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下载中心 >论新农村我国新农村建设评价状况和展望

论新农村我国新农村建设评价状况和展望

收藏本文 2024-03-25 点赞:14144 浏览:5860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文章通过总结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评价的相关研究文献,认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新农村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基于评价的实践三个方面,并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展望了新农村建设评价研究的前景,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评价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A [文章编号]1002-736×(2013)03-0077-03
自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以及2006年“一号文件”发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学者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的研究热潮,其中新农村建设评价的相关成果较为丰富,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新农村建设评价是综合审视新农村建设水平、制定农村发展战略和模式、综合部署新农村建设各要素以及新农村建设实践的重要基础。我国新农村建设评价研究内容大体包括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研究、新农村建设评价的方法研究和基于评价的新农村建设实践研究三个方面。有必要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评价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等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

新农村建设是涵盖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新农村评价需要科学、健全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直接影响评价结果,指标选取更是一项繁琐的工作。从我国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来看,构建的指标体系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但多数研究根据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凤文明、村容整洁、管理”这5个方面进行指标体系构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相关研究成果有李洁、田亚平、李立清与李明贤、姜楠与张正、李树德与李瑾、汤惠君、马晓燕、王兆君与张占贞等。
另外,也有一些研究根据对新农村内涵的理解,从其它角度进行指标体系构建。例如,李忠富等在研究江浙发达地区典型农村发展建设及其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经济发展、村庄建没、社会发展、农村管理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41个i级指标的指标体系。李秀霞与刘雁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生态文明和地域特色等方面构建了“4+x”评价体系。余志刚与郭翔宇的指标体系包括农民生活水平因素、农业现代化因素、精神文明因素、农村改革因素、农村环境因素5个方面,共27项指标。郭翔宇等从新型农民、发达农业与和谐农村3个方面,建立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17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唐飞构建的新农村评价模型包括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教育及就业、农村经济产业化5个二级指标和27个指标。韦晓宏与段根林设立了新型农民、发达农业、和谐农村3个目标指标。贺旭辉认为,评价系统应由农业生产发展要求和农村生活水平检验2个子目标组成:在农业生产发展要求分系统下建立了生产力发展等6个子系统;在农村生活水平分系统下建立了社会生活水平、家庭生活水平2个子系统,共确定了50项个体指标。王汝发与韩文春认为,新农村建设的评价体系应包括新型农民、和谐农村和发达农业3个系统等。这些多样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说明,新农村建设评价没有同定的标准和口径,新农村建设同样没有千篇一律的模式,需要根据地方建设的需要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评价标准体系。

二、新农村建设评价的方法研究

新农村建设评价的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指标筛选方法、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和评价结果计算方法等方面,我国新农村评价的方法研究大多采用多指标定量综合评价的数学统计方法。

(一)指标筛选方法

指标筛选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唐飞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构建指标体系,包括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教育及就业、农村经济产业化5个二级指标和27个指标;高明秀等利用层次分析法,通过设置预选指标库,专家筛选、农民排序及多次专家论证,通过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 54项个体指标;王颜齐等首先初步构造了一个含有46个指标的新农村预选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综合利用评价指标主观筛选方法(如专家筛选法)和客观筛选方法(如系统聚类、相关性分析)对评价体系进行筛选,最后利用指标鉴别力分析对筛选后的指标进行鉴别,最终得到了一个新的含有25个指标的指标体系。

(二)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大多采用Delphi(德尔菲法或专家打分法)或AHP(层次分析法)。高明秀等综合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赋权;李树德与李瑾、杨同辉等利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徐学荣与林雪娇、王爽等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聂凤英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2种方法的均值作为评价指标的最终权重值。另外,贺旭辉综合运用AHP法、熵殖法和1-9比率标度法为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指标进行赋权,较大程度地提高了指标权重的准确性。

