及权重。(见表1)

3.4.高职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实施方法

高职院校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和学生实习时间的长短,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习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定期的“2+1”顶岗实习模式;另一种是 “半工半读”实习模式。前者是指在学制的第三年进人工厂、企

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udooo.com

业等单位顶岗实习;后者则是将学生的实习贯穿于理论教学的全过程。目前,在高职院校实行最多的是“2+1”顶岗实习模式。
3.4.1“2+1”顶岗实习模式下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实施方法。这种模式有利于学校的集中教学和学生的系统学习。体育教学课时应按大纲要求不少于108学时,课程设置最少三个学期,也可在第五——第六学期开设选修体育课程。
3.4.1.1 第一学期开设体育基础课程(含军训36学时)。在有目标控制的机制下对学生进行体育基本素质和技能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能力,学会科学锻炼的方法,在有外力的作用下养成锻炼习惯。教师采用表1的内容及权重对学生进行体育考核综合评价。
3.4.1.2 第二学期开设职业体育与休闲体育课程(36学时)。通过对上一学期体育基础课程进行拓展性运用教学,主要内容以拓展训练、体能训练(定向运动)和具有趣味性、竞争性的休闲体育活动进一步挖掘学生的体育活动潜能,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和对身心健康的作用。考核主要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定相结合,采用表2的内容及权重对学生进行体育考核综合评价。
3.4.1.3 第三学期开设体育必修选项课程(36学时)。体育教研室(部)根据教师的专业范围和学校的体育资源状况推出选项内容、教师和教学进度等具体的安排。学生根据自身锻炼的兴趣和时间以及职业岗位的需要在网上进行选课,然后由体育室(部)根据学生性别和选项打破体育课班级建制进行编班。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男、女生分班上课,每一项目可设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根据学生掌握的技能情况和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教师采用表3的内容及权重对学生进行体育考核综合评价。选择两个项目的学生只考核一项主项。3.4.2“半工半读”学习模式下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实施方法。体育课程设置最佳为三个学期,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对学生实施体育教育。
3.4.2.1 第一学期开设体育基础课程。教师采用表1的内容及权重对学生进行体育考核综合评价。
3.4.2.2 第二、三学期开设职业体育与休闲体育课程。按照职业教育要求,体育教学应侧重评价学生的职业体能和体育教学对职业操作技能的促进效果。教师采用表2的内容及权重对学生进行体育考核综合评价。教师应侧重过程的评价和学生的自评、互评,考核的时间、方法选择要有灵活性和多元性;相关理论知识的考核最好采用网上答题方式进行。

3.5.体育课程综合评价体系的控制性措施

3.5.1平时体育成绩。由学校根据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和上课的出勤率及课堂表现情况制定考核标准。占总成绩20%。其中考勤10%,平时及课堂表现10%。
3.5.2体育基础理论课考核。学院建立体育基础理论课数据库,体育理论考试考核成绩占学生体育成绩的10%。
3.5.3对丧失运动能力的身体残疾学生的考核。凡申请免考的学生,必须具有县以上医院的诊断书,并经学生本人、任课体育教师、班主任、教务处负责人签字后生效,存入学生档案。学校要严格控制免试考生人数,对申请免考的学生在全校进行公示。
3.5.4综合评定不及格及补考。学生因正当理由未参加考试或综合评定不及格时,由学校教务部门在新学期开学后第二周统一组织补考一次,补考成绩超过及格线以上,按及格计分,若补考不及格,按不及格记分,过期不予补考;因特殊原因缺席考试的学生要参加补考,按实际成绩记分。
3.5.5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考核与评价。重视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模板www.udooo.com

学生身体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考核与评价,身体素质考核成绩在基础体育教学阶段占学生体育成绩的30%。学生体育技能的评定主要以教师评定为主,也可以按照标准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结合的方式进行。
3.5.6体质测试。学院应严格推行并实施《国家学生体质测验标准》,体育教师应在课堂及课外锻炼时间强调科学锻炼方法并给予指导,形成制度,专人负责并监督。考核不能走过场,应严肃考场气氛,精密组织和编排考场秩序,营造激励的氛围。在没有体质测试的学期,其相应权重平均分配到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第二选项)中。
3.5.7体育社团及俱乐部活动。体育教师应按专项对学生体育社团及俱乐部活动进行指导和评定,纳入教师工作量。可以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结合的方式进行。
3.5.8综合评价的等次。考核成绩为四级分制:优秀100—90分,良好89~71分,及格70~60分,不及格59分以下。扩大“良好”范围。

4 结论与建议

4.1高职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从实际出发,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强调体育文化知识教育、体育素质与体能的提高、运动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体育方法与技能的掌握,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4.2评价体系中要将体育学习的标准性评价与体育过程结合起来,将课内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
4.3把学生的体育能力、学习行为、表现、体育参与能力、锻炼后的机能变化,合作和交往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

4.4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程综合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为高职体育课程内容改革获得启示。

参考文献
1许为民.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2 姚红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体育考试评价体系初探 河南教育(高校版)2009(4).
3谭丽清.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第9卷第5期2009,9(5).
4张德胜.高职体育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探讨.山西科技,2007(5).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