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宏观经济学 >传统文化对责任意识培养影响

传统文化对责任意识培养影响

收藏本文 2024-03-01 点赞:4158 浏览:1242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神,其中的优良因素是举不胜举的。当然任何一种文化有其优势也必然有其劣势,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诸多因素对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有重大的影响,影响分为两个方面,有积极的和消极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责任意识
1673-291X(2012)22-0283-02
马克思曾告诫我们:“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人的社会本质决定:作为一个自主、自觉的人,必然拥有着不可推卸的人生责任。人生的责任感就是强调个体要自觉做好分内的事情,并自觉承担过失的内心体验,它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认知是前提,这涉及到是非标准和价值取向;情感是基础,责任感要求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论、行动、许诺等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态度,并随之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反应;行为是体现,责任行为必须是主体做出责任判断后采取的行动。
责任与人类社会历史相始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受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其表现形式与价值体现程度也不同。传统儒学从实际的人伦关系和生活出发,将人划分出不同的角色,规定了相应的责任,如“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并进一步指出:对国家、对民族有责任,是忠;对长辈、对父母有责任,是孝;对家庭、对配偶有责任,是节;对朋友有责任,是义;对自己有责任,是强。

一、传统文化为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提供坚实的基础

1.自强意识的培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象传》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这种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日益激烈,这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取胜,必须树立知难而进的进取意识,树立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和奋斗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还要求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终身矢志不移。抱定志向,从容应对挫折和苦难。
近年来,大学新生不适应学校生活而辍学、退学甚至轻生等事例频现于报端,这起源于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自立自强教育,大学生虽然生理上趋于成熟,但掩盖不了与之年龄相随心理上的不稳定,主要是体现在对自己性格、智力、态度、信念等的过优评价与客观现实的矛盾。青年大学生一直生活在由家庭、社会营造的壁垒中,较少接触社会。由于他们与社会的人为隔离,青年大学生对自我的思考往往缺乏实践的检验,他们的自我影像更多的是从头脑中发明出来,而这种想象的自我越完善,离客观的现实“我”也就越远,接触现实时的心理落差就越大,当一切泡沫破碎以后,缺乏有效的自我责任意识,就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倾向。
因此,在对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的培养上,我们应更多的学习和领悟传统文化的自强意识,做到志存高远,确立自己的目标,积极主动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和奋斗精神,不断追求,不断超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2.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无不体现古代贤人们内心勇于承担责任的志向。今天的中国处在和平年代,虽然没有大范围的战争,但当前的国际形势纷繁复杂,更需要青年学子积极投入社会建设中,不再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拥有世界观、中国情、爱国心,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此同时,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也为青年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创造与获得的平台,吸引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关注和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实现个人的价值。
3.传统的道德规范的培养。中国是以关系为纽带,以情谊为主要维系手段的“文化共同体”,在表面松散关系的背后有着以文化认同为内在根据的自我调节力和凝聚力。儒家思想主张:用道德原则来校正混乱的社会秩序和颠倒的人伦关系,应建立了以“仁”为最高标准,以“孝悌”为最基本规范的关系。首推家庭,父母总是最先有的,再则有兄弟姐妹,长大以后,夫妻、子女、宗族、戚党遂由此而生,在社会上,于教学则有师徒,于政治则有君臣官民,遇事相互提携扶持则有乡邻朋友。人类孝悌、慈爱、友恭的真切美善的感情发端在家庭,培育在家庭,并由家庭向外自然延伸进而形成社会通则。意识,既是情谊意识,更是一种义务意识。我们现在的许多文化传播媒体多提“尊老”,却少提“孝亲”,现在有不少青年不孝敬父母,甚至有些人不赡养父母,其义务意识的淡薄,着实令人担忧。“孝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难想象,一个在家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敬的人,却能和别人坦诚相待、和睦共事、有为于社会。孔子曾说做人应“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今天这句话依然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做人原则。这种几千年农业社会积淀下来的传统道德规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一般大众的道德生活,形成了带有民族特色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

二、传统社会形式及文化理念对责任意识的影响

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是一种以宗法制度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要求个体的价值取向也倾向于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价值理念。这种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文化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方法论上选择了“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1.由于宗法思想的长期熏陶,中国人的血缘观念显得异常强大。“孝亲”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本位和出发点,导

摘自:论文范文www.udooo.com

致人的思想中形成重视家庭或家族而忽视社会道德,重视个人对家庭的义务而忽视个人承担的社会责任。对于传统社会中家庭成员个性的压制以及价值取向中重小“家”轻大“家”的倾向,在今天大学生身上影响还是较为深远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将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理想上,也未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理想太远、太大、太空,是虚幻的,只有现实的才具体实在,且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是最实惠的。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命运,更多的考虑自身的发展,强调人首先对自己、对家庭、对现实负责,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创造实惠、优越、丰富的家庭生活,但对集体、社会和国家考虑太少。
2.因为“孝亲”意识的渗透,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家族制度及其遗存长期被保留。在家里,青年学生学会了服从父母,把父母视作人生的权威。由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会处处为孩子着想,所以在青年学生看来,家长的意见总是正确的。在社会中,大学生是作为半社会人的形式出现的,他们的意见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也使得他们对行使权利日趋冷淡。他们习惯了被动的意识,习惯于被人支配。对家长权威的信奉和社会对青年学生群体的权利漠视导致他们权利意识的丧失,他们不去追逐属于自己的权利,更不愿承担社会赋予个体的责任。
3.中庸之道的文化理念是逃避责任承担的心理诱因。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方法论,是指一种中正不偏、经常适用的方法。中庸可能在克制“小人”生活的肆无忌惮上,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如果把它当做一种方法论,作为处世的一种原则,是有悖于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在责任承担上,一直以来就不存在所谓“中正”的方法,对社会责任“无过无不及”的承担,无异于对责任的逃避。而现代青年学生却偏偏掌握了这种所谓的处世法宝。
三、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培养高素质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就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基本任务。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先人们关注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理应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和体现,当然,传统文化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形成的“小家”观念及“中庸”处世理念,也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结构缺失,导致逃避责任现象的出现。在责任意识的问题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依旧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鲁金华.孔孟人生格言集粹[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陈 鹤]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