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学 >> 临床医学 >张量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丘脑形态、结构、功能转变MRI

张量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丘脑形态、结构、功能转变MRI

收藏本文 2024-01-17 点赞:30495 浏览:13525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目的:运用VBM、DTI-FT、rfMRI技术,浅析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萎缩最为显著的深部灰质核团(丘脑)的形态、结构、功能转变,探讨其可能机制及临床作用。策略:选用RRMS患者21例(男8例,女13例,年龄20~58岁,平均39岁),性别、年龄相对应的健康对照组21例。采取西门子3.0T-MR扫描仪,行常规MR扫描及3D-T1WI、DTI及BOLD-rfMRI扫描。运用VBM,采取SPM8两样本t检验,计算全脑灰白质萎缩区域;选择萎缩最显著的深部灰质核团(丘脑)为mask;利用TrackVis软件浅析丘脑萎缩区域及通过此区域纤维束的FA值、MD值及纤维束浓度转变;运用DPAR软件浅析丘脑萎缩区域功能网络,采取单样本及两样本t检验进行组内和组间浅析。利用SPSS软件Pearson相关浅析评价MS患者BPF和丘脑萎缩区域体积与性别、年龄、扩展残疾状态量表、经过修正的疲劳影响尺度及节奏听觉连续加法测试评分的相关性。结果:①RRMS患者平均EDSS为1.8±1.0(0.0~3.5)、MFIS平均评分为10.7±3.2(5~16),PASAT平均评分为83.6±14.7(61~110)。②与健康志愿者比较,RRMS患者BPF减低[(83.0±2.1)%vs (84.9±1.4)%),t=-3.361,P=0.002],灰质萎缩主要分布在双侧丘脑、双侧壳核(右侧较左侧显著)、左侧豆状核、左侧颞叶、右侧枕叶(P0.001,cluster50),白质萎缩主要为双侧额叶、颞叶(P0.001,cluster50)。区域性脑萎缩以丘脑萎缩最显著,且与EDSS、MFIS评分呈负相关(r=-0.475,P=0.001;r=-0.519,P0.001),与PASAT评分呈正相关(r=0.311,P=0.045)。③RRMS组丘脑萎缩区域平均FA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小(0.277±0.025vs0.300±0.016,t=-3.486,P=0.001),MD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1.564±0.244)×10-3mm2/s vs (1.286±0.137)×10-3mm2/s,t=4.558,P0.001)];通过该区域纤维束相对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1.528±0.218)%vs(1.724±0.231)%,t=-2.827,P=0.007],纤维束平均FA值(0.418±0.033vs0.424±0.024,t=-0.064,P=0.526)较正常组减小,纤维束MD值较正常对照组升高[(1.207±0.129)×10~(-3)mm~2/s vs (1.147±0.102)×10~(-3)mm~2/s,t=1.682,P=0.100],但无显著统计学差别。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RMS组丘脑萎缩区域与双侧额叶、中脑、脑干及扣带回等功能连接增强,与双侧枕叶、颞叶及顶叶功能连接减弱(P0.05,cluster100)。结论:RRMS患者有着灰白质的萎缩,其中萎缩最为显著的区域为丘脑,且与临床评估量表均有相关性,丘脑的区域性萎缩有着相应FA值与MD值转变及相一致的静息态功能网络转变,说明形态学转变是结构及功能转变的基础,故可将脑萎缩尤其是丘脑萎缩作为临床疾病进展的预测指标。关键词:多发性硬化论文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论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论文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示踪技术论文丘脑论文

    摘要3-5

    ABSTRACT5-10

    第1章 引言10-12

    第2章 材料与策略12-17

    2.1 探讨对象12

    2.2 临床功能评价12

    2.3 MR 数据采集12-13

    2.3.1 MR 常规扫描案例12-13

    2.3.2 vMRI、DTI、rfMRI 数据采集案例13

    2.4 MR 数据后处理13-16

    2.4.1 利用 VBM8 处理 3D-T1 容积扫描数据13-14

    2.4.2 提取并量化萎缩最显著区域14

    2.4.3 利用 Diffusion Toolkit 及 TrackVis 处理 DTI 数据14-15

    2.4.4 利用 DPAR 处理 rfMRI 数据15-16

    2.5 统计浅析16-17

    第3章 结果17-30

    3.1 一般临床资料17

    3.2 VBM 结果17-24

    3.2.1 MS 组与正常对照组全脑体积比较17-18

    3.2.2 MS 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灰质萎缩浅析18-20

    3.2.3 MS 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白质萎缩浅析20-22

    3.2.4 MS 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灰白质增加情况22

    3.2.5 丘脑萎缩区域的灰质体积与临床体现相关性22-24

    3.3 丘脑萎缩区域的 DTI 转变24-26

    3.4 丘脑萎缩区域功能连接结果26-30

    3.4.1 MS 组丘脑萎缩区域功能连接转变26-27

    3.4.2 正常对照组丘脑萎缩区域功能连接转变27-28

    3.4.3 MS 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丘脑萎缩区域功能连接转变28-30

    第4章 讨论30-36

    4.1 MS 脑萎缩的评估策略30

    4.2 MS 的全脑萎缩转变30-31

    4.3 MS 丘脑萎缩与临床相关性31-33

    4.4 MS 丘脑萎缩区域的结构转变33-34

    4.5 MS 丘脑萎缩区域的功能网络转变34-36

    第5章 结论与展望36-38

    5.1 结论36

    5.2 展望36-38

    致谢38-3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