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国际贸易 >皖江城市带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皖江城市带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收藏本文 2024-04-20 点赞:5908 浏览:2103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威胁因素,这些因素会导致皖江地区承接的产业大部分是东部地区濒临淘汰的落后产业。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分析了污染型企业与转入区政府之间的博弈行为,证明了类似于污染企业等淘汰型产业有进入转入区的潜在动力。为促进皖江城市带产业转入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构建了相应的制约模型,认为即使引进了污染型企业,只要政府对污染企业设定的威胁政策是可信的,博弈的结果会使污染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从而使污染企业移入带来的环境损失降到最低。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污染企业;博弈;对策
1671-9255(2012)02-0023-04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东部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产业的发展优势逐渐减弱,为推进其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迫切需要进行产业转移,以此来促进其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建设;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基本具备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基于这一历史背景,国家提出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措施,鼓励皖江地区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推动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然而,示范区建设效果并不显著,长此以往,地方政府迫于政绩的压力,只能承接发达地区濒临淘汰的落后产业,这将使其无法通过产业承接推动要素和技术结构的升级,还会因为承接不当而带来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因此,促进皖江城市带科学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也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威胁

安徽省政府及皖江城市带各级地方政府制定了各种政策法规确保承接企业的合理性,然而面对竞争压力,产业转移除了政府必要的对接外,主要是市场本身的行为,即产业会流向利润更大的地方来寻找自身

源于:论文的格式www.udooo.com

发展的有利空间。因此,当前皖江城市带各地产业转入区仍然面临一系列影响其科学承接产业的威胁因素,这些威胁因素促使转入区政府倾向于承接一些规模和质量都不高的产业项目,包括环保治理难度
大,治理成本高的产业或项目,这将会造成产业转入地未来的发展面临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一)外部威胁因素

1.东部内部的拦截
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并非均衡发展,这使得东部地区内部也存在经济梯度差异。在当前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下,为了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和就业,东部各省区的地方政府在本省区发达地市产业转移地的选择过程中,往往优先考虑本省区低经济梯度地区,为鼓励一些基础较好的产业在本省区内部进行转移,甚至不考虑各地区的资源禀赋特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拦截了一些条件较好的产业向皖江地区的转移。
2.中部其他产业承接地的竞争
2009 年,我国审批通过了一系列振兴经济的区域规划,如福建海峡西岸、珠海横琴岛、黄河三角洲、环鄱阳湖生态区等九个区域经济振兴规划,这些地区都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长三角地区,仅仅是国家级的发展规划区就有:江苏沿海经济区规划、横跨闽、浙、赣、粤四省的海西经济区规划以及江西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些规划地区拥有和皖江城市带地区相同甚至更好的区位优势,使安徽产业承接转移示范区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二)内部威胁因素

1.配套产业不完善,要素优势不明显
目前皖江城市带各市区产业整体实力仍然较弱,尚未形成规模较大、配备齐全的产业集群,产业结构的上下游配套能力不强,不具备良好的协作配套能力的产业链和较强竞争力的价值链,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降低了企业生产环节的配套支持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3]此外,皖江地带的资源禀赋优势目前看来并不明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产业转移的成本。具体来说:从人力资本来看,缺乏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尽管皖江地区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但由于受经济、教育等因素的制约,单位劳动力的生产率和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从原材料成本来看,皖江地区尽管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但由于受技术水平的制约这种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成本优势,再加上各种费用摊派和高额税负,更增加了额外成本。从物流成本来看,皖江地区虽然区位优势明显,但是交通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加大了物流成本。[4]
2.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同构竞争问题严重
在现行财税制度以及地方政府考核评价体系之下,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统一市场分割严重。皖江城市带各地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市场开放度接近,常常为拼项目和资金展开恶性竞争,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各地的招商政策也一再优惠,招商引资演变为“政策倾销”大战,投资结构的趋同将使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更为严重,这些都影响到承接产业的科学性以及承接地的可持续发展。[5]

