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格式 >探究盐水欠饱和盐水钻井液技术在银参4井运用学报

探究盐水欠饱和盐水钻井液技术在银参4井运用学报

收藏本文 2024-02-23 点赞:6374 浏览:1795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银参4井是中石化在银川盆地布置的一口重点参数探井,设计井深4300m,钻井液密度1.60g/cm3,实际完钻井深4124.23m,钻井液密度1.45g/cm3。本井地质条件及其复杂,上部地层岩性疏松、含砾石;下部地层以泥岩为主,盐、膏互层多,裂缝发育完全,地层承压能力低,井塌、井漏、井斜失控频发,在无可借鉴资料的条件下,于井深3588m进行钻井液体系转换,采用欠饱和盐水钻井液体系,顺利完成口井施工,为同类地质条件的钻井工程提供了好的技术参考。
【关键词】 坍塌 强抑制 盐膏层 盐层 欠饱和盐水 封堵 井漏 承压堵漏
1 前言
银参4井位于银川平原北部,海拔1100-1200m。属于银川盆地东部断阶带平罗南反向断块构造高部位。主要为了解银川盆地地层层序及清水营组烃源岩发育情况,评价银川盆地勘探潜力,深化银川盆地成藏条件研究,为下步勘探部署提供基础资料。
本井于2012年3月2日一开,采用直螺杆+塔式钻具组合,完钻井深541m,机械钻速为39.09m/h,下入339.7mm表层套管537.03m。3月10日二开,采用5刀翼PDC+203mm直螺杆+塔式钻具组合,机械钻速为26.55m/h,完钻井深2491.17m,下入244.5mm技术套管2490.82m。3月29日三开,完钻井深4124.23m,井深4123m,钻遇片麻岩,取芯落实岩性,提前完钻。钻井周期124d17h,建井周期149d4h。

2 钻井液分段处理难点及配方体系

2.1 一开井段处理难点及配方体系

地层为黄土层为主,易垮塌、井漏。采用预水化膨润土浆-聚合物钻井液体系,钻井液配方:清水+6%土粉+纯碱。处理过程中注意,使钻井液具有较强的携带和悬浮能力,满足大井眼钻进需要,完钻后充分循环钻井液,将钻井液漏斗粘度提高至40s左右,保证下表层套管、固井顺利。

2.2 二开井段处理难点及配方体系

本井段干河沟组含大量砂砾岩,岩性松散、胶结性差,易发生井漏、坍塌;红柳沟组、清水营组含大量棕红色泥岩,水敏性强,易水化分散、造浆严重,而且随着井深增加,易产生坍塌掉块。
针对本井段地层特点,提高钻井速度,二开采用大循环清水钻进,钻进中及时补充浓度为0.3%~0.5%的PAM聚合物胶液,严格控制造浆,防止“糊”井眼,起下钻井眼不通畅,且及时补充足大量清水。在井深1200m改小循环钻进施工,采用强抑制低固相聚胺防塌钻井液体系,有效抑制泥岩分散、造浆,维持井眼稳定。钻井液配方:基浆+0.5%PAM+0.5%AP-1+2%WNP-1+2%KFT-II。
2.3 三开井段处理难点及配方体系

源于:毕业生论文www.udooo.com


本井段是钻井液处理难点,地层极为复杂。地层含大段盐膏,钻遇70m纯盐层,123m盐膏层;高浓度地层流体,[HCO3-]含量为10391mg/l,[CO3-]含量为786mg/l,[Cl-]含量7799mg/l;大段脆性泥岩,200m破碎带地层,坍塌掉块多;岩性以红色泥岩居多,易缩径;裂缝发育完全,且复杂,纵向、横向都有,地层承压能力低。
采用高性能铝胺基钻井液体系,钻井液配方:基浆+0.5%PAM +0.5%AP-1+3%铝基聚合物+3%ZX-8+2%磺酸盐共聚物。地层硬而脆,水敏性强,极易破碎,提高钻井液防塌能力是本井段处理重点。
在井深2600-2708m地层流体侵入,发生三次钻井液严重污染。井深3543m钻遇盐膏层,并在井深3582-3588m取6m纯盐晶体,因此经研究,决定改用欠饱和盐水钻井液体系[3],钻井液配方:基浆+17%NaCl+0.5%PAM+0.5%AP-1+1%WNP-1+3%P-2+3%超钙+3%铝基聚合物+3%ZX-8+2%磺酸盐共聚物。

3 欠饱和盐水钻井液应用与维护处理

3.1 欠饱和盐水钻井液体系处理方法

(1)将CL-含量保持在150000-170000mg/l;(2)有效膨润土含量保持35-40g/l;(3)钻井液pH值≤8;(4)以PAM、AP-1为主要抑制剂,加量0.5%左右;(5)以ZX-8、乳化石蜡、超细碳酸钙(大于2800目)为封堵剂,ZX-8加量3%,乳化石蜡加量大于1.5%,超细碳酸钙加量3%;(6)以WNP-1、P-2为护胶剂,WNP-1加量2%,P-2加量3%;(7)以磺酸盐共聚物为降滤失剂,加量3%;(8)以高效硅氟降粘剂为流型调节剂。
整个施工过程中,保持稳定的CL-含量,出现粘土效应时,以护胶为主,控制降粘剂的加入量。泥饼质量差时,可选择加入少量KFT改善泥饼质量。

