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任务书 >谈旅游管理旅游管理课程系统构建怎样

谈旅游管理旅游管理课程系统构建怎样

收藏本文 2024-03-28 点赞:31766 浏览:14596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在分析旅游管理专业目前的办学特点以及课程体系设计存在问题基础上,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依据和原则,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案,并对经济管理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评价。
关键词: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 旅游管理
引言
在过去的30年内,中国旅游业表现出了近两位数的告诉增长,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从1979年上海高等旅游专科学校诞生为标志,经过近30年的发展,据统计,到2008年末,全国已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所810所,培养了大批旅游管理人才,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初具规模,多层次的旅游高等教育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是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在高校一直面临复杂的局面。虽然1998年教育部将旅游专业设置为管理学,成为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但在在旅游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多学科争办旅游专业的局面,如许多高等院校是将旅游专业置于其他专业之下,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其历史系、建筑系、中文、地理系下开设旅游专业,这一现象直接导致旅游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等基础建设方面充满争议。多数本专业课程体系与旅游业发展、人才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相关学者研究发现高校在构建课程体系发展中存在一下问题:专业课程内容重复、旅游专业课程设置脱离市场需求、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体系欠缺科学性、核心课程不统

一、受依托学科的影响严重等诸多问题。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强调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案。课程体系设计所反映的人才培养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要求,直接影响到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产业发展及社会的需要,也直接关系到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作为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经济管理类院校内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具有明显优势,因此研究经济管理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对本专业发展更具有实际意义。本文试图以贵州财经大学的学科特色和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结合本校近5年来的实践,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设置进行一些研究,以期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人培养。
1、课程

摘自:学术论文格式www.udooo.com

体系建设的依据(薛秀芬.旅游教育学)
专业课程体系是否合理,很大程度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和人才的培养质量。

1.1 以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

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整个课程体系的协调来实现,因此课程体系设计首先直接受到培养目标的影响。1998年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作了统一的要求,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大部分高校都参照这一培养目标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目前看来,国内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得过于宽泛,面面俱到,过于宏观而缺少微观的把握,各院校间没有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特色和重点 。而部分院校的培养目标表述模棱两可,导致培养目标很难落实到具体课程设置中,因而影响了本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2以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为依据

任何一个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都必须以适应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前提。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我国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品质提升,使旅游业所需的人才日趋多样化。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行业,旅游业不仅需要知识结构完备和专业素养良好的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需依据人才市场需求而不断变化。同时旅游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实践的教育[3],因此旅游高等教育应属于应用性本科教育,在课程建设上主要遵循产业需求导向,

1.3 以旅游学科建设为依据

旅游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因此在旅游课程设置中,要注意学科知识的综合,消除学科彼此孤立甚至壁垒森严的对立局面,让学科知识良性发展,使学生的学习产生最大限度的累积效应。

2、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是向学生提供一套比较完整的符合专业需求的知识能力结构。

2.1 厚基础和宽口径

科学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专门人才不仅要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更为广泛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宽口径甚至按学科大类进行课程设置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发达国家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课程设置。虽然旅游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下的分支专业,但旅游学的跨学科属性决定了旅游课程内容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旅游研究必然要求相关学科作为支撑。

2.2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旅游业具有很宽泛的边缘性和融合性的特征,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怎么写作型行业,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熟练操作技能,因而课程设置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旅游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必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的无缝整合。

2.3 时效性和实效性相统一

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契合市场的需求,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也处于快速的更新中,高校培养的旅游人才要具备创新和开拓新产品的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需及时将旅游业的最新旅游行业需求动态引入到课程中。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在于能够培养具备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人的能力培养成为核心,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也应当取向能力本位。而目前的多数旅游高等院校课程设置就知识量而言基本能够满足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但在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方面先天不足[4]。

2.4 科学性原则

旅游课程的设置权、决策权、调整权集中在学校一方,很多院校根据本校学科优势、师资力量情况来建立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过程中缺少与旅游企业与管理部门的沟通环节,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结果脱离旅游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需构建与旅游院校、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研究部门共同参与的机制,从而提高旅游课程体系的科学性。

