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非洲文学 >试议美育现代美育观当下作用查抄袭率

试议美育现代美育观当下作用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1-24 点赞:6691 浏览:2246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以席勒为中心的现代美育观的提出,强调通过更高的艺术即审美教育来恢复人的天性的完整性,不仅是基于对他所处时代人性分裂状况的忧虑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策略,更是针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文化危机而对人性“沉沦”的一种拯救。而这一“完人”的教育思想无疑成为我们反思当下美育之缺陷的一个积极的维度。
关键词:现代美育观;审美内涵;审美超越;完整的人
:A
以席勒为中心的现代美育观的提出,强调通过更高的艺术即审美教育来恢复人的天性的完整性,不仅是基于对他所处时代人性分裂状况的忧虑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策略,更是针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文化危机而对人性“沉沦”的一种拯救,而这一“完人”的教育思想无疑成为我们反思当下美育之缺陷的一个积极的维度。

(一)现代美育观的提出:以席勒为中心

近代以来,欧洲理性主义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使人类在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另一方面却并没有给人类带来他们所渴望的美满与幸福。应时而生的浪漫主义思潮,作为理性主义的反叛力量,倍加推崇人的主观精神,将拥有想象力和创造性视为人最具有活力的存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不是外部世界沉默的看客,而是一种积极介入到对外部世界实际塑造之中的创造性力量。人的情感、、想象等感性生命具有自己存在的权利,不仅不卑微而且需要精心加以呵护。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和历史语境中,德国美学家席勒以其艺术家的敏感和哲学家的睿智,提出了具有强烈现代性精神的美育主张。他于1795年发表的《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一书,不仅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而且对审美教育的性质、特征和作用也作了较系统的论述。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出现,正是以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为标志。
《审美教育书简》由27封书信组成。前10封信,席勒主要阐述政治自由与审美活动之间的关系,明确提出政治的变革必须建立在对人性改造的基础上这一鲜明而独特的主张。指出艺术是自由的女儿,是人类理想的表现,艺术虽与时代相连,但高尚的艺术却并不沾染任何时代的腐败。因而近代人要做的,就是通过更高的艺术即审美教育来恢复他们天性的完整性,由此克服由粗野与疲软和乖戾这两种对立的特性所造成的混乱,解决政治问题。在其余的书信中,席勒主要论述了美和艺术何以可以把人从由于进入感性的或理性的片面状态而失去的人性重新恢复起来。提出以“游戏冲动”,即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来连通分裂的人性,实现实在与形式、偶然与必然,受动与自由的统一,使人性得以圆满完成。在最后一封信中,席勒详细分析了人如何从纯粹的物质状态过渡到审美游戏的发展过程。指出审美游戏最初以外界为乐,到了高级阶段,美本身就成了人追求的对象,于是审美教育自然而然也就达到了既改造个人又改造社会的高尚目的。
如此,席勒十分明确地区分了德、智、体、美四种不同的教育形式,并对各自的目的作出了界定。他所谓“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就是说通过审美可以使人自身存在着的“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这两种对立力量得到统一,“通过美把感性的人引向形式和思维,通过美使精神的人回到素材和感性世界。”这一以人性的完满自足为终极目的来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论,强调了要消除人性的分裂状态,实现人性的完满和谐,既不是用感性去消灭理性,或者用理性去吞没感性,也不是从人以外去寻找某种统一的标准,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存在于人自身。审美教育的任务就在于要不断培植、强化和拓展人身上这种“纯粹理想人的成分”,使现实的人不断上升为理想的人,从而实现人的性格的完整性和人性的完满性。
席勒的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开启了美育发展的新时代。他对审美教育的目的、价值的论述,不仅是基于对他所处时代人性分裂状况的忧虑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策略,更是针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文化危机而对人性“沉沦”的一种拯救。马尔库塞对席勒美育理论中蕴涵的现代性意义所作的解读是十分精辟的:“他诊断出文明的病症就在于人类的两种基本冲动(感性的冲动与形式的冲动)之间的对立,以及对这种对立的残暴‘解决’:以理性压抑的专制既存体制去压倒感性。所以,对立着的冲突的和解,就涉及到取消这个专制——也就是说,恢复感性的权利。”

(二)现代美育观的当下意义

从根本上讲,审美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审美境界的教育,而审美作为一种境界可以区分为形式(外观)与理想(意蕴)两个层面。审美教育开始于形式美的教育,形式美的教育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其任务是利用人对形、音、色等形式的生理心理反应规律,强化人们对自然事物的审美特性的感受能力,掌握形式美的法则,增强利用形式美美化生活的意识和能力。正如儿童的美育主要是通过游戏、手工、歌舞、图画,将儿童的五官感觉和自然属性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使儿童自然而然地对形式美作出应有的反应,寓教于乐。艺术创造教育培养的是运用形、音、色以及语言文字等形象表达个人情感的能力,艺术鉴赏教育培养的则是通过美的形式投射情感的能力。情感的表达也好,情感的投射也好,对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重要作用。
美育中所说的理想,是一种追求从一般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提升的超越精神,体现着人对生存意义不断探询的最高心灵旨趣,而人的这种向着未来不断探问、寻求人生境界不断超越的超验追求精神,也正是审美活动的特殊意义之所在。诚然,面对超验,因为它超越于人的耳目感官和实际生活经验以外,因而从科学主义的角度看,这些形而上学问题都是“无意义的检测问题”。但是,问题的虚检测并不等于价值的空无。正如歌德在《浮士德》中通过浮士德之口道出的在人身上灵与肉、有限与无限、死亡与永生之间似乎永远无法和解的矛盾。
人对超验世界的追寻,不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琐屑问题,不是对某种个别有限的人生处境的逃逸,而是从根本上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从根本上对“人究竟为什么活着?人究竟应怎样活着?”这些人生重大问题的思索。因此,超验之问与怀疑的精神不可分,展示了人之为人的全部可能性。它不仅为人提供了足够的勇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设置{#GetFullDomain}

气去面对现实中的一切苦难、悲伤、荒谬与困顿,而且使人成为一个永远放眼于未来、不断听命于永恒召唤的敞开着的存在物。正如当代美国思想家丹尼尔·贝尔所指出的那样:“以往人类社会对于灾难是有所准备的,即有着从经验中积累起来的稳定信仰,这为人们提供了关于现实的某些超时代概念。传统上的稳定信仰就是宗教。……现代社会却用乌托邦取替了宗教——这里所谓的乌托邦不是那种超验的空想。”没有信念、信仰的生活,就像在旅途中没有归宿、在航行中失去目标一样,会使人产生一种漂泊无依、无家可归的放逐感和孤独感,甚至会使生存本身变成一种不堪忍受的重负或者变成一种没有意义的纯粹偶然。对于一个真正具有独立性的人说来,他可以忍受物质的匮乏、生活的艰辛、肉体的苦痛,甚至命运的无情捉弄,但如果他的精神信念被摧毁则会受到致命的打击和伤害。

摘自:论文查重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