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护理 >> 儿科护理 >简论时域学龄期脑性瘫痪儿童表面肌电图特点和运用经典

简论时域学龄期脑性瘫痪儿童表面肌电图特点和运用经典

收藏本文 2024-02-26 点赞:22920 浏览:9798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脑性瘫痪是目前儿科领域最主要的致残性疾病,其发病率至今仍呈上升走势,是儿科康复治疗的主要对象。脑性瘫痪病因及临床体现相当复杂,其诊断、治疗、康复也涉及到医学的各个方面。我国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起步较晚,自1987年第一所脑瘫防治疗育中心成立以来,经过二十多年来全国脑瘫康复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脑性瘫痪的诊断、评估与康复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但目前对其神经肌肉功能情况量化的客观指标探讨仍不足,功能评估和疗效评价的客观标准欠缺,难以对训练参数进行优化以获得最佳治疗案例,由此,常规康复治疗往往难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本探讨将有利于上面陈述的内容的充实,填补国内该领域的空白。表面肌电信号是以肌肉表面通过电极引导、记录下来的神经肌肉系统活动时的一维时间序列信号,其变化与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量、运动单位活动方式和代谢状态等因素有关,能够实时地、准确地和在非损伤状态下反映肌肉活动状态和功能状态,故可作为神经肌肉功能评价的有效策略。表面肌电图是一种无创功能测评策略,通过记录运动时肌肉肌电图的振幅、频率等指标的变化,反映肌肉功能的水平。表面肌电图最初用于运动学探讨,浅析某种运动时各个肌肉运动的时序和对运动的贡献大小,了解运动训练中各个肌肉的启动和持续时间是否正常,各肌肉的运动是否协调。继而用于生物反馈,增加运动的选择性和协调性,加速功能的恢复。近年来国内对表面肌电图的探讨与利用,已以运动医学扩展到康复医学,尤其是在肌肉运动训练时功能的评定中但是,有关表面肌电图在儿童康复医学领域,尤其是脑性瘫痪康复中的运用,仍少见报道。本探讨采取表面肌电图对脑瘫患儿上、下肢主要肌肉进行评估,旨在探讨不同类型、不同病情脑瘫患儿的表面肌电图特点以及表面肌电仪在脑瘫患儿疗效评估及康复训练中的作用。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选择2009年9月—2011年7月在广州市小儿脑性瘫痪探讨中心、广州三九脑科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祈福医院进行康复的脑瘫患儿共100例,其中男70例,女30例,年龄6-14岁,平均年龄(11.81±2.05)岁;痉挛型双瘫41例,痉挛型四肢瘫27例,痉挛型偏瘫9例,不随意运动型四肢瘫11例,混合型(均为痉挛型与不随意运动型混合)12例;轻度49例,中度34例,重度17例。正常对照组30名,为性别和年龄与病例组相匹配的正常儿童。对全部受试者双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腓肠肌、胫骨前肌进行表面肌电图测试。肌电信号采集运用加拿大Thought Technology公司生产的FexComp型表面肌电仪及Ag/Agcl表面电极。表面电极置于所测肌肉的肌腹部位最隆起处且两电极连线与肌纤维走行方向一致。测试体位: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测试取坐位,腓肠肌、胫骨前肌测试取仰卧位。测试历程分为被动活动状态和最大自主等长收缩(MIVC)状态。测试指标为肌电积分值(iEMG)、协同收缩率(CR)、中值频率(MF)。结果发现,在被动活动历程中,痉挛型脑瘫患儿痉挛肌、不随意运动型及混合型脑瘫患儿各组肌肉iEMG值均显著增高(P0.05),各组肌肉MF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别(P0.05);在MIVC状态下,痉挛型脑瘫患儿各组肌肉iEMG值均显著减低(P0.05),不随意运动型及混合型脑瘫患儿各组肌肉iEMG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别(P0.05);痉挛型脑瘫患儿痉挛肌MF值显著减低(P0.05),不随意运动型及混合型脑瘫患儿各组肌肉MF值均显著增高(P0.05);痉挛型脑瘫患儿痉挛肌拮抗肌的协同收缩率显著增高(P0.05),不随意运动型及混合型脑瘫患儿各组肌肉协同收缩率显著减低(P0.05)。在被动活动状态下,随着病情程度加重,肱二头肌、腓肠肌iEMG值逐渐增高(P0.05),不同病情程度脑瘫患儿MF值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作用(P0.05);在MIVC状态下,随着病情程度加重,患儿各组肌肉iEMG值及MF值显著降低(P0.05),各组肱三头肌、胫骨前肌协同收缩率逐渐增高(P0.05)。据此,我们认为,脑瘫患儿的表面肌电图特点与正常儿童有着显著性差别,不同类型脑瘫患儿时、频域特点不同;随着病情程度的加重,脑瘫患儿时、频域指标呈现相应的特点。第二部分选择2010年3月—2010年6月在广州市小儿脑性瘫痪探讨中心进行康复的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共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6-14岁,平均年龄(11.55±0.21)岁。所有脑瘫患儿均采取综合康复治疗:①Bobath法。②引导式教育。③推拿。④针灸。⑤辅助器具。⑥游戏及文体治疗。⑦音乐治疗。⑧物理因子疗法。