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国际贸易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代特点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代特点

收藏本文 2024-04-03 点赞:33799 浏览:15748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突出对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教育,培养其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代特征
1673-291X(2013)05-0207-0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探索适应世情、国情和时代要求的新内容、新形式、新方法和新机制。世界和我们的国家在新世纪之初的十几年间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与时俱进、常做常新的工作,必须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充实新内容和开拓新境界。

摘自:毕业论文结论怎么写www.udooo.com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为国际与时代大背景,以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以及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社会背景,以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为对象,来设计和把握,突出时代特征。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教育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与进步就是在不断破除来自人类精神与物质世界的多种迷信中获得巨大物质和精神力量而实现的。在新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国民科学精神的弘扬和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决定着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历史进程。同志多次强调:弘扬科学精神更带根本性和基础性。一个人拥有科学知识,并不意味着就拥有科学精神。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拥有科学知识固然重要,但具有坚定正确的科学精神更重要。没有科学精神,科技进步便失去了根基,国家和民族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全面发展的力量源泉。
开辟中国历史新征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和科学的两大口号,从那时起,弘扬五四精神成为历史延续下来的永恒主题。和科学成为唤醒整个民族伟大精神的力量。在同旧文化、旧思想、旧制度的斗争中,科学精神成为革命性的推动力量。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科学之效,将使人间之思想行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面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充分肯定了科学对人们思想行动的教育感化及指导作用。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与倡导者之一的在其创办的《湘江评论》上写道:“国人迷信神鬼,迷信物像,迷信运命,迷信强权。全然不认有个人,不认有自己,不认有真理。”入木三分地剖析了旧中国社会的蒙昧与落后根源。在延安时期的《新义论》中,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主义文化”的口号,中国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就拥有了科学内涵及科学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共同纲领》中则不仅规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方针,还进一步指出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与在全体民众中普及推广科学文化知识之任务,把“爱科学”列为国民公德的“五爱”之一,更加强调科学文化之对于全面建设一个伟大的新中国、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重大意义。
弘扬科学精神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之一。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科学精神极其深刻地影响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享受着科技进步带给我们的种种恩惠,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正是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弘扬科学精神中实现的。我们所理解的科学精神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不断开拓创新,追求科学精神和真理,用科学精神去教育人、感化人、武装人,这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意。封建思想文化和小农经济传统在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中有着悠久和持续的影响,在教育和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社会中,非理性的和非科学的东西不知不觉地以各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程度不同地存在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只有不断弘扬科学精神,才能逐渐克服愚昧,驱除封建迷信,求得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才能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更大实效。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科学发展,不只是表现为科学知识和技术创新,也不只是表现为体制、机制与方法的创新,最重要的是贯穿于其中并通过实践活动而形成的科学精神。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科学精神就是一种敢于怀疑、勇于批判、理性的和实证的精神,是一种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实事求是精神。对大学生而言,科学精神则应该是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实验求证的务实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对大学生而言,科学精神也是表现于竞争协作中的包容精神、奉献敬业的献身精神。通过努力学习和不懈探索,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弘扬科学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

二、培养广阔的国际视野

所谓国际视野,就是一种大局意识、战略意识、对外开放的意识,还是一种不甘落后、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广阔的国际视野”是对必将担负起伟大历史使命的当代青年学生的基本要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而具备放眼世界的开放意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和客观要求。自战争以来,为实现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富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奋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近代以来,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每一次重大变化,中国社会的每一次跨跃,都与中国人民国际视野的不断拓展、对人类社会发展大势的认识与把握不断深化紧密相关。随着对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俄国十月革命的不断认识和学习,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认识和掌握了推进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伟大探索历程,经过努力,最终找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实现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变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同志通过敏锐观察世界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以战略眼光和广阔的国际视野,适时提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科学决策。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正是由于我们打开了国门,走向了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科技乃至文化的竞争和合作,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迅速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正在加速发展,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为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并取得重大胜利,需要我们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世界眼光,敢于在国际大舞台上搏击风浪的优秀人才。当代青年学生已历史地站到了这一时代潮头,必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的中坚骨干力量。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们必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了解和把握国际政治经济的风云变幻,在世界的风云变幻中审时度势,正确认识和把握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并引导这一潮流朝有利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方向发展。

三、培育勇于创新的精神

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和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根本性决定力量。创新,是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思想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的主体是青年,特别是受到良好教育的当代大学生。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当代大学生自然应该努力自觉地承担起创新的历史使命。
人,除了物质的消费享受需求外还具有更高级的需求,那就是充分发掘和发展人自身的潜能,激发和表现出生命的活力,追求自我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创新是人的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人的创新能力和聪明才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学习和劳动实践开发出来的,人把自身的潜能发挥

源于:查抄袭率本科www.udooo.com

出来,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由此决定了创新成为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品质和驱动力。新时期,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培养和造就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了人的创新需求的满足而创造良好的环境,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核心在于激发大学生的锐意进取精神,并发挥其潜能,让创新精神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世界发展大势的角度看,世界经济、科技文化日益全球化、一体化,知识经济蓬勃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顺应时怎么发表展需要,切实落实这一战略任务,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是国家、民族和历史赋予中国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
高等教育阶段是培养和造就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最佳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纳入自己的工作日程。各高校应在教学、科研、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突出和渗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育,特别是高校的管理者、教师以及专职政治思想工作人员都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突出创新教育。学校要尽可能地为大学生的创新成长提供切实的物质和制度保障,真正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特征,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工作落到实处。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党的十八大已发出了清晰明确的号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政治坚定、胸怀理想、放眼世界、勇于和善于创新的优秀人才队伍是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胡德海.教育学有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刘庆昌.教育者的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3] 杨鲜兰.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机制[J].思想政治教育,2005,(7).
[责任编辑 杜 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