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开题报告 >试议屈辱屈辱和空白:西方探险类海洋文学敲击中国

试议屈辱屈辱和空白:西方探险类海洋文学敲击中国

收藏本文 2024-02-27 点赞:5531 浏览:1356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回顾中西方探险类海洋文学的发展,在大洋上探险的西方人性格大多具有征服性与掠夺性,为逃离现实而下海的中国人多抱有寻仙访道的道家无为思想,西方的探险类海洋文学呈现多元化深入发展的特点,而中国的探险类海洋文学却显出单一性和滞后发展的被动局面,我们必须反思海权被列强肆意践踏的屈辱历史,也需要看到中国探险类海洋文学发展的空白。
关键词: 海洋文学 探险类 中西比较
近年来,有关“海洋文学”的探讨在中国学界得到关注,相比西方对此文学类型探讨的冷落,中国为何在当下对此文学类型有着如此多的关注?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有关该文学类型的讨论,类似于清末民初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巨大的亡国压力之下为求救国之道而进行的“政治小说”、“科学小说”与“侦探小说”等小说类型的确立和推崇,中国对海洋在文化意义上的重新发现,是一个崇尚农耕的大陆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生产与再生产体系之后必然要做的事。蔚蓝色的海洋,承载着中华民族曾有过的光荣和梦想,也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耻辱和悲壮,目前中国人走向海上探险的时代来临,这使我们开始关注走在我们前面的西方探险经验,而研究其海洋文学作品,尤其是探险类的海洋作品,是我们自省和进步的有效促进。在海上探险而被写成文学作品,始于人类记录、探索、认识海洋的过程。在欧洲,探险类海洋文学兴于欧洲地理大发现时代,兴盛于十九世纪初,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以流浪、航海、寻宝、科幻等为核心情节线索,其寓意也越来越丰富。回顾中西方探险类海洋文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它们都是在人类认识海洋并与海洋的搏击的过程中发展的,表现出了特定的海洋文化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展现出了人类征服海洋的能力、决心、勇气和自信。但中西的探险类海洋文学在发展的轨迹上有前有后,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上存在较大不同,分析两者并找到我国探险类海洋文学发展的空白将有助于反思我国海洋实力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一、走向写实与固守幻想

梳理西方探险类海洋文学发展的脉络,我们不难发现,西方探险类海洋文学的发展是随人们对大海认识的深入而发展的,从最早的神化大海走向对大海的写实性描写,伴随着西方的启蒙思想和工业革命。古希腊紧邻地中海和爱琴海,作为较早与海有亲密接触的古希腊人对海充满了各种情感与想象,是古希腊人认识、征服客观世界的重要对象。其文学作品《荷马史诗》可被认作西方探险类海洋文学的源头,其中的《奥德赛》记述了奥德修斯在攻陷特洛伊后十年归国途中的海上漂泊故事,是奥德修斯及其将士征服大海的记录,体现了当时古希腊人对神秘大海的有限认识。在这部神化大海的作品里,大海受海神波赛顿的控制,奥德修斯一行人登上的是妖岛、仙女岛,遇到的是众多的神,如独目巨人、仙女、女巫等。在这之后,神话文学作品里的海洋叙事题材随航海时代的到来开始走向写实性,神话不再是唯一的文学形式。自15世纪起,相继崛起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和美国,这些西方国家的远洋活动不仅为他们的海外掠夺和殖民统治奠定了基础,还使西方人增长了大量的海洋地理知识。这一时期,西方海洋强国一个个崛起,相继涌现出大量的海洋探险题材的文学作品。早期如葡萄牙航海家及著名诗人卡蒙斯的史诗《卢济塔尼亚人之歌》(1572)歌颂了航海家达·伽马远航至印度的事迹,用写实的笔法描绘了海上的景色、风暴和水手的生活及他们与大自然的斗争。西班牙诗人贡戈拉·伊·阿尔戈特的《孤独》(1613)讲述了主人公因失恋而来到海上,船沉落海后靠着一块木板漂流到一个海岛,后随渔民出海捕鱼,与惊涛骇浪搏斗。这时的诗歌里,希腊神话里的神与仙岛已逐渐为写实的海洋探险故事所取代。
我国由于传统文明的农业性特征和主导安全威胁的大陆性,对于大海的认识一直都是宏观而笼统的。中国的海洋文学大大少于其他题材的华夏文学,内容多以虚构的神仙志怪传说为主。如先秦古籍《山海经》里的《精卫填海》,明末清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虚构的美丑颠倒的《罗刹海市》和神仙所居的《安期岛》,以及明朝吴元泰的《东游记》里的八仙大战海里龙王。又如,在汉代东方朔的志怪小说集《海内十洲记》里,《海国春秋》描写了清代汪寄在睡梦中流落东海诸岛的故事。如果我们把探险的概念缩小到在海上经历风险的故事范围,那么明代《西游记》和清代《镜花缘》就是中国古代的探险类海洋文学的代表作。在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中,孙悟空是海洋探险精神的化身,为求寻长生不老之术,漂洋过海,拜师学艺,一路的跨海探险终于让他学成了大神通。后来孙悟空下东海,大闹龙宫,取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等情节是对明代人民对未知的海底世界的艺术想象。清代小说家李汝珍创作的《镜花缘》,讲的是主人公唐敖随妻兄林之洋及舵工多九公出海,游历了大人国、小人国、君子国、女儿国、两面国、无肠国、豕喙国等三十三个海外小国的海上探险故事,展现出了清代人民追求新奇、探险性和挑战性的海洋精神。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都是对大海的非写实性,作品充满了神话色彩,诸多虚构、幻想的事物体现出了作者对大海的有限体验。明朝根据郑和七次奉使“西洋”的史实写成的《三宝太监西洋记》(1598),也是以神魔小说的形式描写对海洋的探险,而非写实的手笔。这些探险类海洋作品体现出海洋在中国人的内心世界里大而无边、虚无缥缈的意象,探险过程在描写上多是有惊无险,充满寻仙访道的无为思想,没有西方的掠夺与征服海岛土著人,或者与别国的海船进行战斗、争夺的海战描写。

二、掠夺征服与屈辱奴役

在西方探险类海洋文学的源头古希腊神话里,半人半神的航海英雄往往被描述为形体高大、力大无穷、无畏艰险,这种对于力量的崇拜奠定了希腊民族向外征服的心理

源于:论文摘要怎么写www.udooo.com

基础,对其海外开拓的过程烙上了深深的掠夺印记。在西方实行海外殖义政策和宗教传播后,西方对海洋的征服和掠夺就开始表现得直接而咄咄逼人了。而中国是一个发育于黄土又禁锢于黄土的民族,历代统治者们普遍不重视国家海权的增强,到了明朝甚至有“不许寸板下海”的禁海令,禁止个体海商进行海上贸易,造成国人对海洋的感性认识方面欠缺,使中华文明错失了融入海洋文明大发展阶段的机遇。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模板www.udooo.com

中国论文中心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