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化学教学 >谈谈学习微群与其在微学习中运用查抄袭率

谈谈学习微群与其在微学习中运用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3-08 点赞:31997 浏览:14599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微学习是一种存在于以微内容和微媒体为基础的新媒介生态系统中的学习模式。作为一种适合微学习的新媒介生态系统,微博能对微学习形成基本支撑并进行实际应用。但受限于“顿巴数”定律,微博生成的社交网络在扩张过程中体现出了多种与微学习不兼容的弊端,为消除弊端,微博的群组功能得以发挥,微群和基于微群的社交网络也随之形成。本文从内在结构和传播机制两方面对微博和微群所形成的社交网络进行了比较,找出了微群在微学习中应用的优势,得出了微群比微博更适合于微学习的结论。
[关键词] 微群; 微博; 微学习; 微内容; 微媒体
[] A
[作者简介]肖升(1980—),男,湖南武冈人。副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研究。E-mail:xiaosheng@mail.ccnu.edu.cn。

一、引 言

微学习(Microlearning)是一种指向存在于新媒

摘自:毕业论文 格式www.udooo.com

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内容(Microcontent)和微媒体(Micromedia)的新型学习模式。其中,微内容是指具有片段性、松散性和动态重组性的信息单元,用户上传到网上的多种数据,如一则网志、一条评价、一个多媒体文件,甚至用户每一次支持或反对的点击都可被认为是微内容;[3]而微媒体则是指在信息技术主导的虚拟环境下,日益呈现简单化、便利化、微小化、移动化的新型媒体。微内容和微媒体的涌现促使媒介生态向微型化转变,这种转变为技术支持的学习形态变革提供了足够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力,微学习正是这种变革的产物。[4]在微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分割和细化,并在有限时间内学习相对短小、松散、自包含的知识。[5]
在众多适合微学习的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微博(Microblog,全称微博客)无疑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据DCCI(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2年6月,中国微博用户数已趋近5.38亿。[6]作为一个即时分享微信息的个人网络平台,微博不仅可以促生良好的社交网络怎么写作(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而且能从微内容和微媒体两方面对微学习形成基本支撑,现有成果也表明,微博可在微学习中进行应用。[7][8][9][10][11]
但与此同时,微博的内在结构和传播机制决定了其产生的社交网络始终处于一种无逻辑延展状态,当成员数接近或达到“顿巴数”(the Dunbar Number)上限时,网络中的知识传播将变得困难重重,原本适宜的微学习环境也会随之恶化;为缓和不适,微博的群组功能得以发挥。
通过对用户话题的分类和聚合,微博中可以析出若干倍受用户关注的兴趣标签,依据这些标签,博主分组形成基于微群的社交网络;在此网络中,“顿巴数”定律的负面影响会因成员基数变小和增速放缓而减弱,微学习所需的信息传播也会因此变得通畅且高效。本文的目的正是通过分析上述转变过程来研究微群及其在微学习中的应用。

