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护理 >> 儿科护理 >有关于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影响

有关于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影响

收藏本文 2024-01-18 点赞:20726 浏览:8666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目的:研究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康复效果的影响。策略: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3月-2012年1月收治的90例行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将其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策略,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消肿时间、疼痛程度以及肿胀程度。结果:手术1周后,观察组的肢体肿胀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作用(P<0.05);观察组的平均消肿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第3天,观察组的疼痛程度中在轻度、中度、重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肢骨折术后肿胀患者在实施护理干预后,可减轻肢体疼痛程度,加快恢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护理干预; 肿胀; 疼痛; 四肢骨折; 术后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66-02
患者在行四肢骨折术后,通常会出现肢体肿胀的情况,对患肢静脉回流和动脉供血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不但加重患者疼痛程度,还延长了骨折恢复的时间,更严重的会形成深静脉血栓和造成骨筋膜室综合征[1]。为了减轻骨折术后的肿胀程度,笔者选取所在医院2011年3月-2012年1月收治的90例行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将其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施,并与在常规护理策略上进行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相比较,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策略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3月-2012年1月收治的90例行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将其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30例,女15例,平均年龄(42.2±8.5)岁。肢体肿胀程度包括Ⅰ级13例,Ⅱ级25例,Ⅲ级7例。观察组患者,男29例,女16例,平均年龄(40.8±8.7)岁。肢体肿胀程度包括Ⅰ级14例,Ⅱ级23例,Ⅲ级8例。两组患者均符合疾病纳入标准,且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作用(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策略

对照组在手术后实施常规护理,将患肢抬高20°~30°,密切检测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发生转变,再使用消肿止痛、抗渗出、抗感染等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术前向患者宣传手术结束后导致肢体肿胀的因素,以及影响骨折康复的程度,并指导患者提高应对肿胀的积极性;术后患者均进行冰敷护理,密切观察伤口部位是否出现渗液、渗血,若出现渗液、渗血且量多时应该及时向医生报告,同时将伤口加压包扎;若患者伤肢有轻微疼痛,可以通过功能锻炼慢慢恢复,但严重疼痛对患肢的恢复会造成很大影响,应该依据患肢情况使用止痛剂缓解;为了推动患肢部位的血液循环,每日患肢均使用红外线照射治疗,30 min/次,3次/d;在术后鼓励患者做功能锻炼,主要是对小幅度四肢运动进行指导,其形式为指导做患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肌肉做静力放松和收缩时应带有节奏性,在14 d后指导骨折愈合,逐渐恢复关节的活动,主要是骨折近端、远端未固定的关节以及骨折处上下关节,后期被动活动可变为主动活动,避开降低邻近关节的活动度,在术后5~6周,主动增加关节屈伸活动锻炼,避开肌肉发生萎缩,后期可指导负重锻炼。

1.3 肿胀、疼痛程度标准

肿胀程度标准,正常:皮肤无肿胀;Ⅰ级:皮纹存在,皮肤稍有肿胀;Ⅱ级:皮肤消失且稍有肿胀,未出现张力性水泡,温度稍高;Ⅲ级:皮肤严重肿胀且无皮纹,有张力性水泡,温度升高。疼痛程度标准,应用视觉模式评分标准,画一条直线,长度取10 cm,分别标记刻度[2]。患者的疼痛程度可用标明的刻度范围表示,即无痛用0表示,轻度疼痛用1~3表示,中度疼痛用4~6表示,重度疼痛用7~9表示,剧烈疼痛则用10表示。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肿胀程度对比分析

两组患者在第1天和第7天的肿胀程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作用(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对比分析

两组患者在术后第3天的疼痛程度,观察组在轻度、中度、重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作用(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消肿时间对比分析

通过对消肿时间的统计,观察组平均为(5.6±1.4)d,对照组平均为(7.0±

2.3)d,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作用(P<0.05)。

3 讨论
在四肢骨折手术后,通常会发生肢体肿胀等并发症,如不及时治疗会发生严重的后果,而引起肿胀的因素比较多,主要有:骨折创伤比较严重,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但术后肢体会阻碍静脉回流导致肿胀发生;术后伤口渗液、渗血,也会引起患肢肿胀;术后缺乏肢体锻炼,减少肌肉活动,淋巴和静脉回流不畅通也会发生肢体肿胀[3];包扎患肢过紧或外固定操作不当,引起患肢受压阻碍静脉回流[4];锻炼患肢策略错误或过度锻炼会增加肿胀程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也会导致肿胀发生[5]。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两组患者在第7天的肿胀变化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第3天的疼痛程度比较,观察组也显著优于对照组,以及平均消肿时间的比较,观察组也短于对照组,这说明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缓解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有推动作用,加快恢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智敏,张丽.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0,9(3):25-26.
[2]邓之平.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2):109-110.
[3]韩珊菲.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664-3665.
[4]张清影.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0):1598-1599.
[5]刘玲.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1):964.
(收稿日期:2013-09-03) (编辑:王韵)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