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高中教学 >> 高中英语教学 >试谈质疑问难“质疑问难”让数学课堂迸发革新火花

试谈质疑问难“质疑问难”让数学课堂迸发革新火花

收藏本文 2024-02-05 点赞:25075 浏览:10966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众所周知,一切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大胆怀疑是创造活动的重要特征。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鼓励并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对于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有效果的。

一、创设质疑问难的氛围

1.鼓励学生敢问

一个人如果有了自信心,就能扫除心理障碍,始终如一地支撑自己把事情做下去。因此,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要以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善的目光,使学生消除疑虑;要用激励的语言,简单的手势,适时的点头,使学生放开胆子;要创设情境,优生引路,全员参与,使学生坚定信心,从而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平和的心境、稳定的心态,敢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说出心中的疑惑。

2.引导学生多问

小学生面对大自然的一切,会提出许多为什么,可在数学课堂上又大都闭口缄言,无语可说,因此,要让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想方设法打开学生提问的话匣子,要求全体参与全员性地问;要求始终参与,全程性地问;要求全面参与,全方位地问。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就成为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创造的过程。

3.允许学生错问

由于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小学生的提问有不少是幼稚可笑甚至完全错误的。但不管如何,允许“乱”

优秀论文查重www.udooo.com

问,但不允许不问。每个学生,谁不想自己的提问能“一鸣惊人”呢,他们的“错”和“乱”,大都是水平、能力有限所致,只有提问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才可能逐步走过“错问”、“乱问”的“幼稚”期,使“质疑问难”到达理想的境界。

二、教给质疑问难的方法

1.问在关键处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运手操作的实践中等等。

2.问在重点词上

例如,在理解“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意义的重点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引号”。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385÷0.15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

3.问在模糊处

如学习完梯形的面积公式后,提出梯形面积S=(a+b)×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梯形面积公式呢?通过探究学生不仅能正确解决疑难,而且能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也能用梯形面积公式。

三、提供质疑问题的机会

为了促使学生全程参与数学教学活动,需要不断为他们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以构成“质疑—探究—质疑—探究”的递进质疑活动线。

1.常规预习后质疑

课前让学生自学,新知识让学生去探索、发现、掌握;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结论让学生自己概括。例如数学“年、月、日”时,教师让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后,同学们纷纷提出:一年到底有多少天?每个月的天数是不是一定的?有什么规律?年、月、日中还有什么奥妙?你们准备怎样研究?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年历表,请大家认真观察,互相讨论,找出规律。

2.自主学习理解后质疑

在课中进行深入性质疑,让学生围绕教师给出的条件操作进行质疑。可按“同桌——小组(四人为宜)——全班”的顺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将自主学习的结果交流和质疑。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首先通过三组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小的比较,第一组等底不等高,第二组等高不等底,第三组既不等底也不等高,对第三组的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进行比较时,学生一下子茫然了,短暂的思考后,一学生提出:“如果能知道它们的面积大小具体是多少就好了。”教师抓住这个问题,“你能想办法知道它的面积吗?能大胆试一试吗?”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分组研究,共同探究出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剪拼成已学过的长方形的方法……

3.研读理解后质疑

自主学习理解后,教师可围绕教学目标,抓住重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引导学生透过平凡的数字字眼,诱发较深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问题的火花。例如,教学“分数化百分数”时,请学生研读教材结语:分数化成百分数一般先把分数化小数再化百分数,除不尽的一般保留三位小数,结果有的学生问:“这里有两个一般,它们的‘一般’之外指什么?该怎样呢?”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都从质疑开始。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注重创设宽松、富于创新的教学氛围,给学生质疑探索的时间与空间,使课堂教学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