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继续教育 >阐述探究数学式教学途径基本

阐述探究数学式教学途径基本

收藏本文 2024-03-10 点赞:18216 浏览:8156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主要通过教师设置相关情境,提供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和体验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新课改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让学生在

源于:查抄袭率毕业www.udooo.com

动手实践中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翁。具体有效的探究式教学途径如下:

一、激发学生兴趣,产生疑问

上好一节课的关键首先在于导入部分,时间虽短,但是好的导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一般而言,导入部分是为了课堂主体做铺垫。如果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很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学生会主动进行探究活动。针对小学生好奇心重的特点,数学教师可以设置难度适中的问题,提供学生探究的机会,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疑导入法展开此项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一开始在黑板上写98这个数字,用颜色鲜亮的粉笔突出这个数字,然后让小学生自己计算98是否能被2和5整除。小学生肯定会积极动笔计算,然后很容易回答出98能被2整除,但是不能被5整除。此时,教师继续深入提问,那现在同学们来考考老师,自己出一个数,同时自己动笔计算,让教师猜这个数能否被2和5整除。此时,课堂氛围会异常活跃,每个小学生都绞尽脑汁想考倒教师。在出数字的时候,很多小学生也会发现有些数字能被2和5同时整除,但不明白规律。教师在掌握规律之后,对学生提出的数字都能在最短时间内回答正确。此时,学生会产生疑问,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这时,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引入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堂课当中。良好的导入是整个课堂成功的一半。正是这些疑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积极展开探究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层层深入。

二、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参与度

小学生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方面发展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环节中创设必要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最好是贴近生活的,学生比较容易融入到生活化的情境当中,并在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在教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先举个以前学过的计算面积的例子,然后创设情境,使学生思维产生冲突。比如,以教室的长方桌为例,已知长为1米,宽0.5米,那么该如何计算这个长方桌的面积?学生很快就知道直接用长乘以宽乘就可以得出答案。教师继续问,那么如何计算学校的体形花坛呢?上底长为1米,下底长为2米,高为0.8米,花坛的占地面积怎么计算呢?是不是直接像教室桌子那样计算呢?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探究,然后各组派代表进行发言。接着教师引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一知识点。学生在情境中很容易探讨出两者是有区别的。探究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思维空间,调动了课堂氛围,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三、感受探究过程,体验数学乐趣

探究式教学提倡学生在参与和体验过程中学到知识,体验学习乐趣。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要求教师改变角色,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当学生的引导者、全作者,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数学这门学科重在实践,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火柴,每个学生发10根火柴,让学生自己利用火柴摆放图形,观察学生能摆放出几种图形。学生的认知结构里,一般能摆放出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那么,有些学生会摆放出多边形,如六角形,但学生的意识观念里是不存在这样的图形的。此时,教师可以在旁边引导学生大胆创新摆放,并明确指出这样的体验过程不存在错误与正确。只有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摆放出长方形的时候,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导学生通过移动的方式改变形状,直接形成平行四边形。小学生能全程感受探究过程,并且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总而言之,数学的探究过程依托于一定的兴趣基础。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