3.2 基浆调整处理

原钻井液粘度72s,密度1.32g/cm3,中压滤失量4.6ml,pH值9,膨润土含量50g/l。简化钻具结构,将钻头下入技套口位置,开泵循环,逐步调整钻井液性能。
(1)利用除砂器、离心机清除低密度固相、膨润土,降低膨润土含量至35--40g/l;(2)使用清水、高效硅氟降粘剂调整钻井液粘度至40--45s;(3)补充PAM、AP-1胶液,使其有效含量达0.5%;(4)加入WNP-1、P-2护胶处理,加量均为2%左右;(5)大排量循环2周,使药品充分水化,测量全套性能,粘度40—45s。中压失水<5ml,若失水大用磺酸盐共聚物调节。密度维持不变,保证足够的力学支撑。

3.3 欠饱和盐水钻井液转换施工

全井分3次转换,分别在技套口、2900m、3400m施工。
(1)在技套口转换:通过小型实验,确定粘切峰值盐加量,在超越峰值时,加快、加大盐加入量,降低峰值影响;若加盐过程中出现粘切过高时,可以加入护胶剂对流型进行调节,也可通过离心机清除部分膨润土,原则上少用降粘剂;[CL-]含量达到150000mg/l后,循环2周,测量钻井液全套性能,使粘度在40—50s,密度1.30—1.35 g/cm3,中压失水<5ml,pH值≤8,若各性能不达要求时,需进一步调整。 (2)2900m、3400m转换:下钻至该井段,开泵顶通循环,将淡水钻井液替出,观察好出浆口,淡水浆返出时,降低泵排量顶替。若污染严重,可适当放掉部分钻井液,同时利用离心机进行处理,补充护胶剂,加盐;若污染影响不大,直接补充护胶剂,加盐。
(3)下钻至井底,循环调整,测量全套性能,根据需要,补充各类处理剂,使钻井液性能达到要求。粘度50s左右,密度1.30--1.35 g/cm3,中压失水<5ml,高温高压失水<12ml,pH值≤8,初切2--5Pa,终切10-15 Pa。
(4)转换过程中,加强活动钻具,严防发生卡钻事故。同时注意泵排量是否合适,避免井漏。

3.4 欠饱和盐水钻井液日常维护

(1)含盐量:坚持每班测量2次Cl-,维持Cl-浓度150000--170000mg/l,否则补充NaCl;(2)失水:欠饱和盐水钻井液API失水可适当放宽,使其<5ml,失水增大,需要降失水时可用DSP-III、WNP-1等,正常情况下,按80--120kg/100m补充;(3)粘度:在保证携岩的情况下,维持在50--60s,井下施工不正常时,提粘至70--100s;(4)密度:密度维持在1.35—1.40 g/cm3,提供足够力学支撑;(5)MBT值:定期检测MBT,使其维持在30-45g/l,若有效膨润土含量低,钻井液悬浮性差、切力低,将补充水化好、护好胶的膨润土浆。MBT值尽可能维持在40g/l左右,否则钻井液密度高时,粘切难以调控;(6)pH值:pH值≤8,维护体系弱碱条件下性能稳定,避免粘土高碱敏分散;(7)摩阻系数:每班测定不少于2次,摩阻若大,在钻井液中加入非极性防卡润滑剂,改善泥饼质量,降低摩阻;(8)其他性能:监测初、终切力值,检验钻井液沉降稳定性,若稳定性差,则需提高钻井液切力值,保证其性能。

3.5 井漏处理

由井深3835.48m至4124.43m,地层裂缝发育完全,且纵向发育。钻进中发生多次井漏,累计漏失钻井液419.6m3,期间进行9次承压堵漏,耗时675h。本井的“井漏”与“井塌”矛盾突出,上部井眼破碎带坍塌应力在1.40g/cm3,钻井液密度不能降低太多,但密度高不利于堵漏施工,且堵漏过程中风险大。我们每次井漏前,先分析裂缝性质,再选择相匹配的堵漏材料,最后制定详细的堵漏方案进行堵漏施工。堵漏材料主要包括随钻承压堵漏剂、单相封闭剂、复合堵漏剂、400目超钙、延迟膨胀堵漏剂、酸溶膨胀堵漏剂等。本井分别在3853m、3915m、4016m使用延迟膨胀堵漏剂进行3次承压堵漏,配制30m3堵漏浆:基浆+10%随钻+10%核桃粉+10%超钙+5%单封+2%酸溶膨胀堵漏剂+10%延迟膨胀堵漏剂,3次承压效果明显,都能将地层承压能力提高1.50g/cm3以上。

4 结论与认识

欠饱和盐水钻井液应用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1)在盐水条件下,粘土颗粒钝化,活度降低。引入胺基聚醇来增强体系的抑制能力;(2)改变传统盐水钻井液高pH值环境,采用弱碱环境;(3)从处理剂选择上,减少分散型处理剂引入,控制其加入量;(4)采用刚性离子超细碳酸钙封堵与细微乳化石蜡胶粒填充,很好解决泥岩裂缝坍塌掉块问题;(5)使用非极性防卡润滑剂,有效降低摩阻系数,改善泥饼质量,避免高密度、长裸眼、多裂缝复杂井卡钻事故发生;(6)本井钻穿70m纯盐层、123m盐膏层,10次取芯,9次堵漏施工皆顺利,井下安全,未漏取资料。
参考文献:
于承明.银参4井工程设计.山东东营:胜利油田钻井院设计所,2012.
王树勇.胜利油田钻井液处理技术[M].山东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9.
[3]鄢捷年.钻井液工艺学[M].山东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