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国际贸易 >论民族高校少数民族爱国主义教育设计

论民族高校少数民族爱国主义教育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3-07 点赞:19233 浏览:8426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中国的各类民族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重任,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大力扶持,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民族高校学习。对于民族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如何做好其思想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在高校健康成长,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1673-291X(2012)22-0267-03
中国的各类民族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重任,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大力扶持,加之近年来高校的大幅扩招,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民族高校学习。对于民族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如何做好其思想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不仅能够与汉族学生团结融洽相处,而且使其心灵感受到归属感,从而得以在高校健康成长;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尤其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政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各种不同的文化和意识不断的在交流中发生变化,尤其是国际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中国实行分化、西化政策,从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向我渗透,西方敌对势力试图将民族问题作为突破口,不断利用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干涉中国内政。众所周知,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问题更容易产生国内影响,国内问题更容易导致国际干预。面对错综复杂的反分裂斗争形势,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切实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因此,民族高校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是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现状

从当前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总体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1)拥有良好的政治态度。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拥有着良好的政治态度,对国家的方针政策是认同并且拥护的。学生们普遍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必须在中国的领导下开展,需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的领导。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发展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着提高。(2)拥有强烈的爱国热情。通过学习,少数民族大学生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国家观。(3)拥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人具有自己的主观世界,是外界的事物产生的客观反映,而客观反映的正确与否决定了人对外部客观事物产生的某种态度。当客观的事物和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会对事物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态度,从而引起人的爱、尊敬、满意、愉快、欢乐等内心体验;相反的,人对客观的客观事物或情境产生的消极的、否定的态度,从而引起恨、不满意、不愉快、悲哀等内心体验,则是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不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态度上,大多拥有健康、稳定、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认为人的价值是为人民怎么写作,为国家贡献力量,积极奉献。(4)拥有勇于面对困难的积极态度。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面临学习、经济和就业的压力。通常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身的困难,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根据社会需求结构和人才招聘市场需要的变化,不断调整学习模式,加强学习,提高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个人的竞争力。

三、影响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因素

1.强烈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与经济贫困的自卑心交织。正是基于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及历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有的甚至还与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在民族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组成了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即属于一个民族。而民族由于同样的历史渊源,形成共同民族精神与民族自我意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具有很大的稳定性。甚至于即便民族共同生活与繁衍的地域环境、共同经济文化、共同民族语言等特征发生变化,但民族的自我意识却仍然存在,成为维系该民族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民族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因其历史渊源,地域渊源的因素以及当前所处民族高校这一环境氛围的影响,其民族意识更为明显。一般表现为:民族情感较强烈,民族感情较淳朴,对自己本土生活环境有着强烈的认同与归属感;对本民族的宗教习俗及政治经济权益等方面更为敏感;表现于民族高校的校园学习和生活中则是民族意识强化,其外显为希望得到其他民族师生的理解与尊重。
2.眷恋于本民族宗教文化习俗,形成自我保护的小团体。有学者指出“文化,是人生存的手段,又是人生存的依据;文化的适应性以及人对文化的适应性,则是人(类、群体或个体) 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由于社会历史、自然环境等原因,各少数民族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当少数民族大学生从生活的本民族文化环境进入以汉文化为主的文化环境之后,首先要面临的就是文化适应的问题。少数民族学生在适应新的文化环境过程中,异文化环境会对他们产生压力,这种异文化压力也常常促使他们形成对本民族成员情感上的依赖和彼此在社会文化生活上的支持,这些依赖与支持反过来又反映于个体趋向自己民

源于:查抄袭率职称论文www.udooo.com

族的内聚力,体现为民族的规范准则对个体的约束。民族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刚进入高校时,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孤独感、依赖感以及思乡之情。所以,无形之中他们更喜欢和本民族学生一起活动,形成单一而又固定的活动团体。

四、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建议

1.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开展马克主义民族观教育。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分化和利益多元化特点越来越突出,利益矛盾关系越来越复杂,导致价值观念的多种取向。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主义观指马克思主义对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和民族问题上的反映,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一部分。在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对于促进经济建设、加强各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祖国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民族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2.创新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民族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综合系统的工程,是与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加强创新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增强教育的灵活性与生动性。所以,必须要建立系统的管理体制、机制,转变教职工的观念,形成一个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工作局面。首先,加强完善爱国主义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应当建立党委领导、党政齐抓的领导体制;建立以学校为主导、以学院为重点、以专业为抓手、以班级为切入点的学校、学院、班级层层负责的管理网络。其次,要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强完善思政工作队伍的保障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团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最后,要加强党团建设。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之一就是要抓好学生党团建设。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共青团和学生会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模范带头、战斗堡垒的作用,通过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团员在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安全稳定等方面的骨干作用。
3.加强多元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教育部共青团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 2004]16 号)指出:“高校要在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方面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并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思想政治情感、充实精神生活、升华他们的道德境界”。显然,在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多元文化辐射,一方面可引导其正确理解少数民族身份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所蕴涵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也帮助他们培养多元文化意识,欣赏和接纳其他民族文化,自觉形成民族团结的和谐、和平的“和”之理念,同时不断提高适应主流文化的能力,获得自身人格与才能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当他们进入大学校园后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文化适应的问题,如何面对来自主流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在当前现实生活中便形成了两种文化适应现象:“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在适应新的文化环境过程中要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来对待和接纳主流文化,但仍然需要保留部分本民族传统文化;而另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则对其他民族文化持消极态度,同时对本民族文化及自身的民族身份抱有自卑心理。”因此,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问题的解答在于施行多元文化教育,并重点强调应以多元文化的和谐统一为教育基础,挖掘各种不同文化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文化的整合教育,才能慢慢消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异文化陌生感,实现良好的文化适应。民族高校多元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即体现了各民族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而不同”的中国文化传统理念。“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是理性看待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现实前提下,强调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平等、彼此尊重,维持和发展人类文化百花齐放的局面。
4.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落实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尽管各民族之间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各民族都在为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各少数民族所形成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我们应给予充分的尊重与理解。具体对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就是要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生活情况,尊重其民族风俗。“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要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出发,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不能因某个民族的风俗

一般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习惯不同就歧视他们;任何民族或个人不得以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或要求别的民族,不能以自身的好恶来对待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3]尊重民族意识、民族情感,全面关怀,切实帮困,化解自卑心。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有的民族意识与复杂的自卑心,我们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通常是因为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困难而引起的。因此,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问题,就要着力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促使少数民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我们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对少数民族学生存在的实际困难做到心中有数,通过经常深入到学生班级、寝室,与学生谈心、讨论的方式,了解实际情况,思考解决方法。尽可能地创造温暖环境,给予少数民族学生心灵上的抚慰。不仅要做学生的严师,更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做他们的贴心人。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艺方面的多才多艺,应当充分发挥其才艺能力;要有意识地多开展相关活动,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舞台;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同时又传播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增强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信心。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经济困难的问题,学校设立了相关奖学金,并通过减免学费、增加生活补助等措施给予帮助,在评选各类奖学金和安排勤工助学岗位时,特别向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倾斜。学校开展针对少数民族新生的“绿色通道”,优化国家助学贷款发放机制。创立“爱心小屋”特色项目,为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补助,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如家一般的温暖。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中国今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发挥着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更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要把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放在人才培养工作的突出位置,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新问题、新特点,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把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和学校的各项事业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开创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教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教育部共青团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4]16号.
刘伟.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元文化教育与国家认同[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
[3]巴哈尔.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J].新疆社会经济,1999,(2).
[责任编辑 陈 鹤]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