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家庭教育 >试谈如何加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试谈如何加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收藏本文 2024-03-30 点赞:4925 浏览:1395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通过深入分析小学教师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途径,以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途径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课堂提问既是一项艺术,也是一种有效的催化剂,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很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使课堂数学环境变得轻松自如。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一言堂”式的教学理念在许多数学教师中依然存在,使得课堂上占半数的提问存在随意性、缺乏合理性,导致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并不高。所以,加强这方面的探讨还是比较有现实意义。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模式中存在的问题1.教师课堂提问多,而学生主动提问少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以教师提问方式为主,而学生主动提问得过少,所以课堂提问基本由教师主宰,缺乏师生“对话式”“互动式”的问答行为。无学生主动提问这一现象在目前的课堂提问中相当普遍,小学生不会提问、不敢提问的情况比较突出。2.师提问的频率偏高现在普遍存在教师提问频率过高、无效性提问过多的现象。由于问题多、答案死板,且部分学生思考时间不足,所以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回答的状态。有些教师总是担心小学生没有听清楚问题,从而总是频繁地重复问题,导致学生对问题重要性的误导性理解;有些教师甚至借助重复问题来拖延时间。这种无效性提问,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摘自:毕业论文范例www.udooo.com

,而且会让学生误认为这些问题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其他问题的关注。3.教师存在偏向部分学生答题的现象教师提问的难度无法兼顾全部学生,难以依据问题的难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为了保证课堂问答的顺利,相对于不举手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偏向于选择举手的学生来回答问题;相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偏向于成绩好的学生来回答问题。4.教师对学生答题的评价过于单一、平淡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基本上分为判断性评价、鼓励性评价、启发性评价和消极性反馈等四种情况。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能给予判断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但是课堂评价的语言缺乏针对性,常常使用了一些如“对”“错”“很好”“非常好”和“棒极了”等语意带有模糊性的词汇,显得有些简单。二、提高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1.选难易要适度“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须动脑,如果过于玄奥,则学生无从动脑”。难易适度指的是问题的难度要适宜,难度既不能过大,让学生无从着手,又不能过小,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失去探究的价值。难度的把握原则上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又高于已有经验,即跳一跳能摘到桃子。难度的大小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它取决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教材的难度。当学生探究问题有困难时,老师可给予引导。具体策略是一提供学习背景,给予学习方法与策略上的指导,如探究三角形面积时引导学生思考“梯形可转化为哪些已学过的几何图形”。二采用分层探究的方法,将大问题分解成层层递进的小问题,以降低探究的难度。2.题量要适量课堂提问尽量做到少而精。“少”就是可问可不问的问题尽量不问,如“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精”就是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能引发学生思维,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升思想方法的问题。只有“少而精”,问题才有一定的开放度,才能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才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参与,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的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反复推敲,做到精益求精。如教学“三角面积计算”,一位教师先组织学生复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问:你们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吗?生答:知道,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验证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呢?老师这里有三组材料,(出示材料:①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②3个三角形,其中2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③一个一般三角形),每个小组商量一下根据自己小组能力任选一组材料去操作验证。并要求操作时思考:①三角形与已学过的几何图形有什么联系?②三角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接着各小组开展操作验证。有的通过剪,有的通过拼,有的通过折,各组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且说得头头是道。纵观这节课,老师第一问了解了认知基础,第二问引发了学生思考,第三问给学生以解决策略上引导,第四问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推理。问题少而精,给了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想出了多种方法解决了问题,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3.在教学中生成问题问题需要预设,但现今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根据课堂的生成有时需将预设问题进行调整,有时为使学生对问题思考更深入,理解更深刻,需进行质疑和追问。同时数学学习过程还是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还要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想问、敢问、善问。如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之后,教师出了这样一道习题:用24个棱长1厘米小正方体,你能摆出几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哪个表面积最小?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想一想,也可用画一画或摆一摆的方法进行独立探究。学生活动后通过汇报,相互补充得出了6种不同的摆法。师:只有6种吗?还有不同摆法吗?生①:只有6种,再摆只是方向不同,实质一样。生②:我用画的方法也只6种。生③:我是这样想的:24=1×4×6,24=1×2×12,24=2×3×4,24=2×2×6,24=8×3×1,24=1×1×24,也是6种。师:你们认为第三种方法怎么样?(生齐鼓掌)教师见生③创造性把24分解成3个数的积的方法来解决,因势利导,进一步追问:“怎样才能不遗漏又不重复呢?”接着又问:哪一种表面积最小?生:我都算过了,4×3×2表面积最小。教师又一次追问:从6种摆法的表面积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对于这道题,教师并不满足于正确答案,就题论题,而根据生成的有利时机进行追问:“怎样才能不遗漏不重复”“你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思维更有序,更全面深刻,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三、结语教师不应过分关注错误本身,应更多分析错误产生的过程,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和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走向结论;如果学生回答正确了,教师不应简单地重复学生的答案,而应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分析,把学生低层次的回答提升一个层次。许多名师的课之所以精彩,就在于他们能有效地、风趣地、恰当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