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广播电视新闻学 >国内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存在问题

国内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存在问题

收藏本文 2024-03-12 点赞:5458 浏览:1830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国内女性主义媒介批评仍然没有摆脱对西方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理论范式、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移植以及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延伸和借鉴。因此,在中国,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相关研究始终面临着外来理论本土化的问题。综观相关的研究,发现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部分仍需界定的问题;同时,难以回避“拿来主义”与“移花接木”的痕迹;另外,在刻板印象下,“盖棺论定”现象比比皆是。本文就围绕上述三方面问题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女性主义;媒介批评;问题分析
媒介与性别研究起始于西方国家,是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产物。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媒介批评诞生于西方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下。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开始在我国受到关注,并经历了一条从妇女运动发展到女性主义学科运动,女性主义通俗文化研究到大众传媒研究,再到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发展之路。以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为起点,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
存在部分仍需界定的问题
批评视角。目前,国内对于有关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研究来源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女性主义已开始成为媒介批评的一个独特视角;46一种认为女性主义批评成为媒介批评的一股重要力量。上述两种观点虽然结果都是通向女性主义媒介批评,但细究不难发现,前者是媒介批评首先开始涉足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只是媒介批评的一个独特视角,因此,可以界定为“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而后者则是女性主义批评开始自觉地关注大众传媒领域,而女性主义批评强调的是女性主义者们对大众传媒中与女性有着特殊关系的文本加以分析,因此,可以界定为“女性主义的媒介批评”,这里的施动者是女性主义。而通过分析已有的研究,对于女性主义和媒介批评二者的研究多数还是默认后者,即女性主义主动自觉地进入了媒介批评领域。
对于女性主义媒介批评这一研究视角的最初形成,笔者也比较认同上述的后者说法,因为无论是女性主义批评还是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其最初的参与者都是女性主义者,而这些领域的最初研究均是来自于西方,对于国内来说,是个“舶来品”。而国内从事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研究的主体主要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并非西方意义上的女性主义者,因此在国内,我们提出了“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这一说法,其实这是女性主义媒介批评本土化的一种表现。但本土化的同时也带上了“排外”的色彩,这样一种提法也就自觉地将女性主义者所涉及的媒介批评排除在外,因为“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很自然地界定了批评的视角是女性主义视野,是女性主义和媒介批评领域的相关研究者们采取了女性主义这样一个视角来进行批评和研究。
批评主体不同,批评视角不同,那么批评所站的立场自然就会有出入,而国内的研究多数还是移植西方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理论范式、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我们虽然注意到了批评视角的本土化,但本土得并不彻底,“嫁接”的痕迹太重。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在中国,持的是一种相对狭义的范畴,它抛开了西方女性主义者这一特殊的群体,我们的批评主体多是相关领域的学者与研究者们,他们对已有的传播领域另辟蹊径,用女性主义的观点和视角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传播现象。
批评方法。在研究女性主义媒介批评

源于:毕业生论文网www.udooo.com

中,女性主义到底能不能作为一种批评方法来探讨暂无定论。目前,国内许多研究将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批评方法来谈,如果按照此分析,那么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是不是就成为在女性主义的批评方法下来探讨大众传媒领域存在的问题了?而这与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批评视角是相矛盾的。因此,说女性主义是一种批评方法是不严格的。女性主义可以作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政治思潮和理论视野,但是它缺少方法论的参考价值和意义。因此,女性主义只能作为一种视角去观察和探讨媒介文化中潜在的问题,而从媒介研究的角度来看,女性主义确实是一种新的范式、一种新的研究视野。
另外,还有研究称女性主义与媒介批评是在走向融合。如女性主义与媒介批评二者均有批判性、解构性与建构性,以及彼此之间存在互补性,使得女性主义与媒介批评走向融合。29这种说法是不严谨的。女性主义与媒介批评在批判精神、侧重解构、注重建构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不谋而合,在女性主义研究中,新闻传播学理论方法也有导入,同时社会学、符号学等学科也多少被女性主义借鉴吸收,因此,这只是一种交叉学科研究,更确切地说媒介中女性形象是女性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女性主义也成为媒介批评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二者还是两个独立的领域,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只是各自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小小的交集。
移植痕迹过重——从研究脉络、研究方法来看
研究脉络。中国新闻研究者及女性主义研究者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社会性别概念引入中国。[3]中国的相关学者也是沿着女性主义的研究思路,以社会性别视角来展开性别与媒介的本土化研究。多数学者认为2001年出版的《媒介与性别》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媒介与性别理论的专著。该书作者卜卫根据传播过程的“5W”模式,将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划分为五个领域:传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成为国内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一个契机与新的分界点,从此以后,国内关于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研究逐渐兴盛起来。但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研究脉络基本上也是围绕卜卫所提出的这几方面来展开的,只是多数研究将媒介研究和效果研究融合到其他几个方面的研究中去。因此,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的研究,即传播内容批判、受众批判、传者批判。75
目前,我国女性主义媒介批评主要局限于媒介批评,内容批判主要还是停留在对新闻报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媒介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肥皂剧、电影、杂志中女性形象分析等批评研究上。受众研究提示女性受众不喜欢看的新闻的根源在于“新闻文本中的女性缺席、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女性追求者缺席、传统文化中的女性缺席”[4]。分析女性受众解读含有性别歧视内容时的多种心理与多种反应。
女性主义本身就是一种从西方引入的理论,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只是移植了西方的这样一个理论和视角,拷贝了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相关范式,但在国内具体的研究中却没有从实质上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相关研究面比较狭窄,而且主要还是在运用西方理论来开展国内的文本分析和实证调查研究。研究方法基本是以文本的量化分析为主,主要分析角色数量、呈现次数,局限于文本分析本身。有的研究甚至连最基本的量化分析都没有,仅停留在对传播现象的描述,至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等深层次的洞察更是蜻蜓点水。虽然相关的研究在不断增加,但是迄今为止,国内有关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专著非常少,只有张艳红的博士论文,至于受众研究、传者研究、内容研究等专门领域的专著更是空白,即使有关性别与媒介的专著也不过十来本,而多半还是停留在对国外研究的翻译与介绍上。相关论文多泛泛而谈,多为面上的概括与总结,缺少深入而充分的研究,这样就使得已有的研究存在高度重复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也难免落入窠臼。

怎样写毕业论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