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中污染企业

与政府行为的博弈分析
经济博弈论是研究经济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所进行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是在博弈双方追求自身得益最大化的检测定下,研究这些理性个体的行为选择理论。产业转移的利益与分配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博弈过程,其中政府政策与转移企业之间存在博弈,产业转出地与产业承接地之间存在博弈。本文选取产业转出地中的污染型企业与转入区政府作为博弈的双方,分析两者在产业转移实践中彼此间相互作用下的行为选择,以期为皖江城市带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1.模型的构建
首先检测定博弈双方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中进行决策,所谓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是指博弈双方同时决策,且两博弈方对各方得益都了解的一种博弈。为了分析污染企业与转入区政府的关系,构建如下博弈模型[6]:
(1)参与人是产业转出区的污染型企业和转入区政府;
(2)污染企业有进入和不进入转入地两种策略选择;转入区政府对污染企业的转入行为有优惠和不优惠两种策略选择;(3)博弈双方的策略组合的顺序为(污染企业,转入区政府),为了使得益矩阵量化,检测设:1)企业在产业转出区的利润为R0;2)如果政府对污染企业不实行优惠政策,那么污染企业在进入产业转入区后的收益为R1,此时政府会获得相应的财政收入F;如果政府对污染企业实行优惠政策,那么会对其在产业转移区的收益产生一定的影响,此时收益为R,政府收益为F-C;其中有R> R0 , R> R1,R1 > R0;3)政府优惠政策的实施成本为C,这种成本会使政府收益减少。
在这些检测设的基础上,得到产业转出区污染型企业与转入区政府的得益矩阵为:
2.模型的分析
运用划线法,即通过在每个博弈方对其他博弈方每个策略或策略组合的最佳对策对应的得益下划线,得到(进入,不优惠)是该博弈唯一具有稳定性的策略组合。即对于产业转出区的污染型企业而言转移至产业承接区所获得的收益要大于继续留在原来区域所获得的收益,因此,这些企业具有进入转入区的潜在动力。而对于转入区政府而言由于污染型企业具有环境的外部负效应,这种企业的引入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不利于产业转入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时政府如果对其提供优惠政策所带来的收益将不能弥补提供优惠所带来的损失,因此,政府索性就不对污染企业提供优惠政策,甚至会阻止污染企业的进入。
由第一部分的分析可知,由于在产业承接中各种威胁因素的存在,使得在实践中产业承接地往往会承接到大量的淘汰型落后产业,其中包括许多污染型企业,如安徽省在早期的招商引资过程中,就因引进了“五小产业”,造成了淮河流域严重的环境污染。[7]这其中涉及到地方政府在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抉择问题,若是污染企业移入所带来的财政收入F足够多,地方官员为追求自己任职期间的政绩,往往并不会阻止污染企业的进入。因此,在现实中即使地方政府不为污染企业的进入提供相关优惠政策,污染企业也会在转入区零阻力以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内在动力下,积极向欠发达区的产业转入区迁移。
在现行政绩考核机制不变的情况下,阻止污染企业的移入的可行性有待商榷,那么

一般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该如何使这种产业转移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呢,本文通过引入动态博弈中的可信性问题,试图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根据以上博弈扩展形所示,检测设政府出台一项对污染型企业的制约性措施,即给予污染型企业一定的宽限期,若污染企业B自进入后在该期间内通过自主创新进行技术改造,以此来解决产业转移中的污染问题,政府A将不对该企业进行打击。此时检测设污染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成本为M,则污染企业改造完成后双方的得益为(R1-M,F)。若污染企业对政府抱有一丝侥幸心理,认为政府不会对其进行打击,因此选择不进行技术改造。此时,对于开始时提出的威胁政策,若政府严格依法予以执行,对不进行技术改造的企业实行停产整顿甚至关闭该企业,则双方的得益变为(0,F-L),其中L表示政府对污染企业的治理整顿成本;而倘若政府任由污染企业发展,并未将前述惩罚性政策予以实施,则双方的得益为(R1,F-S),其中S表示污染企业对转入区环境破坏后政府承担的治污成本。显然此处政府的行为存在“可信性”问题,要使得这种威胁变为可信,必须有F-L>F-S,即L(三)结论
对于转入区政府而言,环境在遭受破坏后的治污成本要远远大于前期的治理整顿成本,因此上述制约性措施在实践中具有可行性。而且在转入区自身产业构成、基础设施和市场容量等方面发展水平的限制下,产业转入区要想通过承接诸如由主导产业来带动配套产业转移等较高层次的产业转移,并非依靠短期优惠政策或主观努力所能达成。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会促使类似于污染型企业等一批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的淘汰型产业或技术设备落后的产业的转移,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制定相应的制约性政策措施,有利于这类产业在转移中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带动转入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促进皖江城市带科学承接