二、微博及其对微学习的支撑

微博于2006年3月由美国Twitter公司发明,是一个基于微内容和跟随机制,以实现信息分享、传播和交流为目的的社交网络平台。由于目前微博的传媒属性比其他社交网络属性更加深入人心,因此当下有不少人将其视为一种纯社会化媒体平台,但事实上,除传媒属性外,微博还具有社交、互动、传播等属性,因此据“六度空间理论”分析,其应被纳入SNS范畴。[12][13]
以140字为限的微内容是微博区别传统SNS最直观的一个特征。借助此特征,微博加快了用户间交流的时效性,参与的博主,不论是跟随者还是被跟随者,在表达自身观点时都不需要长篇累牍的叙述和思前想后的权衡,而可以更及时、更真实地表达某时某刻的所见、所闻、所感。“众人拾柴火焰高”,时效性必将加快信息的传播效率和共享水平。如今,微博还支持图片和超链接,当用户在受字数限制而无法完整表达自身观点时,还可将文章转化为图片或超链接以供获取,可见,微博正在发展其他技术来弥补微内容在信息承载能力上的不足。
作为微学习的另一块基石,微媒体具有交互能力强、技术要求低、兼容性好且能支持移动终端等特点。依此判断,微博所呈现的简洁、跨平台、实时交互、支持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特点使其完全满足微媒体的要求。当微博能从微内容和微媒体两方面对微学习形成支撑,其成为一种热门的微学习新媒介生态系统也就不足为奇。此外,除对学习环境的支撑外,微博还能对微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如注意状态、情绪倾向和意志力等)产生如下三点积极影响。
1. 作为用户选择并喜爱的平台,微博易使用户获得自由、轻松的体验。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2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5.38亿,而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数据则显示,微博用户数已趋近中国网民数,其中19岁及以上国内网民中,微博用户占88.81%;近7成用户拥有唯一,用户规模趋向稳定;高频率访问微博用户占据主流;浏览转发及发布微博是用户基本操作,收看视频、聊天、参与商业促销活动已成为用户新的兴趣点。[14]
2. 文献[15]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调查了学习者运用微博进行学习的态度,结果表明,学习者的态度是积极的,虽存在年龄差异,但不存在性别差异。
3. 微博的跟随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和督促学习者参与学习。基于个人行为的微学习由于缺乏交流和反馈,学习者无法了解自身长处及与他人的差距,因此难以获得充足的学习动力来坚持学习,但微博的跟随机制可以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从而改善这种局面。[16]例如,通过与优秀学习者的交流可以产生影响学习的正能量,激励学习进行;关注跟随者的反馈可以了解与他人的差距从而对学习形成督促。
正因为微博能对微学习形成良好支撑,敏感的学者早已开始积极尝试基于微博的微学习研究。林书兵等人借助国外已有案例分析了微博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17]关中客结合自身实践得出了微博在正规课堂教学中具有应用价值的结论。[18]陆方喆等人通过微博在汉语微学习中的应用探讨了微学习的适用对象、地位、性质及应用方式。[19]苏星鸿等人探索了微博时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20]冀鹏飞等人构建了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模式。[21]已有成果表明,不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分析,微博都可应用于微学习。

三、微博的“顿巴数”魔咒

微博在支撑微学习的同时,其前景也受到了“顿巴数”定律的挑战。该定律源自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罗宾·顿巴(Robin Dunbar)在1992年的一项科研成果,其内容可简述为:“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该定律从生物学角度测定了人类有效管理活动群体的成员上限为147.8;147.8大约为1

源于:硕士论文www.udooo.com

50,因此该定律又俗称为“150定律”或“顿巴数”魔咒。[22]2009年3月,《经济学人》也发文称:尽管社交网络令社交活动变得轻松自如,但社交网络并非能够扩大人类社交群体的规模。[23]可见,即使以某人为中心的社交网络成员数突破了150,与此人保持稳定联系的成员数也无法形成相应突破。而事实上,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拟的社交网络,此定律同样适用。[24]Path也正是因为遵循了这一定律,即将每个的好友数限定为150,才成为了一款成功的网络社交产品。
“顿巴数”定律生效的前提是存在一个以某人为中心的社交网络,对使用微博的微学习者而言,这个网络的形成与其利用微博的跟随机制获取知识密切相关,当该学习者(博主)用微博发表论题并浏览跟随者回复时,他不仅可以增进对论题的理解,还可以形成了一个以自身为中心的微博社交网络(下文简称博网),此网络就是“顿巴数”定律生效的前提。
博网形成后,其成员数会以兴趣标签为纽带发生变化。兴趣标签在本文中是一种描述博主社会属性及兴趣爱好的抽象标志,而不是某些网站如新浪等允许用户自定义的具体标志。当博主以微学习者身份出现时,此标签标志的就是该学习者所关注的知识类别,如果某学习者根据自身需要关注了多类知识,那他也将拥有多个兴趣标签。由于博网的成员容量及用户的关注对象数均不设上限,因此即便某用户不再关注将其引入博网的兴趣标签,但只要该标签的原有用户没有发表过量垃圾信息,或恶意刷屏,被引入用户通常都不会因无法忍受而选择主动退出,加之博主无法像群主那样迫使用户被动退出,因此博网的成员变化实际处于一种只增不减的累加状态,而这种状态也使博网规模突破“顿巴数”上限变得毫无悬念。
当博网规模突破“顿巴数”上限已成定局,突破所需的时间将成为当前焦点,对此研究需要考察博网成员的增长方式。此方式如图1所示。
图1中,矩形表示博主,其中,带底纹的矩形表示被跟随者(用大写字母A标志),无底纹的矩形表示跟随者(用大写字母B-I标志);围绕在矩形周围的圆表示该博主的兴趣标签(用带下标的小写字母标志,如a1、a2、an等);矩形与圆之间的实线表示该博主拥有此兴趣标签。图1显示,在以A为中心的博网中,成员增长共有如下四种方式。
1. 单标签单成员增长,如通过a1、a2实现B、C的增长。不同的是,C在实现首次增长后,再利用c1实现了二次增长,使博网增加了成员D,而B则没有二次增长。

