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高中教学 >> 高中语文教学 >汉字让汉字教学魂兮归来

汉字让汉字教学魂兮归来

收藏本文 2024-04-17 点赞:3563 浏览:1050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又到古诗文默写检测时间了,同组老师不时报怨:“现在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很多字再三强调,还是照错不误!有些字越强调,反而越容易出错!”说句心里话,在教学中笔者也有同感,训斥、罚抄的方法也曾用过,但总是收效甚微。
急归急,作为老师,不能总是被学生的错误牵着走,更不能以学生的错误作为惩罚学生的借口。冷静之余,想起国外有个比喻,是形容语言学习过程的:“语言就像威士忌,它是在酒桶里慢慢酿成的。”这句话中有两个需注意的概念,一是“酿成”,这是复杂的化学变化,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是内化;二是“慢慢”,语言学习急不得,就像鸡汤,是慢火炖出来的。细细想来,老师在要求学生默写古诗文时,是不是有急功近利、缺乏“慢慢来”的耐心呢?是不是一味地让学生机械地背默呢?是不是忽略了字词在诗文中的具体语境呢?
教学的实践启示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错别字这一资源中,发现汉字的独特魅力。
学习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学生默写“八百里分麾下炙”,常常把“炙”误写成“针灸”的“灸”。光靠罚抄几遍,甚至几十遍,估计也无济于事,怎样引导学生区别才是关键。试着给学生讲讲汉字的造字法(以前的教材有这方面知识,可惜现在已被开除出教材了),效果很不错。“炙”是会意字,从肉从火。本义指肉在火上烤,有烧烤之意。它的上面部首是一个变形的“月”字。“月”在古汉语中本意是“肉”,人体上的很多部位都带“月”字,如“脸”“脖”“肚”“脏”等。“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分给部下烤熟的牛肉,以犒劳出征的士卒。由此引导学生积累“脍炙人口”、“炙手可热”等成语,增强对“炙”含义的理解。而“灸”是形声字,从火从久。“久”是声旁,意为“长时间”。“久”与“火”联合起来表示“长时间用火烧灼”。如针灸等。由“炙”和“灸”的区别,老师再启发学生,形近字的主要区别在偏旁部首,部首不同,意义大相径庭。引导学生积累常见易错的形近字,如拙、绌、咄、茁;揣、湍、喘、踹;锭、绽、淀、碇……
曾读过《细说民国大文人》一书,其间记录了大学者钱穆的一个小故事。有一天钱穆睡觉时手臂撞到了墙壁,突然悟到带“辟”的字都与“旁边”有关。例如:“壁”在房屋旁,“臂”在身体两旁,“劈”使物体分两旁,“璧”挂身体一旁,等等。