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产业转移配套的设施和机制

1.打造工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
同类和相关产业的高度集聚具有整合优势、网络效应、相互学习、创新激励、知识溢出等内在机制,因此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吸引大量相互配套产业链企业来投资落户,从而建立起产业集群效应。这种依靠优势产业的聚集,不但可以增加对相关产业和外部资本的吸引力,还会引发相关产业的进一步转移。产业转移又可以加速产业聚集,形成良性循环,加速产业集群的形成。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上,易于形成各具特色、影响全国甚至世界的产业中心。如合肥、铜陵建立了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工业园,九牧王、利郎等众多国内知名服装厂家纷纷签约入驻,将其研发和生产基地迁移至此,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服装加工和产出能力。
2.降低要素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从总体上看产业转移的主体都是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企业投资区位选择主要考虑的是成本。由以上的分析可知,皖江地区要素的成本优势并不明显,因此,要使皖江的要素优势真正转化为竞争优势,使其成为吸引基础较好的产业转移进来的优势,就必须努力降低相关要素成本,提高要素质量。如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教育,培养和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政府与企业联合进行技术研发,提高资源开采和节能减排技术水平;继续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设一些区域性物流中心以及物流软件条件的改善,不断降低物流成本。

(二)构建皖江城市带各地利益协调机制

1.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
以经济增长数据为导向的政绩考核机制,使得各级政府为确保每年经济增长指标的完成,一定程度上以投资者或企业家身份过度介入产业承接,扭曲了这一原属市场行为的要素流动过程。为约束官员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短期行为,应逐渐改变现行官员考核和晋升机制,完善政绩考核内容和指标体系,建立干部离任责任追查机制等。2.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目前皖江示范区整体空间一体化格局还没有形成,为了获得区域的极化效应, 每个市都希望成为示范区经济中心。各市之间也因

源于:论文大纲www.udooo.com

地域相近, 产业结构相似, 工业化发展阶段相同等诸多类似特点,导致城市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同构竞争问题日益严重。对此,应以角色的定位和转变推动各市区合理分工、密切合作、协调发展,确定各市重点承接产业,实现重点承接产业与各市的比较优势相匹配。

(三)科学对待淘汰型产业的转移

1.完善政府政策制约机制
皖江地区的市场经济体系尚未成熟,主要表现为政策和法规不完善,要素和产品市场不成熟,政府和社会治理不规范,知识产权保护不科学不严密等,这些因素都会降低对拥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大型工业企业的吸引力,会导致所承接的企业多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替换下来的淘汰型工业项目。对此,政府应利用相关法律和行政手段,通过制定相应的制约性政策措施,促使这类产业在转移中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从而带动转入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构建相应技术平台支撑体系
由于污染型企业自身实力通常较小,单纯依靠污染企业的力量将无法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皖江城市带各级政府机构应鼓励和支持产业提升式转移,将产业承接与转移同自主创新和政府支撑相结合,立足于丰富的科教资源基础,通过建立产业承接和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怎么写作机制,以技术创新对承接的淘汰型转移产业进行升级改造,推动产业承接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胥留德.产业转移与承接中的环境审视[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0,10(3):1-5.
张鹏顺.以自主创新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0(30):181-184.
[3]任静.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23(3):323-327.
[4]陶良虎.国内外产业转移与中部地区产业承接问题研究[J].理论月刊,2010(1):5-11.
[5]李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区际合作障碍——基于晋升博弈分析视角[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38(6):654-658.
[6]沈晓.产业转移中企业和政府的行为决策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9.
[7]方大春.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产业承接的风险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38(6):648-653.
[8]周微,罗巍,石晓利.产业承接中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博弈分析[J].特区经济,2007(5):258-259.
(责任编辑刘宝)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