2. 单标签多成员增长,如通过a3实现E、F的增长。

3. 多标签单成员增长,如通过a4、a5实现G的增长。

4. 多标签多成员增长,如通过a5、an实现H、I的增长。

与四种成员增长方式对应,博网一次单一饱和增长的成员增量也有如下四种可能:

1. 为博主的兴趣标签数;

2. 同上,为单一兴趣标签成员增量的平均值;

3. 同上,为多标签单成员形式下增长1名成员所需兴趣标签数的平均值;

4. 同上,为多标签多成员形式下增长1名成员所需兴趣标签数的平均值。

由上可知,博网不论以单一还是混合方式完成一次饱和增长,其增量都不可小觑,如果进一步考虑博网的多次膨胀,则其成员数很可能出现指数级增长,这对突破仅为150的“顿巴数”上限而言根本无需多日。
随着博网日益扩大,学习者在因受人关注而倍感满足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因网络膨胀而带来的信息查询和管理的压力。微博能长久保存信息,用于日后查询,这本是利用微博学习的一个优势。但这一功能会使博网在膨胀的同时伴随着微信息的迅速累积,当博网成员数越接近“顿巴数”上限,信息增量就越会使学习者因无法快速、准确定位所需知识而变得无所适从。再者,微博发布信息的限制较低,过低的标准使得本已增长迅速的信息中还夹杂着大量无关信息。若无关信息过多,真正想要看到的相关信息特别是学习资源就会被覆盖,信息增长也由此处于一种无逻辑延展状态,信息分类和管理就会变得异常困难,这对于想获取知识的学习者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此时,学习者的不良情绪将会滋生,“轻松、快乐”的微学习体验也随之化为泡影。
此外,由于博网只有被跟随者与跟随者而没有跟随者之间的交流,因此也不可能形成包含所有用户的大讨论,这种缺乏全面讨论的学习,学习者显然难以博采众家之长。加之,在博网中用户关系属于弱关系,这种缺乏相互依赖和影响的关系虽然有利于遗漏信息的浮现,但同时也将导致用户间黏度的降低。[25]随着用户间黏度的降低,博网跟随机制为学习者所提供的激励和督促也会随之减少,这对持之以恒的学习无疑将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众多问题的根源都可归结为“顿巴数”定律的负面影响,微博社交网络为消除这些弊端必须有所变化。

四、微群及其对“顿巴数”魔咒的突破

微群源自微博,是微博群组功能的产物,其本质也是一个虚拟社交网络,本文称其为微群社交网络(下文简称群网)。群网能突破“顿巴数”定律限制的原因有二,一是内在结构的变化,二是传播机制的改变。内在结构变化显现于群网的衍生过程,此过程包括基网生成和扩张两个阶段,其中,基网生成是指博网基于兴趣标签分解产生基础群网的过程,基网扩张则是指基网通过成员增长实现膨胀的过程。为便于对比分析,本文仍以图1所示的博网为例来说明群网衍生,图1所示博网分解可能产生的基网如图2所示。
与博网四种成员增长方式对应,图2中八个基网的生成方式有如下四种。1. 单标签双成员组网;基网①、②、③、⑤均由此方式生成,4者组网的兴趣标签分别为a

