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下载中心 >试析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建设

试析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建设

收藏本文 2024-04-03 点赞:28096 浏览:13053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职业师资力量的不足,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事业这一实际情况,论述了当前发展建设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几点措施和应当注意的,强调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发展要注重一专多能、专兼结合、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 师资队伍 培训 建设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主要是通过大力兴办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来实现的,中等职业学校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放缓。1997年以来,就业前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徘徊不前,而所占比例则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56.8%下降至2003年的36.9%,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1993年后,我国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基本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中等职业教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但目前发展比较迅速的中等职业教育主要还是2-3年制的专科教育,且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层次与培养模式上均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一些大学的专业设置没有以市场需求

摘自: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udooo.com

为导向进行规划。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大专院校增长最快的10个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率全面下降,其中艺术设计专业下降21.6个百分点,就业率仅为59.7%。尽管目前各类职业学校已达2万多所,但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只有200多所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这些院校存在经费不足、毕业生待遇未得到很好解决等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培养出大批高技能人才。我国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难以满足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需求。

一、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建设现状

1. 中职教师队伍数量相对不足,"双师"素质教师不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

虽然近年来中职教师总规模增长很快,但相对于中职院校数和在校生数占整个中等教育的比例,中职教师数量仍显不足。2009年,中职专任教师占本专科专任教师总数的30.5%,而同期中职教育在校生占到整个中等教育的38.2%,如果考虑中职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学条件特别是教学、指导教师的更高要求,中职目前的专任教师数量仍很紧张
在教师构成上,"双师型"教师数量更远远不能满足专业教学需求。教育部《关于加强中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双师型"的教师数不低于学校专业课教师总数的80%,而目前在我国中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29.9%的比例相去甚远。而且,由于判定标准上的差异,其中真正能够符合双师能力要求的比例恐怕更低。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30.2%的比例也还不能达到教育部《关于加强中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逐步加大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教师讲授的机制"的要求。
2.多数地方的中职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不适应中职发展要求
目前,除少数地方外,我国中等教育教师职称评定大多与普通高校一起,遵循同样的职称系列,参照同样的评审标准,不加以区别。现行高校职称评定过程强调不同级别刊物发表论文数量的要求,这使得符合中职院校教师特点、符合职业院校教师岗位需要的教师在晋升职称的时候处于不利地位,也使得中职院校的教师为求业务发展也被迫按照普通大学教师的业务发展方向去发展,这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普通高校中的大部分教师主要从事理论教学与理论研究,而中职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更加重视对学生基本动手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二者发展的方向不同,评价考核的方式理应不同。如不区别对待,势必造成中职教师职称评聘的导向与中职教育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相背离。

3. 体制限制,"双师型"教师引进渠道不畅

我国中职教师来源渠道比较广泛,主要有普通师范、普通高校、工矿企业技术人员、中职学校留校生、教师等等。实践表明,多渠道的师资来源丰富了中职师资队伍,增强了活力。特别是来自企业的具有比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近年来成为中职战线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力量。然而,受限于当前体制和人事制度,很多从企业引进的技术人才解决不了教师身份和教师系列的职称,使得已经引进的人才不安心,继续引进人才困难。此外,对于大企业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来说,学校工作虽然稳定,但待遇相对不高,难具真正吸引力。
4.制度真空,中职教师入职标准与"双师"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缺失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师与普通教育的教师要求应该有所区别。目前,我们只对普通教育的教师初步建立起了教师资格的制度和要求,缺乏专门针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入职标准。致使在教师的入口上,很难按照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把关,导致事业越发展"双师"素质教师的培训任务越沉重,总体上影响到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在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包括教师定期到企业交流实践等,基本上还只是在部分学校范围内各自实施,没有在面上形成制度。

5. 缺少有特色的科研,社会怎么写作能力有限

教师业务水平的保持和提高一定程度上来源于相应领域的科研水平。职业教育教师的业务水平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当前中职学校的社会怎么写作很大程度上还仅限于为行业企业输送人才,协助或前头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能力还比较弱,基于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的科研水平还比较低,中等学校作为人才高地的优势不明显,社会怎么写作能力有限。2008年,中等职业院校的在编科研机构人员1646人,校办企业职工7174人,分别是本科院校的1/19和1/5。

二、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现有教师在职培训

针对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有计划的利用寒检测、暑检测,对他们进行在职培训,可有效地缓解师资力量的不足。例如:近两年我们学校机专业和机械加工、数控机床专业招生人数增长较多,我们就安排一些年轻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引导他们向计算机专业转行;安排一些机械专业的青年教师进行数控机床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安排一些专业理论教师进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这样提高了现有教师队伍的自身业务能力,培养出一批一专多能型的教师,有效地缓解了师资力量的不足。另外,对现有教师在职培训还要注意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每年利用寒检测、暑检测选派或轮派各学科教师走出校门进行新知识新技能培训,掌握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及发展方向,使学校各专业始终保持不落后,这样才便于学校专业的设置和发展,才能培养出应合市场需求的中、高级适用型技术工人。

2、广开校门向外界吸引人才

内部师资培训挖潜毕竟有限,学生人数的巨增,使我们必须向外界招聘人才。我校近几年向外界吸引人才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做工作:(1)优先招聘年有余力的原技校退休的专业教师。我市原有各类企事业技工学校三十余所,每年都有部分教师从教师岗位上退休下来,这部分教师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熟悉技工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把他们招聘过来发挥他们的余热,对学校的师资紧缺起到了很大的缓解作用。(2)择优招用原企业退休或下岗的专业技术岗位上的工程师或技师。他们既具有系统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只是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和教学,在他们中间选择部分理论知识系统、操作技术熟练、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志,将他们请进校门,并集中对这部分教师进行教学、教学艺术和教学过程的突击培训,同时鼓励他们多听其他教师的讲课,以尽快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普遍反映这部分教师讲课能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气氛生动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条路子走得很对很巧,几年来通过这条路增加了一批"双师型"教师,极大地缓解了师资力量的不足。(3)从职

源于:科技论文www.udooo.com

业技术师范学院或工科院校吸收优秀的毕业生来校任教,同时督促鼓励他们多听老教师的讲课,积极组织他们利用节检测日和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到企业参观学习,以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尽快提高这批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条路子为我校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充实师资队伍的后备力量。

3、师资队伍建设要结合学校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

学校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引进一定要立足实际,结合学校现有专业的设置情况。对于有发展后劲和潜力的优势专业,这方面的教师可以大胆引进,对于新开办的专业,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这方面的教师一定要慎重引进,否则,一旦该专业生源紧缩,必然会导致该专业师资闲置。同样学校在专业设置时也是这样,学校在扩大招生时一定要立足实际,考虑自身办学能力和固有的师资优势,加强专业建设,引进教师也要向这方面倾斜,而不是大量地新开设专业,这与已经有丰厚积累的学校进行竞争,不仅难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取胜,反而会因为有限的师资和物资被转移和分散,原有优势难以发挥甚至被削弱,进一步丧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资产在这种情况下成为一种虚拟财产,难以发挥作用。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当前在我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研究。 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从中国国情出发,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办学规律,认真总结师资队伍建设经验, 才能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教育部2007年第1次例行新闻发布会散发材料。
谢勇旗.《浅谈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2005(18):45-46。
[3]周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其建设[J].价值工程,2009
作者简介:简俊岭(1985- ),山本科学历,毕业于佳木斯大学材料科学学院,现在江苏省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从事教学工作。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