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分析“烂尾新闻”何以养患成祸?

分析“烂尾新闻”何以养患成祸?

收藏本文 2024-04-09 点赞:28847 浏览:13275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提要:建筑工程有烂尾工程,新闻报道也有“烂尾新闻”。所谓“烂尾新闻”是指媒体对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开始时声势很大,但因为种种理由,对事件的发展和结果没有持续关注,导致对连续发展的新闻事件的报道有头无尾。
关键词:烂尾新闻 舆论监督 突发事件
“死猪投江”新闻的前世今生
2013年3月8日,上海松江一网友发布一条图文微博,显示大量死猪伴随垃圾漂浮在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引起网民关注。很快,一则重大新闻从上海传出:从3月8日至3月19日,在黄浦江水面打捞起的死猪达10164头。从耳标认定,部分死猪来自于上游80公里外的浙江嘉兴地区。嘉兴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猪肉供应基地,每年向长三角地区供应生猪450多万头。猪养得多,难免死得也多,一年大概会产生15万头死猪。
其实,嘉兴市境内的多家新闻媒体曾多次对死猪乱扔一事曝过光。早在2038年10月14日,《海宁日报》在“听民声,察民情”专栏刊登记者述评《死猪死羊扔在河道里究竟该如何处理》,隐名批评了相关养殖场。随后,该报以“保护母亲河”为主题,关注嘉兴居民饮用水源地长山河的水环境治理,围绕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作了连续报道。2011年9月29日,《海宁日报》刊登长篇通讯《养殖户不再乱埋乱扔死猪羊》,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生猪养殖基地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池。
2012年12月4日,《嘉兴日报》以《死猪乱扔三问》为题,针对生猪养殖大镇南湖区新丰镇不少河流屡见不鲜的死猪乱扔现象,有三大叩问:死猪乱扔,痛了谁?收集处理,难在哪?产业转型,路怎么走?今年3月4日,《嘉兴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凤桥镇庄史村的小水沟里躺着7头死猪,凤桥镇茜柳村的一座桥旁,一头百斤左右的死猪躺在乡间公路边上……”这篇报道的标题是《嘉兴乱扔死猪现象再次抬头》。3月6日又刊发后续报道《死猪处理,一个养殖大村之痛》。
然而,这些报道才刚刚开头,《嘉兴日报》的“三问”还没有答案,海宁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池还没有推广开来,事件还没有水落石出,新闻就没了下文,一桩关乎民生的热点事件也就淡出人们的视野。嘉兴“死猪投江”事件成了一个前半程喧嚣,后半程沉默的“烂尾新闻”。
内忧加外患,“烂尾”成通病
第一,媒体喜新厌旧,注意力转移太快。媒体每天都在追逐更为吸引眼球的事件;同样,公众也大都喜欢追新。如《海宁日报》2008年10月追踪报道“死猪投江”事件的时候,“三鹿奶粉查重事故”被,三聚氰胺一下子成为公众议论的话题,该报民情的视线立刻转向患结石病的幼儿,“死猪投江”的新闻也就烂尾了。
由于媒体和公众喜新厌旧,而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常常挂一漏万,浅尝辄止,所以就使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应对公众舆论的“拖字诀”大奏其效。网络时代的舆论监督,热点来得陕,散得也快,这一特点给了某些地方将热点事件拖成“烂尾新闻”的机会。有位新闻同行感叹道:“矿难一来,就没人搭理塑化剂了,苯胺一泄漏,就没人搭理兰考火灾了。塑化剂、速生鸡、雾霾罩地、矿难瞒报、房姐房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新闻盛宴,不过就是人们解闷的新鲜谈资。”
第二,负面报道遇阻力,媒体先报道后旁观。多年前,一位省报记者到嘉兴采访,了解到某养殖场将污水偷排进河的事,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有关部门也接受了采访。可就在记者回报社的路上,单位领导的电话打过来说稿子不用写了。负面报道一旦涉及有些单位的利益,他们就会想方设法让批评报道胎死腹中。于是,一旦突发事件发生,聪明的媒体记者抢先一步,在有关部门未曾回过神来的当儿赶快推出报道,然后静观事态发展,不再轻易出手。因为很多记者有顾虑:负面报道会不会中途被拿下?
