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师 >> 教师师德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2-11 点赞:3894 浏览:1225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较大比重,是教学的重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厌学,费时费力,效率低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点尝试,付诸笔端,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关键词】应用题;误区;情境;方法
2095-3089(2012)03-0188-02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较大比重,是教学的重点。通过解答应用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述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应用题又是教学的难点,容易变得枯燥乏味,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存在很多误区,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类型固定化。按不同的标准,把应用题划分为各种类型。如按解题的步数划分为简单应用题、两步计算应用题、多步复合应用题等;按应用题中数据的特点划分为整数应用题、小数应用题、分数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等;按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划分为一般应用题、典型应用题等。
(2)解题方法公式化。在给应用题划分类型后,教学中就能让学生较快地进行模式识别,按照各类应用题解法的固定套路解答。如归一应用题总是要先求“单一量”(归一);分数应用题总是要首先确定单位“1”的量,再根据单位“1”的量已知(未知)用乘法(除法),最后看比较量与单位“1”的关系确定算式。
(3)训练方式机械化。搞题海战术,指望水多泡倒墙,对学生进行大量重复机械训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思维日益失去应有的灵活性,这种填鸭式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把学生训练成了没有自己的思想,

源于:免费论文www.udooo.com

只会考试的机器。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愿意学习并不断提高应用题教学的效率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1)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认真审题,读懂题目的已知条件与问题,弄清二者之间的联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前提条件。为了培养学生细致审题的习惯,我常把一些容易混淆的题目同时出现,让学生分析计算。例如1:柳树和杨树一共1500棵,其中杨树棵数是柳树的三分之二,杨树有多少棵?2:柳树有1500棵,杨树棵数是柳树的三分之二,杨树有多少棵?1题中柳树和杨树一共1500棵,2题中柳树有1500棵,解题方法完全不同。经常进行此类练习,就容易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正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有可能让学习变成一件乐事,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鲜活生动。而教材中应用题大多是虚拟的现实问题,是实际问题的文字描述,缺乏真实场景,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极大距离,致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势必影响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理解。
基于这些认识,我在教学中对应用题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改变。例如相遇问题:小明和小花二人同时从甲乙两地出发,相对而行,小明每分钟行150米,小花每分钟行100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遇,求甲乙两地间的距离。这是一道典型的相遇问题,数量关系并不复杂,但学生是初次学习,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题中的概念,明确基本的数量关系,我没有急于教给学生解题方法,而是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情景剧表演的方式自己找到解题的方法。首先帮助学生理解相对而行的含义,按照事先分组的顺序,第一组两个同学从教室的南墙并列走到北墙,提问:这是相对而行吗?学生们都大笑并说不是,那么谁能表演一下相对而行呢?学生情绪高涨,踊跃举手,我找了两名学生到台前表演,表演准确,学生都理解了相对而行的含义。接着让第二组两名学生先后从教室两边相对而行,问:这是同时相对而行吗?学生们又大笑并说不是,那么谁能表演一下同时相对而行呢?再找两名学生到台前表演,表演准确,学生都理解了同时相对而行的含义。然后让第三组同学表演从出发到相遇的完整过程。问:通过刚才的精彩表演你有没有找到这个题的算法呢?很多学生想出了第一种算法即:小明行的路程加上小花行的路程等于甲乙两地间的距离。趁热打铁我又提出了下一个问题:有没有第二种算法?学生陷入思考之中,再找两名学生表演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每行一分钟停一次,直到相遇,通过仔细观察,学生又想出了第二种算法即: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等于路程。整个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通过表演思考,自己找到了方法,得出了结论,掌握了规律,效果很好。
(3)问题呈现方式要多样化。
《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呈现方式要丰富多彩。低年级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多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对话等),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中高年级在图文并茂的同时,增加数学语言的比重,可以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游戏、表格、文字等形式,也可以用一组图片来呈现学生活动的场景,还可以用文字叙述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静为动,在学生多说一说的基础上感悟出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多种条件和缺乏条件的应用题让学生去比较,甄别和选择。
(4)教给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1画图法,画图法就是用线段图(或其它图形)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这样可以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往往可以从图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解题的面是很宽的,无论是整数和小数应用题,还是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以及几何初步知识方面的应用题,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所以画图法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它解题方法结合使用。
2消去法,在两组(或几组)相关联的量中,只知道两种(或几种)物品的数量和总价之和,而问题是求每类物品的单价。解这类题目的基本思想,是应用消去法消去一些未知数,使题目中只含有一个未知的数。例:小明写8支铅笔和5个本子花了6元,小花写5支铅笔和5个本子花了4.5元,铅笔和本子的单价各是多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由于存在两个未知数用一般的方法无法解答。在适当时机我引导学生列出两个数量关系式:
8支铅笔的钱+5个本子的钱=6
5支铅笔的钱+5个本子的钱=4.5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数量特点,发现两人所写本子数相同,因此小明比小花多花的钱就是3个本子的钱,从而求出本子的单价,进而求出铅笔的单价。
(5)举一反

三、一题多解。

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可以得到几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即一题多解。这种训练的目的,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也可以使学生思路开阔,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
例 小明和小花写同样的练习本,小明写5本用去

1.8元,小花用去2.88元。小花比小明多写了几本练习本?

解法一思路分析,先求出一本练习本的价钱,再求出小花写了几本,就可求出他们写练习本的差。
解:

2.88÷(

1.8÷5)-5

=88÷0.36-5 =8-5
=3(本)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