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翻译学 >简述趋于谈“趋于”、“出于”词汇化

简述趋于谈“趋于”、“出于”词汇化

收藏本文 2024-04-21 点赞:18975 浏览:8315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现代汉语“趋于”、“出于”两个词都是由 “动+介”的跨层结构词汇化而形成的。“趋”和“于”高度粘合,开始表示一种抽象的趋向意义时,“趋于”开始成词。“趋于”最迟在宋代已经成词。“出于”在句中不再表示“出现在”,“产生于、来自于”和“超过、超出”,而是表示“由于”、“因为”的含义时,开始成词,“出于”在魏晋六朝时期开始成词。
关键词:趋于;出于;词汇化标志;词汇化过程
1005-5312(2012)32-0213-01
“词汇化”简而言之,指一个非词汇形式变成一个词汇单位的过程。董秀芳在《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一书中,从双音词的来源提出汉语词汇化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类型:(1)从短语降格而来,这是双音词最主要的来源;(2)从由语法成分参与形成的句法结构中衍生出来;(3)从本来不在同一个句法层次上的跨层结构中衍生出来,成词数量占双音词总数比例很小。现代汉语中很多“X于”形式的词语,例如副词“终于”、连词“由于”、介词“至于”等,就是来自董秀芳所说的跨层结构。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趋于”、“出于”的词汇化过程。

一、“趋于”的词汇化

“趋于”尚未出现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但是“趋于”在现代汉语中作为动词使用已经很普遍:
军兵种技术含量较高部队的比例有所提高,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2000年中国的国防》)

(一)成词标志

“趋”的“快走”意义的消失,开始表示一种趋向的概念。“于”的介引功能的衰落,表现为“于”后面所带的成分由名词性短语变为谓词性短语。“趋”、“于”高度粘合,开始表示一种抽象的趋向意义。

(二)词汇化过程

先秦两汉时期,“趋”和“于”连用,仍然处在跨层结构阶段,“趋”的本义是“快走”,在句中作主语谓语,“于”后面通常接表示地点或者处所的名词性成分,于和后面所带成分一起作动词“趋”的补语,用来说明“趋”的方向和目的地:
(1)凡誓,扒鞭以趋于前,且命之。(《周礼》)
(2)是以弊主上而趋于私门者,不显而官爵,必重于外权矣。(《韩非子·卷二》)
例(1)中“趋于”表示“向前走”,例(2)中“私门”指的是“行私请托的门路”,“于”后面带的是名词性成分,“于”的介引功能还很强,“趋于”是跨层结构。
魏晋六朝、隋唐:这个时期“趋”和“于”的连用的情况不多见:
(1)尚书大传曰:百川趋于海。(《文选·卷十二》)
(2)时东西岭路,寇贼拥隔,宝应自海道趋于会稽贡献。(《陈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九》)
这个时期的“趋”的动作性还很强,动词“趋”往往含有很明确的目的性。
宋代以后,“趋于”后面开始出现谓词性成分,说明这个时期“于”的介引功能已经大大减弱了,“趋于”连用开始表示一种趋向,整体性更强了。上面已经说过,当“趋于”处于跨层阶段的时候,动词“趋”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所以“于”后面经常出现表示地点和处所的名词性成分。宋代以后,“趋于”高度粘合,表示一种抽象的趋向,这时,“趋于”后面所带的成分就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了,转而表示在某种情况下,人事物的发展情况。下例中“趋于”可以被看成是词了:
(1)骎骎然日趋于文而不容自已,其势然也。(《朱子语类·卷二十四》)
(2)今人既无这资质,又无这工夫,所以日趋于。(《朱子语类·卷三十二》)
(3)凡物才过到二之半时,便烦恼了,盖已渐趋于衰也。(《朱子语类·卷一百》)

二、“出于”的词汇化

“出于”未出现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但是“出于”用作连词,引出事情的原因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常见:
不管出于哪一种原因,反正我当时卑鄙地觉得,我应该有一个固定一点的女朋友。《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一)成词标志

“出于”的前面不再出现施事主语。“出于”处在在跨层阶段时,“出”的动作性很强,这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常常置于动词“出”的前面,“于”后通常介引名词性成分。整个句子可以表示成“S+出+(于+名词性成分)”,解释成“出现在”,“产生于、来自于”和“超过、超出”等。“出于”成词以后,“出”的动作性减弱,“出于”高度粘合,在句中用来引出事件和行为的原因,“出于”和后面的成分常常作为句子的追加成分出现在句尾,或在句首作状语。“出于”往往可删除而不影响整个句子的意思。

(二)词汇化过程

先秦时期:“于”字还有很强的介引性,后面经常带表示地点和范围的的名词性成分,“于”也经常介引比较的对象:例如:
(1)十年,春,王正月,有星出于婺女。(《左传·昭公十年》)
(2)单若有阙,必兹君之子孙实续之,不出于他矣。(《国语·周语》)
(3)毋下千石。天十步置坐候楼。楼出于堞四尺。(《墨子·卷十四》)
(4) 公又问焉,曰:“于子之属,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管子·小匡》)
上例中的“出”在句中是整个句子的主要谓语,“出”仍然有很强的动作性。例(1)“出于”可以理解成“产生于“的意思,“出”的动作由主语“星”发出。例(2)应该理解成“来自于”。例(3)(4)中“出”仍然是承担句中的谓语,有“超出”、“超过”的意思。所以“出于”在这个时期仍然属于跨层结构。
两汉时期:
(1)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
(2)故和氏之璧,隋侯之珠,出于山渊之精,君子服之,顺祥以安宁;侯王宝之,为天下正。(《淮南子·说山训》)
上例的“出于”仍然应该理解成跨层结构,例(1)中“出”仍然在句中作主要谓语,动作由指示代词“是”发出。“于”和后面的成分一起构成“出”的补语。例(2)“出”的主语是“和氏璧”,“于”和后面的成分一起构成出的补语,表示“和氏璧”出现的地点。
魏晋六朝:“出于”作为连词开始形成:
(1)公问桓子野:“谢安石料万石必败,何以不谏?”子野答曰:“故当出于难犯耳。”桓作色曰:“万石挠弱凡才,有何严颜难犯!”(《世说新语·谢安》)
例(1)中,出于应该理解成“由于或因为”,由前句的“何以”,我们可以看出,“出于”在句中是用来引出“不谏”的原因的,即“难犯”(不敢冒犯)。而且“出于”在句中可以省略而不影响文意。
唐宋时期,“出于”作连词的用例变得多了起来:
(1)后人以其别无名,遂对大游而谓之小游太

一、此出于后人误加之。(《梦溪笔谈·卷三》)

参考文献: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董秀芳.汉语的词库与词法北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董秀芳.跨曾结构的形成

源于:免费毕业论文www.udooo.com

与语言系统的调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
[4]王兴才.汉语词汇语法化和语法词汇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王美华.跨层机构词汇化及其例证[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6]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