被烂尾的新闻或是牵动群众“神经”的热点事件,或是掀起网络舆论热潮的焦点新“烂尾新闻”何以养患成祸?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闻,且多是负面报道。而现实情况是,~些地方媒体的批评报道受着诸多限制,竭力采写的热点新闻,往往会遇到反弹和冷处理——要么是被批评者一蹦老高,到处施压,媒体不得不追发正面报道“补救”;要么是报道后如石沉大海,被批评者不理不睬,理由得不到解决。
第三,地方媒体趋利,舆论监督“变味”。媒体靠广告、发行收入自收自支,因此,一些企业和广告客户便成了媒体存活和发展所倚重的重要对象。于是,由于企业主和广告客户阻挠,导致新闻烂尾的事例并不少见。例如,当地某媒体记者两年前曾摄录了“死猪抛河”的视频画面,打算,某养殖场场主获悉后主动出击,直接到电视上做广告以交换,虽然视频没被撇下,可养殖场姓名被隐匿了,后面的连续报道消失。
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下。地方媒体的舆论监督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的监督领域集中在与群众生活相关的生活设施、社会秩序、文明风尚等细微方面,如居民区的窨井盖被盗等。对那些敏感的热点新闻基本不敢碰,舆论监督也就走形变味了。
第四,深化报道趋难,传统媒体知难而退。当新闻事件成为公共议题时,公众不仅要追问事实真相,也关心谁来负责、怎样善后,以及如何避开类似事件重演。媒体对事件的报道既要揭开盖子,真相,还应从公众的反映中,从个案的披露和发酵中,举一反三,反思同类现象,查找深层症结,以社会矛盾。然而,那些负面新闻中的当事人深谙“拖字决”的妙处,做起了在“烂尾新闻”里装睡的人。此时,面对深化报道的难题,有的传统媒体却知难而退。
“死猪投江”新闻的复活,说明在互联网时代,个案可能成为全球皆知的大理由。你不说别人说,媒体不说网民说,国内不说国外说,今天不说明天说。知难而退,延误报道时机,只能让媒体在谣言的传播中失去公信力。
预防“烂尾”,媒体需更敬业
首先,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声,避开谣言散布。经验告诉我们,往往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越早、越主动,特别是第一时间指出真相,解决理由的难度越小。例如,媒体当初报道死猪无害化处理工程时,若将政府给养殖户的死猪处理补助政策早早传播,并经常监督其发放情况,不至于后来嘉兴的村民对央视“新闻调查”说:“我不知道有80元生猪死亡补贴,早知道了我就不会将死猪抛河里去了。”大众媒体应用心传播真相,更好地引导受众对于$实真相的把握和理解,而不是一味制造“笑点”或是“煽情点”。
其次,舆论监督应持续发力,对热点事件多杀几个“回马”。突发事件发生后,媒体的最初报道常常只是揭了盖子,暴露了理由。理由之锁还没有打开,需要有关部门积极,才能让社会关切有下文。尤其在舆论焦点走马灯似地变换中,媒体应当抓住焦点理由不放松,追问当事部门的调查进度,打消他们躲过这“三分钟”的侥幸心理和幻想,不让他们有“打太极”的余地。检测如当年《嘉兴日报》的“死猪乱扔三问”一路追问下去,直至找到解决理由的答案,《海宁日报》对“养殖户不再乱埋乱扔死猪羊”的情景作一次又一次的暗访查实,也许这个“烂尾薪闻”的新剧情就不会再次上演。
再次,媒体的核心能力是挖掘事实,逼近真相。如今网络上看到的很多信息资讯真检测难辨,大众尤其希望媒体消息、言论都能权威、可靠、可信,因而传统媒体大有可为。网上的信息常常是碎片化、情绪化、片面性的;作为新闻信息的制造者,“内容为王”仍是传统媒体的强项。尽管传统媒体受到的制约比较多,管理比较严,发表的时候往往会多求证、更慎重,正因为如此,它的真实性、公信力也相对比较高。
容易“被烂尾”的新闻往往是非常态事件,而记者却整天沉浸其中,应警惕“司空见惯”而变成“麻木不仁”,这需要一份和坚持。记者通过努力挖掘,让这些新闻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成为讨论的议题。(作者单位:海宁日报社)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