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高中班主任 >在诗词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在诗词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收藏本文 2024-04-03 点赞:31224 浏览:14481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这些都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其含蓄精炼的语言,优美和谐的韵律和深沉炽热的感情,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材料。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去挖掘感受诗歌中的美,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欣赏品位,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进而达到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一、品味意境之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我们也常常用“诗的意境”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优美。诗的意境往往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意境作为我国古代审美理论的重要概念,既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家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审美经验的概括。它是“意与境浑,情景交融,神与我游所构成的艺术整体,是作品中的思想情趣和具体形象所构成的完美生动的艺术画面”。(张文勋《诗词审美》)可以说,让学生感受意境之美,是古典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是视觉性极强烈的意象,横阔荒凉、无限展开的“大漠”和集中在无垠中一点一线的“孤烟”,一泻千里、杳无尽头的“长河”和孤独落寞的“落日”,形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对照,而“直”和“圆”两个意象则更强化了诗句的雕塑意味,这样脍灸人口的诗句只有进入到诗人设定的情境中才能充分理解它的无以伦比的美,而如果我们将诗句翻译成“大漠里的孤烟是直的,长河上的落日是圆的”从语法上来看好象是说得通的,但诗意却早已荡然无存了,意境更无从谈起,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诱导学生进入情境,品味诗词之美。再如教周敦颐的《爱莲说》,为使学生步入美境,先引导学生背诵学过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优美的诗句唤起了学生的美感。接着,让学生认真观察课本中的彩图,思考文中是用哪些语句从哪些方面写出莲之美的。然后,展现莲之丰姿的录像:那粉红的荷花摇曳多姿,那碧绿的荷叶露珠闪烁,那笔直颀长的茎杆,那微波荡漾的一池清水……这就使文中“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精彩描写得到直观、动态的展现,学生自然而然认同了作者的赞叹,从而进入了理想的艺术境界。

二、领略音韵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是最讲究形式美的,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各种格律、体制,结合着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得古典诗词在形式上具有音乐美和建筑美,这种形式美在世界诗歌苑地中也是独具一格的。不能领略诗词的“音律之美”,就不能完整地领略诗词之美。在诗的诵读教学中,应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代声韵知识,如:平仄的变化,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短而促”,(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是如何通过四声的变化,更好地表思想感情,体现“音律之美”的。古诗词中有的表现的情调比较飞扬悠远,有的表现的情调比较缠绵低回。诗歌中的情感的意象是在一种格律里面的,而感受格律押韵的美,主要是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的。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给人全然以空旷清扬之感,让人在领略词本身的“音律美”之外,进一步加深了对词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教师要通过对诗词声韵格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诗词诵读节奏、轻重的处理方法,指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反复诵读,读出作品的节奏,从音律上获得诗词的美感,感受声韵 要与人物的心境相联,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 让学生从中受到音乐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审美志趣。

三、体会情感之美

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映。审美感受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是审美情感。它是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的动力,亦可强化审美体验。“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王夫之《姜斋诗话》)因而在学生借助想象、联想沉浸在诗歌艺术境界的基础上,还必须沟通诗人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所激发的感情与诗人所寄予的情感产生共鸣、交流。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音乐描写是最精彩、也最难理解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音乐的内涵,可布置学生认真朗读,反复体味,把握描绘音乐的比喻,尽可能的领会其形象美。而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感知理解音乐波澜起伏的旋律变化:舒缓——低咽——间歇——激越——骤止。接着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录音:婉约凄凉、如泣如诉的音乐配之以缓慢深沉、悲悲切切的诉说,“我本是京城里的女儿,家住在虾蟆陵附近……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的乐事,纵横的涕泪洗落了脸上的脂粉。”让学生沉浸在琵琶女痛苦、压抑、伤感和愤激的感情氛围中。最后,教师再以恰如其分的解说以激起学生更深沉的感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乐声欢快明朗,洋溢着喜洋洋的气氛。弹出了歌女当年火红的青春时代。道出了当年车马喧腾、欢声

摘自:论文查重www.udooo.com

笑语、喝酒唱歌的热闹景象。“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变得呜咽凝重,青春之火熄灭了,美丽的光环消失了。琵琶女形影相吊,茕茕孑立,陷入了对人生的悲剧性转折的沉痛追忆之中……“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这突然爆发的连续高音,是她满腔幽愤的发泄,是她发自肺腑的呐喊,是对炎凉社会的控诉,是向冷酷现实的抗争……这样,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诗中人物共感叹同悲乐,琵琶女的幽苦、江州司马的失意就能借助于音乐而被学生领悟了。
总之,诗歌中充满着美,在诗词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会审美,教师要深掘教材中各种美的对象,善于引导学生对美的因素的感受,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意识,积极建设、转化有利的审美对象,让学生从情绪体验中得到美的感受、美的愉悦;引导学生在体验美的基础上,发现美、创造美;并在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再次体验美 ;用审美的方式让学生去感受语文的蕴藉之美,体尝语文的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