1、a2、ca4。

2. 单标签多成员组网;基网④、⑥由此方式生成,两者组网的兴趣标签分别为a

3、a5。

3. 多标签双成员组网;基网⑦由此方式生成,其组网的兴趣标签分别为a4、a5。

4. 多标签多成员组网;基网⑧由此方式生成,其组网的兴趣标签分别为a5、an。

实际操作中,基网生成是一个主动分群过程,即有领导用户主动邀请关注相同兴趣标签的用户共同组网。与博网存在被跟随者不同,组建群网的领导用户并无特殊身份,博网中任何博主均可根据自身需求主动要求组网。对于邀请,被邀请者有权拒绝,若拒绝,则组网成员相应减少,若所有被邀请者均拒绝,则基网无法生成,即单人不能成网。可见,关注特定兴趣标签的用户不一定会加入相应群网,但群网生成后,网中用户一定都关注某一特定兴趣标签。
就组网途径而言,邀请相同用户可能存在不同的途径,例如,A可通过a4、a5或a4+a5三种途径来邀请G共同组网;又如,A通过a5或a5+an均可邀请H、I共同组网。虽然不同途径可邀请相同用户,但一旦基网生成,标志基网的要素就不仅是成员,还包括兴趣标签,因此基网⑤、⑦虽拥有相同成员,但并不相等。此时,若基网α的成员包含基网β的成员且α的标签包含于β的标签(两条件不同时取等于),则α包含β。因此,对基网⑤、⑥、⑦、⑧而言,⑦?奂⑤、⑦?奂⑥、⑧?奂⑥。此外,即使两个基网拥有相同成员,但只要该成员不转发信息,两个网间的信息并不会发生自动扩散,因此,只要C不转发信息,基网②、③之间并不会发生信息自动扩散。
对比图1、图2可知,只要成员兴趣标签存在差异,就一定能分解出规模小于原有博网的群网。理论上,这种规模缩减在多标签组网方式中将更加明显,因为当入网限制增加时,有资格入网的人数将会减少。例如,当入网限制由a5(基网⑥)变为a4+a5(基网⑦)或a5+an(基网⑧)时,有资格入网的人数将会由4减为2或3。由于规模变小,群网所受“顿巴数”定律的负面影响会相应减少,其成员间的黏度会随之升高,其内部结构也会顺势趋稳。[26]
群网生成后,其规模会继续扩张。虽然成员增长方式与博网无异,但群网扩张不会像博网那样急速和随意,究其原因,扩张途径相对固定是关键所在。原则上,基网中任一成员的任一兴趣标签都有可能成为扩张途径,但由于组网标签在基网生成时就为其关注的信息打上了烙印,且此烙印将成为潜在成员判别焦点信息并决定是否入网的首要依据,因此基网在扩张时都会沿用或尽可能少地改变原有途径,从而使扩张途径相对固定。例如,在组网标签为“教育技术学”的基网中,即使还有其他关注信息,潜在成员也会认定此网的焦点信息是“教育技术学”而不是其他,因此也会以此为依据来决定是否加入,由此该网的扩张将不会发散。与生成时类似,多标签基网的扩张途径也会因受到多重限制而变得更加集中,扩张也将更为缓慢。总之,群网扩张途径相对固定及速度减慢都有利于缓和“顿巴数”定律带来的压力。
除内在结构的变化外,传播机制的改变也是群网突破“顿巴数”魔咒的另一重要原因。这种改变体现在信息传递和获取两方面。
1. 信息传递的改变。博网采用基于跟随机制的信息传递方式,即系统只为跟随者提供所需信息。在此方式下,其他博主是否愿意作跟随者,是否愿意对信息进行二次传递都不由被跟随者控制,因此信息是否会继续扩散,能扩散多远也无从确定。群网则不同,当成员依据个人兴趣提出申请并经审核加入某群后(为扩大影响,领导成员通常会愿意接受申请),即使不与其他成员产生联系,也能在网间实现没有等级、权限差别的信息传递,这显然在突破跟随机制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信息传递途径。
2. 信息获取的改变。在汇聚了多个兴趣标签的博网中,庞杂而无序的信息存储状态难以实现高效的信息查询和管理,加之以时间为标准的信息排序方式会覆盖部分有用信息,因此想要在博网中高效地获取信息,难度绝非一般。在群网中,成员会自觉围绕焦点信息发表评论,这不仅可以促进论题探讨向广度、深度发展,还有利于保证信息焦点的统一。在信息聚焦的环境下,信息浏览、查询和管理都不再盲目,高效的信息获取也将成为可能。