(三)评价结果计算方法

评价结果计算方法较为丰富,一般较常用的是综合指数法或加权求和法,该方法是简单实用的线性求和方法,能评价出新农村建设的水平或程度,林文、陶爱祥、程水源与刘汉成。等均采用此方法。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层次分析法,李广海、李友平等采用了此方法。另外,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等方法也可以进行综合评价。何春花等。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评价;王学军与陈武、吴艳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唐飞采用多层次灰色评价理论对新农村建设成果进行检验,形成了一个较为有效的综合新农村评价模型:王富喜运用均方差权值法进行了评价;王兆君与张占贞采用灰色关联度法;马晓燕等利用集对分析方法构建新农村建设评价的集对分析模型,将研究问题的辩证认识与系统性定量描述有机结合起来;朱孔来提出了一套运用AHP、模糊隶属度函数、线性加权和函数对新农村建设进程进行综合砰价的模型和方法体系;朱春江采用综合加权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杨同辉开发了新农村建设评价的软件怎么写作,构建了宁波市新农村建设评价WebGIS系统,系统能定期访问怎么写作平台提供的最新数据,对评价结果进行更新并进行Web发布;王汝发与韩文春采用基于模糊数学原理的多级模糊评价方法等。

三、基于评价的新农村建设实践研究

新农村建设评价是一种研究手段.评价的

源于:怎么发表职称论文www.udooo.com

目的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研究基础,有助于摸清新农村建设的程度和各指标的发展水平。我国大部分相关研究成果在评价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新农村建设实践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李洁以南京市郊区64个乡镇为评价对象,对南京市郊县各个涉农乡镇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建议;田亚平等对衡南县谭子山镇的先进示范村工联村进行实证评价检测,评价结果符合地方实际;余志刚与郭翔宇对2005年全国的新农村建设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我国新农村建设水平不高、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地区内部各因素发展不均衡的结论;李树德与李瑾对天津市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评价研究;高明秀等以山东省青州市谭坊镇为例进行了实证应用,评价效果较好;姜楠与张正对辽宁省新农村建设发展程度进行了评价,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建议;王学军与陈武开展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评价的实证研究;唐飞以四川省安岳县护龙镇17个行政村为例对新农村建设成果进行了检验;程水源与刘汉成根据湖北省黄冈市的具体情况,分别对黄冈市所辖的10个县(市、区)的新农村建设程度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区域比较;吴艳以江西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王富喜分析了山东省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特征、各地市农村建设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并就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王兆君与张占贞对胶州市18个镇(街道)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价,并对山东省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合理化建议;韦晓宏与段根林对甘肃省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何春花等以河南省18个地市为对象,探讨了影响河南省新农村建设水平发展不平衡的因素,提出了建设河南特色新农村的相应建议等。

四、新农村建设评价研究的展望

(一)指标体系研究

新农村建设没有千篇一律的模式,新农村评价的指标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丰十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成熟。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具有四个趋势和特点:一是指标更加综合化和全面化,能够多层次、广角度、全方位地反映出新农村建设的水平;二是指标更具区域性和特色性,指标选取紧紧围绕研究区域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地域特色,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三是指标更加科学实用,成熟的指标体系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以科学、完善的理论作为支撑,随着人们对新农村认识的不断深入而推陈出新,产生一系列新的多功能、复合型新指标;四是调查指标不断充实,目前使用的大多指标来自于统计数据,存在一定的弊端和不足,基于农村调查的数据会大大提高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和评价效果。

(二)评价方法研究

目前,新农村评价方法多以数学方法为主,常用的成熟的数学方法均有应用,未来的研究将仍以数学方法应用为主导,并伴随着其他学科方法应用的尝试不断涌现的态势。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等与新农村发展关系密切的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会不断丰富新农村评价的研究方法,为新农村建设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思维和视角。这些相关学科不仅为新农村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为新农村建没开拓思路,形成多学科相交叉的综合发展理念,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奠定研究基础。另外,值得广大学者注意的是,以Gls(地理信息系统)和web(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在新农村建设评价等相关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州前景。

(三)建设实践研究

新农村建设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提出建议或对策,从新农村建设评价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其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或办法。基于新农村评价的新农村建设研究将具有深入化、针对性和模式化等特点。深入化是指研究对象由大区域逐渐向小区域深入,县市、乡镇及村一级的新农村建设评价成果将不断增多,这符合新农村建设第一线的切实需要;针对性是指新农村建设评价虽然是综合的、全面的,但并不代表将所有问题同等对待,一些紧迫的、关键的问题会得到相关研究的关注和重视;模式化是指同一类型、相似条件的地区进行新农村建设的道路或模式相似,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评价研究时,可以对不同类型的新农村建设分别进行评价研究,进而促进新农村建设评价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为相似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研究和实践借鉴。
[责任编辑:唐玉萍]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