每周连续治疗5d,休息2d,持续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于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取临床疗效评估策略(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和表面肌电仪对患儿进行测试。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ale,GMFM)评估分5个能区,包括88项,分为卧位与翻身(A)、坐位(B)、爬与跪(C)、站立位(D)、行走与跑跳(E)5个能区。总分100分表明患儿能够完成该量表的全部测试内容,0分表明患儿不能完成该量表的最低运动评估项目。肌电信号采集运用加拿大Thought Technology公司生产的FexComp型表面肌电仪及Ag/Agcl表面电极。表面肌电图测试肌肉:腓肠肌、股四头肌。表面电极置于所测肌肉的肌腹部位最隆起处且两电极连线与肌纤维走行方向一致。测试体位:股四头肌测试取坐位,腓肠肌测试取仰卧位。测试历程分为被动活动状态和MIVC状态。测试指标:肌电积分值(iEMG)、均方根值(RMS)、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平均肌电值(AEMG)。结果发现,康复治疗后,临床疗效评估结果显示,GMFM的A、B、C区评分无显著转变(P0.05),D、E区及总分显著升高(P0.05);sEMG评估结果显示,在被动活动状态下,股四头肌、腓肠肌的iEMG显著性降低(P0.05),在MIVC状态下,股四头肌、腓肠肌的iEMG、RMS、AEMG显著增加(P0.05)。将治疗后GMFM评分与sEMG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浅析,结果发现,在被动活动状态下,腓肠肌、股四头肌iEMG与GMFM的D、E区评分均有线性回归联系;MIVC状态下腓肠肌、股四头肌iEMG、RMS与GMFM的D、E区评分均有线性回归联系,且iEMG对GMFM的D、E区评分影响更大,AEMG与GMFM评分间无线性回归联系。由此,我们认为,sEMG评估结果与脑瘫临床疗效评估结果有着相关性,即sEMG可作为脑瘫患儿疗效评估的电生理学策略。第三部分选择2010年6月—2010年10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祈福医院进行康复的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共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6~9岁,平均年龄(7.50±1.04)岁。将全部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两组在年龄、身高、体重及性别上差别无统计学作用(P0.05)。两组患儿均持续治疗1个疗程(3个月),每周连续治疗5d,休息2d。在康复治疗前及治疗后均进行GMFM检测。对照组采取常规综合康复治疗(Bobath法、引导式教育、推拿、针灸、辅助器具、游戏及文体治疗、音乐治疗、物理因子疗法)。治疗组于康复治疗前进行sEMG评估,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在sEMG评估结果指导下制定康复治疗案例,进行康复训练。sEMG测试肌肉:腓肠肌、胫骨前肌、内收肌、股四头肌、胭绳肌。肌电信号采集运用加拿大Thought Technology公司生产的FexComp型表面肌电仪及Ag/Agcl表面电极。表面电极置于所测肌肉的肌腹部位最隆起处且两电极连线与肌纤维走行方向一致。测试体位:股四头肌、胭绳肌测试取坐位,腓肠肌、胫骨前肌、内收肌测试取仰卧位。测试历程分为被动活动状态和MIVC状态;浅析指标:肌电积分值(iEMG)、均方根值(RMS)、平均肌电值(AEMG)、协同收缩率(CR)。治疗组在sEMG评估结果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①降低肌紧张。在被动活动历程中,对时域指标iEMG增高的肌肉进行降低肌张力的训练。②增强肌力训练。对在MIVC状态下时域指标较低的肌肉进行肌力增强训练。③协调性训练。在矫正异常姿势的历程中,不仅要缓解主动肌痉挛,而且要增强拮抗肌的肌力。④平衡功能训练。如果在MIVC运动历程中,患儿双侧肢体sEMG的时域浅析参数差别显著,则对其时域值较低的一侧进行重点强化训练。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康复治疗前后GMFM量表A、B、C区的差别均无显著性(P0.05),D、E区及总分的差别均有着显著性(P0.05)。康复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GMFM量表A、B、C区的差别无显著性(P0.05),D、E区及总分的差别有着显著性(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表面肌电图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疗效显著优于常规康复训练,主要体现在站立、行走及跑跳方面,证明表面肌电图评估结果能够用于指导脑瘫患儿康复训练。通过上面陈述的探讨,我们认为,脑瘫患儿与正常儿童表面肌电图特点不同,不同类型与不同病情脑瘫患儿的表面肌电图特点迥异;表面肌电图可以作为脑瘫患儿疗效评估的电生理学策略;表面肌电图评估结果能够用于指导康复训练。表面肌电图可作为脑瘫的临床辅助诊断、评估及康复训练的客观的电生理指标。由此,采取sEMG信号浅析技术评价脑瘫患儿的神经肌肉系统功能状态具有实用价值。关键词:学龄期论文脑性瘫痪论文表面肌电图论文时域论文频域论文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论文

