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近代文学 >试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农业调整

试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农业调整

收藏本文 2024-04-02 点赞:5450 浏览:1829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国民经济陷入了严重困境,出现了严重的农业危机: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业产值特别是粮食产量接连下降,农民生活水平下降,饥荒蔓延。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中国在指导思想上逐步转入调整轨道,到1960年11月正式开始了大规模的农业调整,1961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后农业调整全面展开并进入。农业调整的基本出发点是调动农民积极性、大力进展农村生产力。六十年代的农业调整历时五年多,至1965年底结束,经历了艰难的历程。首先,中国先后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不足的紧急指示信》、《关于彻底纠正五风不足的指示》和《关于坚决纠正平调错误、彻底退赔的规定》等文件,开展整风整社,退赔平调财物,坚决纠正了农村普遍有着的“共产风”等错误。其次,1961年,在的大力倡导下,全党开展了空前规模的农村大调查。“农业六十条”是全党农村大调查所取得的最重要的论述成果。党领导对人民公社体制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解散了公共食堂,废除了供给制,划小了社队规模,将基本核算单位下调至生产队。再次,党逐步确立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提出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方针,采取了清理和下放农村劳动力、精简城镇人口、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对农业实行财政倾斜等措施,大力加强了农业战线。第四,党制定了恢复社员自留地,鼓励进展家庭副业,恢复农村集市贸易,实行“借田渡荒”,进行包产到户试验等休养生息政策,调动了农民进展生产的积极性。党还通过降低农业税、减少粮食征购量、提升农副产品收购等措施,减轻了农民负担,一定程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六十年代的农业调整虽然有着以肯定“三面红旗”为前提、否定包产到户、与阶级斗争相联系、没有转变我国农业落后面貌等历史局限,但以总体上来说,它是成功的,产生了不能忽略的历史作用,在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第一,它是六十年代整个国民经济调整的先导和中心,带动和推动了工业等其他战线的调整,推动了我国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进展。第二,它阻止了饥荒的继续蔓延,杜绝了社会动荡,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第三,它是中国对已觉察的“左”倾错误的纠正,是1959年庐山会议前纠“左”的继续,主要纠正了在建设速度不足上的急于求成思想和在生产联系变革不足上的急于过渡错误,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超过了庐山会议前的纠“左”。第四,它是中国对“三农”不足探讨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革新,并成为了后来中国特点社会主义论述的重要思想渊源。六十年代的农业调整给我们留下了较为丰富的历史经验。主要有:生产联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进展水平;对农业进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足够的认识;农业兴则百业兴,进展国民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农村经济政策必须以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基本出发点;必须以指导思想上根本纠正“左”倾错误,避开急于求成和阶级斗争扩大化;进一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改善我国农业保护政策系统。这些经验可以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探讨和解决“三农”不足提供历史借鉴。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论文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论文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论文2011
【分类号】:论文K27;F329
【目录】:论文

    摘要4-6

    Abstract6-8

    目录8-10

    第1章 绪论10-22

    1.1 选题依据10-12

    1.2 探讨综述12-18

    1.3 探讨内容18

    1.4 探讨思路和探讨策略18-19

    1.5 需要说明的几个不足19-22

    第2章 农业调整的历史背景22-64

    2.1 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22-40

    2.2 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农业形势40-48

    2.3 应对农业危机的临时之举48-58

    2.4 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出台58-64

    第3章 坚决纠正“五风”错误64-83

    3.1 “十二条”紧急指示信64-69

    3.2 整风整社运动69-75

    3.3 退赔平调财物75-83

    第4章 调整人民公社体制83-135

    4.1 全党农村大调查83-94

    4.2 解散公共食堂94-104

    4.3 废除供给制104-113

    4.4 划小社队规模113-123

    4.5 确定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123-135

    第5章 大力加强农业战线135-176

    5.1 确立农业基础地位135-142

    5.2 清理、下放农村劳动力142-154

    5.3 精简城镇人口154-160

    5.4 各行各业支援农业160-168

    5.5 对农业实行财政倾斜168-176

    第6章 调整农村经济政策176-220

    6.1. 恢复自留地,鼓励进展家庭副业176-186

    6.2 恢复农村集市贸易186-193

    6.3 实行“借田渡荒”政策193-196

    6.4 进行包产到户试验196-207

    6.5 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207-220

    第7章 农业调整的历史定位220-254

    7.1 推动农业生产全面恢复220-225

    7.2 推动其他战线的调整225-231

    7.3 杜绝社会动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231-233

    7.4 孕育三中全会后的农村革新233-241

    7.5 农业调整的历史局限241-254

    第8章 农业调整的历史经验254-271

    8.1 生产联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进展水平254-256

    8.2 对农业进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足够的认识256-260

    8.3 农业兴则百业兴,进展国民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础260-262

    8.4 农村经济政策必须以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基本出发点262-264

    8.5 必须以指导思想上根本纠正“左”倾错误,避开急于求成和阶级斗争扩大化264-266

    8.6 进一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改善我国农业保护政策系统266-271

    结束语271-273

    主要参考文献273-285

    后记285-286

    在读博期间的科研和奖励情况28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