五、微群在微学习中应用的优势

微群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微博在微学习中应用的缺陷,具体而言,其优势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 微群有助于知识的高效获取。微博虽是一个有效的信息平台,却不是一个高效的知识载体。对大部分微学习者而言,被动浏览微博中未经组织和分类的信息,难以高效获取知识。微群以兴趣标签为标准对信息实施分类存储和处理,无疑有助于信息向知识转化。在浏览微群信息之前,微学习者已有清晰认识,即将看到的信息都与某个特定专业或领域相关,这种有准备的信息浏览显然有助于高效的知识获取。
2. 微群便于实现个人知识管理。微学习者从微博中获取的是处于混沌状态的知识,要使这些知识变得条理清晰,必须依靠个人知识管理。[27]当微学习者加入特定微群后,其获取的是概念相对集中、表述更为专业的领域知识,这些知识会与微学习者原有知识融合并形成意义构建,从而生成条理清晰的新知识。这个发生在微学习者脑海中,将混沌的旧知识转变为清晰的新知识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微学习者实现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
3. 微群有利于新论题的自动捕获。在信息庞杂且呈无逻辑延展状态的微博中,捕获新论题依赖于微学习者敏锐的洞察力,这种主观因素起主导作用的发现模式难以实现新论题的自动捕获。但微群的组建可以改变这种局面,因为微群组建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聚集及主题突显的过程。随着相关信息日益增加,关注这些信息的用户将会形成群体需求,当相关微群在少数用户的组织下自发建立时,标志该群的兴趣标签就会自动突显主题,而突显的主题很可能就是值得微学习者捕获的新论题。
4. 微群可以促进论题全面深入的探讨。与微博不同,微群中所有的微学习者都可以参与思想交流和资源共享,这有助于使他们形成一个拥有共同兴趣和责任的学习团队,这个团队可以通过加强整体联系来凝聚成员智慧,并由此形成集体智慧和共同创造力,[28]从而促进论题全面深入的探讨。此外,利用微群学习时,即便微学习者之间还可以找到其他话题,但也会在兴趣标签的约束下集中讨论相关问题,这也将促进论题全面深入的探讨。
总而言之,微群为微学习者创造了一个知识集中、自主性强、亲和力高的学习环境,在此环境下,高效发现、获取、构建并管理所需知识将得以实现。

六、小结与展望

任何新媒介生态系统在趋于成熟前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不足,微群也不例外,与微博相比,微群整体上更适合于微学习,但仍存在如下局限。
1. 从现状看,微群的娱乐功能要强于学习功能,这对既想借助娱乐来释放压力,又想通过学习来获取知识的用户而言,如何平衡并转化娱乐与学习这对矛盾是个难以掌控的问题。
2. 成熟的在线学习平台应有借助过程数据来监测学习效率并依此实现用户排名的功能。此功能意在以过程数据为指标来评价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刻苦程度,并通过竞赛形式来鼓励不间断学习,但微群目前还无此功能,因此也难以满足相应需求。
3. 随时随地发微博是微博推崇的用户体验,为此,微博不仅支持移动终端还支持短信、彩信等便捷发布方式,用户只需编辑相关信息发送到指定号码就可以完成内容发布。这种简单方式鼓励用户第一时间发表自己的所思所感,并借此推进论题探讨。微群虽然鼓励用户共享共创,但发布便捷性设计上却没有延续微博的这一优势。
尽管微群还存在一些缺陷,但其发展仍值得期待。可以预计,随着微群功能日趋完善,适合于微学习的怎么写作项目也会逐渐增

源于:查抄袭率本科论文www.udooo.com

加,不久的将来,微学习者就能像在微博中那样编辑短信“微群名称+学习内容”的方式来实现微群中的信息共创;基于微群且具有“微班”怎么写作的专业在线学习平台也会诞生。总之,微群是一种有潜力的微学习新型媒介生态系统,其理论及实践研究必将为微学习模式的推广带来新的动力。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