源于:论文格式怎么写www.udooo.com

足以证明钱氏对形声字研究已臻化境,他的联想挖掘出了汉语言文字的精妙。听了这个故事,聪明的学生竟然想到,照钱氏理论,“譬”就是说话借旁物明义,由此师生顿觉汉字之精妙。实践证明,学生对形近字辨识感兴趣了,意识增强了,自然会体悟到汉字的精妙。
除了形近字易错之外,学生对同音字也会经常写错,出现张冠李戴现象。
如带有“燕”和“雁”的诗句,学生在默写时经常出现同音错写。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区分,我们不妨把初中古诗文名句中,涉及“燕”和“雁”的常见名句梳理出来,看看能否发现一些规律。
带“燕”的诗句主要有: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带“雁”的诗句主要有: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出塞》)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李商隐《商山早行》)
句子找出来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区别?老师可以从“燕”“雁”在诗词中表达的不同情感入手进行辨析,效果显著。一般来说,以“燕”入诗,有的表现春光的美好。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诗人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有的表现爱情的美好。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成语中还有“新婚燕尔”之说。有的表达昔盛今衰、人事代谢的感慨。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因此诗人据此尽情宣泄心中的感慨。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物是人非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感慨。
古诗中以“雁”为意象,表达的则是另一番情味。有的以雁写乡思。大雁定期南飞北返,很容易引发归期未定的游子征人抒发无尽的乡思。如“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有的以雁写羁旅遭谪之苦。雁群长途远征,极具耐力,然而路途再远,到底有个尽头。“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得归来?”诗人宋之问在被贬流放途中,借物抒怀,将自己与大雁相比,将行程之远与遭谪之心一并道来,更比常人平添一份忧伤。有的以雁写飞鸿传书。古人和外出的亲人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词人李清照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期盼书信到来的情思,画面清晰,形象鲜明。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积淀的一部分。老师要引导学生,错别字不是小事,它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文内涵和文化修养的层次。试想,一个人把“肠断白蘋洲”中的“洲”字误写成“州”字,那是多么的不协调啊?古诗中的“洲”意指水中之地。《关雎》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洲”字因有“水”而变得富有诗意:男主人公心生爱慕之情,表达了对意中人的渴慕。由此,我们明白崔颢正是因为看了“芳草萋萋”的“鹦鹉洲”,才顿生思乡之情,吟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千古名句。而“州”则是陆地的行政区划,与“洲”相比,完全是水陆不搭,诗意全无。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为了考试的需要,让学生反复默写诗文名句,以教学时间紧张为由,对学生的写错原因缺少分析,学生面对的仅是一个个冷冰冰的僵化的符号。其实汉字不是简单的一种符号,不是一种不变的躯壳,它是具有灵性的。古人造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文字是能“惊天地,泣鬼神”的。陈钟樑先生曾说,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不能空谈,一定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解读。对此他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回乡偶书》这个题目,最精彩的是哪个字?‘偶’字。‘偶’是什么意思?偶然的意思,这里的偶然有豁然开朗的含义。在诗歌创作的过程里,是一种灵感的闪现,你写不出来,贺知章写出来了。《回乡偶书》不能写为《回家偶书》,什么道理?‘乡’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一种彻悟。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向往的理想是功成名就、衣锦回乡。‘家’是一个人、一个人组成的家,‘乡’是一个家一个家组成的乡。古人衣锦还乡,不仅要在妻子面前显示自己的成功,还要在同一个族、同一个宗里显示出荣耀,所以才有刘邦的‘威加海内兮思故乡’,余光中写的是《乡愁》而不是《家愁》。”陈老师一番话语,把一个“偶”字,一个“乡”字,解读得非常精到,举一反

三、旁征博引,人文思想渗透其中,听来真如醍醐灌顶,深感汉字教学的无穷魅力。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识字”教学提高到非常重要的地位,贯穿于整个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学。要让汉字教学“魂兮归来”,老师就要立足语文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学习的细微之处注意积累。语文能力和素养不一定通过考试反映出来,它往往体现在平时写字、读书、回答问题和课堂交流等小的环节上,也只有在这些细微之处讲究起来,才能使大多数学生亲近汉字,亲近语言,获得学习语言的快乐。
实践中,我们还会经常看到老师把重点生字词集中起来,让学生抄写记忆,但这样效果并不明显,长此以往,也容易扼杀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应当随文教学,不要过于集中,有些词语要通过学生多次在语境中学习才能慢慢掌握。记得魏书生的一节课,他只让学生自己画了三四个词语,先揣摩其意义用法,后又让学生造句,再共同评价是否恰当,看上去很简单的教学设计,但是可以使学生能够学一个掌握一个,效果很好。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精辟地提出了‘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的观点,如果脱离了‘字’和‘句’,社会意义、人文精神就只能飘浮在空中,无处着落。我们教学应该让汉字“魂兮归来”!老师要链接古人的智慧和思想,让字的灵性与生命意象显现出来,不要再让学生面对一堆堆冷冰冰的笔画,而是让学生看到书本中一个个跳跃着的精灵。如此,汉字固有的灵魂才能真正回归!
刘宏业,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责任编校:舒 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