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教师德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之建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之建构

收藏本文 2024-03-30 点赞:34086 浏览:15688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应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规律和内容,坚持以学生为本,采取“一个目标、两个模块、三个融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网络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国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4-0170-04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得到广泛应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受众对象——学生基本上都是“网络一族”。面对这种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适度实施网络教学,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一种新尝试。通过参与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以改进教学方式、考试模式、师资结构为重点,组织部分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试点工作的探索与实践①,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应充分利用网络交互、开放、即时、便捷等特点,不断对网络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探索,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什么是教学模式?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在1972年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在我国,也有学者对教学模式给予阐述,如认为“教学模式是指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体系,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论”;“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的反映,是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融合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尽管学者们对教学模式的理解不同,但无论是哪一种描述,都体现了其宏观上要反映社会发展对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微观上要反映出学科、课程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根据教学模式的定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应该是利用网络技术的环境和资源,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规律和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实施“一个目标、两个模块、三个融合”的教学模式。

一、一个目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是以网络平台为教学支撑,形成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接关系。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有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及其《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源于:论文大全www.udooo.com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目标应是科学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模块,帮助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认识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今是信息化时代,网络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并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主渠道。因此,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适当实施网络教学,不仅可以为课堂教学补充学习资源,使师生互动与教学场景由课堂内延伸到网络,同时,网络话题又可以聚焦于课堂内,网上网下教学互动,而且更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两个模块:课程资料模块和课程交流模块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说,就是教师利用学校网络平台,设置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模块,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思考问题;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利用网络平台,阅读教学内容、参与讨论、扩充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内容设置为两大模块:课程资料模块和课程交流模块。

(一)课程资料模块

课程资料模块是一个大的集合模块,根据对教学内容作用不同具体分为以下四部分:
1 课程基本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课件”。“教学大纲”主要是根据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来制定,包括课程性质、地位、任务和教学内容、目标、要求、进度。发布“教学方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考核与评分、教学进度和学生须知等信息。“教学课件”是指教材各章节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2 课程辅助内容。包括“案例分析”、“经典文稿”、“音像资料”和“参考书目”。“案例分析”是以教材章节为序,包括案例名称、内容、适用的知识点及点评。通过阅读“案例分析”,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用武之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经典文稿”中,摘录汇总了各章内容中涉及的经典原文。“参考书目”包括在学习过程中可参阅的文献资料的全文。这有利于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来龙去脉,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音像资料”是采用、纪录片形式,讲述与教学知识点相关的内容,以形象化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辅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
3 课程自学内容。包括“知识重点”、“知识要点”、“练习题库”和“自测题库”。通过学生自学内容以及自测题库,可以检验其学习的效果。
以上三个模块主要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事例引起学生的兴趣,用丰富的经典材料反映思想政治理论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
4 课程扩展内容。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共设四门主干课程,即《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四门课程具体内容不同,扩展内容也不同。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在实践中我们将其扩展内容设置为“哲理文库”、“科学举证”、“感悟人生”、“走近大师”等模块。“哲理文库”主要介绍哲理思想(思辩类)内容;“科学举证”主要介绍科学理论中的哲学思想和故事;“感悟人生”主要介绍人生哲学;“走近大师”主要介绍中外名家的简介、生活趣事、思想等。本模块不仅有文字资料,还有生动形象的PPT,揭示了生活中的小故事中所蕴含的大道理。通过这些丰富的资料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认识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

(二)课程交流模块

课程交流模块,根据四门课各自教学内容的不同及探讨的话题、培养学生能力的差别,需设置不同的模块。我们仍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这门课主要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认识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具有“慎思”、“明辩”、“创新”、“博学”的能力,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模块来实现:
1 “哲思论坛”。这是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平台和交流的空间,所谈论的话题可以是当今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具体讨论内容、范围由学生商定反馈给教师,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分别运用所学的哲理知识对该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因题材不限,涉及内容广泛,同学们参与踊跃。本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探索角度和深度,并加以合理引导。
2 “雄辩天下”。教师和学生可以将近期看到、听到、想到的与本课程不一定直接相关,但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心理、情感、生活等有影响的事件、话题在此探讨、争辩,不要求有一致的认识,重在讨论过程,以体现“辩”的能力。
3 “博学讲坛”。主要介绍在世纪大讲坛和百家讲坛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相关的内容。使学生的知识不局限于教师的传授和书本的内容,还可以与名家的思想对比参照,从而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大精深的内涵。
以上三个部分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内容。通过这些内容,一方面加强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网络留言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到因材施教,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和认知,不同的学生通过查看其他学生的留言,找出自己与其同学思想和认识的不同及差距,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这一点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
4 创作天地。本部分主要是学生的创作内容,由学生自己独立来完成。内容可分两类:一类是自创哲理故事,因为生活中处处有哲学道理,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把经典的哲理故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自创哲理故事。例如,有的学生结合经常看到同学在食堂吃饭浪费的情况,谈到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将发生质变的道理;有的学生结合自己在参加英语四级考试时,已经知道自己的准考证丢了,不是想办法去补,而是怀有侥幸的心理去参加考试,希望老师通融,结果没有成功,通过这件事谈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原理等等。这部分内容不仅让学生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掌握了生活中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作能力,而且通过学生间彼此讲授各自的故事加强了学生问的了解。另一类是学生(一般以6-8人为一组)根据所学原理内容,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然后将收集的材料和分析过程、结论以PPT的形式呈现于网络平台,接受其他学生的评论。通过这个板块,可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主动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三、三个融合:严肃性与通俗性、导向性与丰富性、认同性与趣味性融合

(一)严肃性与通俗性融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科学知识,主要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严肃性是该理论知识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网络教学的运用,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既可以对知识进行系统学习,也可以把知识加深、渗透、延伸到相关领域。网络教学在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难免会有不恰当内容进入,因此在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时,要保证其严肃性,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论魅力。同时,还需要将严肃性与通俗性统一起来。通俗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能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需要,用喜闻乐见的事例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把严肃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关注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关注现实问题,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因此,严肃性与通俗性的融合,是我们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时所强调的第一原则。

(二)主导性与丰富性融合

主导性即导向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有导向性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迫切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高等院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历来是意识形态领域比较敏感的地方。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马克思主义思想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指导作用,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能否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政治理论课中的主导地位,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成败,而且对我国的发展方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命运产生重大影响。为此,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仅仅注重其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对其接受程度,那么这门课是不成功的。因此,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导向性的同时,还需与丰富性相融合。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有限,许多知识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完全解决,如对知识的加深和渗透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延伸等。无疑网络给学生带来了便利,通过网络,可以随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必要内容,可以获得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因此,网络教学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途径来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平台真正成为学生乐意接受教育、自愿提高素质的重要阵地。

(三)认同性与趣味性融合

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目的是通过这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使学生认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把“外在的要求”变为“自我的需求”。要完成教学效果的内化,除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做到以理服人外,还必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原来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时,主要是注重知识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此前提下,尽量讲授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现在需转变为以学生的兴趣为重,讲授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④。之所以这样说,原因在于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略学生的兴趣,就会导致学生上课不注意听,结果学不到多少东西的状况。如果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加以讲授,并利用网络教学模式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让学生广泛参与探讨,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就能让学生学会思考、学到知识,同时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追求开放式精神的理念。因此,利用网络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积极性,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变“我写你看”为“平等对话”,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增强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信任度,使学生发自内心认同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即认同性和兴趣性融合,进而

源于:论文范文格式www.udooo.com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