    摘要3-8

    ABSTRACT8-16

    引言16-18

    第一章 学龄期脑瘫儿童表面肌电图特点探讨18-35

    一 前言18

    二 资料与策略18-20

    1 探讨对象18-19

    2 仪器19

    3 策略19-20

    4 统计学处理20

    三 结果20-28

    四 讨论28-35

    4.1 表面肌电图(sEMG)的概况28-29

    4.2 不同类型脑瘫患儿的表面肌电图(sEMG)特点29-33

    4.3 不同病情脑瘫患儿的表面肌电图(sEMG)特点33-35

    第二章 表面肌电图在学龄期脑瘫患儿疗效评估中的运用探讨35-48

    一 前言35

    二 资料与策略35-38

    1 探讨对象35-36

    2 设备36

    3 测试策略36-38

    4 统计学处理38

    三 结果38-43

    四 讨论43-48

    4.1 脑瘫患儿疗效评估43-44

    4.2 sEMG评估脑瘫患儿疗效的可行性44-45

    4.3 本探讨结果的作用45-48

    第三章 表面肌电图在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的运用探讨48-57

    一 前言48-49

    二 资料与策略49-51

    1 探讨对象49

    2 测试仪器和材料49

    3 测试策略49-51

    4 统计学处理51

    三 结果51-53

    四 讨论53-57

    4.1 表面肌电图运用于指导脑瘫康复治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53-54

    4.2 表面肌电图指导脑瘫康复治疗的论述依据54-55

    4.3 表面肌电图指导脑瘫康复治疗的有效性55-57

    全文小结57-58

    综述58-67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