3、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3.1 课程体系的系统结构及一般特点

高等院校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开放性的知识与技能的概念组合体系[5]。其系统结构要求各课程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成一整体,即课程体系的内部结构;同时该系统必须准确反映培养目标和专业要求,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符合学制及学时限制[6]。这是课程体系形成的环境和制定依据,即课程体系的外部环境。系统功能决定于结构,而结构又受环境制约,这二者的相互作用称为课程体系的系统结构模式[6](见图1)(李欣则)
图1 课程体系的系统结构模式
课程系统的系统结构模式图显示,建设功能最优、体系先进、内容完整且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首先要认真分析课程系统的内部结构,其次必须充分考虑该课程体系形成的环境条件和制定依据。

3.2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教育部1998年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很显然这是目标较为含糊的定位,结合本校学科优势,将人才培养目标由教育部要求的“高级专业人才”调整为“高素质应用型现代经济管理人才”。国内学者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体系方面,提出了“系列型”、“模块型”等类型的课程结构形式[7]。“系列型”课程设置强调课程系列的关联性、层次性和课程开设的时序性,而“模块型”课程设置强调各课程模块的递进性和整合性。两种模式在实践中并不冲突,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应以系列型课程结构为主线,同时将模块性课程结构思路融入其中。
首先按照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构建以“公共基础课→文理基础课→学科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为框架的课程体系,以公共基础课和文科基础课两大模块支撑通识教育,而学科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旅游”和“管理”的双内涵,首先作为工商管理之下的一个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具有的“管理”内涵,但它又与其他工商管理类专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差别在于

源于:怎么发表职称论文www.udooo.com

本专业具有 “旅游”内涵。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必有兼顾“旅游”和“管理”两个内涵。
其次,在沿袭多数高等旅游院校“系列型”课程设置模式的基础上,在专业教育课程构建中结合旅游业的需求特征、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本身的属性将本专业课程分为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应用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四个模块。同时专业理论课程在时序安排上结合学生实践需求与各类行业考试时间限制对相关课程进行合理设置。
此外,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方向,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建立教学、实践和科研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适当延长综合能力实习实践,将行业认知、专业技能学习穿插于课程学习中,建立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根据旅游行业需求与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注重学生兴趣和特长发展,在专业选修课程中设置个性化课程。
基于以上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笔者提出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构建方案(表1)。

4、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评价

4.1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个综合性强的产业,旅游业的综合性的关联性产业特点决定了旅游教育的综合性,旅游管理专业涉及的知识覆盖面广,知识繁多且复杂。上述课程设置首先突出了旅游管理专业按大类培养的特点,其次课程体系除涉及政治、语言、数学等基础公共课程外,还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美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有一个较综合的了解,以此建立宽泛、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

4.2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旅游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多因素影响下而落不到实处,效果不佳。课程设置中将行业认知与专业技能学习穿插于各课程学习中,将专业综合实习时间延长为三个月,同时利用高峰体验课程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整合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4.3 基础课与经济类课程过多。

在高等教育宽口径培养原则下,本专业与其他专业面临一个共同问题,即基础课与经济类课程过多。在课程教学环节,通识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为47%,通识课与学科共同课占总学分的比例超过了73%。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强的产业,人才培养要求专业素养高、实践技能强,因此在强调宽口径培养学生的前提下,不应以削减专业课程为代价但。如何保持拓宽专业口径与强化专业教育之间的适度的比例,是今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难点之一。

4.4所在院校学科优势对课程体系影响优劣势并重。

本科主要是为旅游企业培养高级管理人,因此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管理类学科、经济类学科和旅游学类三大体系。作为财经类院校开设的专业,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以及经济学等的核心课程已经很成熟,对培养学生经济管理能力具有明显优势。同时也由于所在院校为经济管理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经济”的影响深刻,过多的与本专业人才培养关联度较小的经济类相关课程(如世界经济史、发展经济学等)占用的课时和学分,弱化旅游管理专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田喜洲.21 世纪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报,2000,(12):186-189
朱若男,张德成. 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167-169
[3]赵鹏. 关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感言,旅游学刊[J]. 2008,(2):5-6
[4]陈才,张燕燕,刘英.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结构的系统分析与优化设计[J].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5:77-80
[5]周廷刚,苏迎春,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设置研究[J]. 中国大学教育,2012(1):56-58
[6]李欣则.关于公共选修课的现状与改革[J]. 大连大学学报,2000(3):85-87
[7]徐东北.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质性个案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2007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