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题目 >关于指导学生如何指导学生正确阅读课外读物结论

关于指导学生如何指导学生正确阅读课外读物结论

收藏本文 2024-04-12 点赞:7637 浏览:2463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王国维把读书分为三个过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个过程,也是最低级的阶段,讲的是勤奋努力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很无奈,也许很彷徨,但我们都无法逾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个过程,讲的是苦苦求索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很辛苦,也许很艰难,因为没有博览群书的积累,就没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突破,这便是第三个过程,达到了大彻大悟的人生境界,这是每一位圣人贤者的理想境界,更是我们今人的精神追求。
作为正在成长、学习中的学生,老师如何引导他们去读一些健康有益的图书呢?如何“读活书”便是在学生读书方法上的问题,即一是学生应读什么,二是学生应养成哪种读书的方法。
在各种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知道教育者的责任不仅仅是限于学校中几本薄薄的教科书的教学,学生的需要也不限于这几本薄薄的教科书上的知识。因此,除教科书以外,学生必须有大量的读物供应才算是受到较理想的教育。但是在时间上,如何合理安排,概不占用课本学习的时间,也不会浪费,应该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

一、学生应该读什么课外读物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兴趣为学生推荐一些读物。教材中选入的课文,大部分是节选其中的一部分,也有选用的是一个名作家的一篇短散文。对此,我们可以推荐学生选片段的全书或者全文阅读,也要让学生去阅读被选入课文中的那些名作者的一些相关作品,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另外,推荐古今中外的名著。这类著作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做人的道理,所以,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急需要有这样营养的东西充实和丰富自己。比如我国的四大名著《红楼梦》以构思巧妙、人物独特的描写、语言表述新奇而闻名,《三国演义》在刻画人物性格和形象上有独到的一面,《水浒传》故事结构完整,可读性强,《西游记》是我国神话小说的代表,故事性、神话性强,想象丰富。还有一些外国名著,如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长篇小说,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等作品;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英国作家笛福的《鲁宾孙漂流记》等等。这些各个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都是值得我们去推荐给学生阅读的。

二、学生应养成哪种读书方法

明确了读什么,方法是更好的阅读课外读物的一个主要元素。一提到读书方法,就会想到朗读与默读、精读与略读,这不同的四种读法。但是这只是从形式上谈的几种读书方法,我今天想谈的是一种深沉

源于:论文的基本格式www.udooo.com

的读书方法。

(一)“四到”读书法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读书的时候,要心到、眼到、口到。我在此要加一“到”——手到。心到,就是要求读书的时候,用心,要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眼到,就是面对繁多的图书,我们要有选择性地读,不可能都读。在阅读的方法上也要讲究策略,需要精读的就要精读;需要略读的就要略读。这样才能读得多,领略得多。口到,就是要读出来声音。古代在教学时,要求弟子将课文有节奏的读出声音来。这样才能品味出文章的真正的味道。手到,我认为就是阅读时要做记录,一个人再好的记忆力也不可能把所有看过的东西记住了,即便一时记住了,也不可能维持很长的记忆时间,所以需要我们的学生在阅读时,用笔记下来自己认为优美的、经典的句子和语段,正如常言所说的,好记性还不如一个烂笔头,因此读中记录、读中写思是学生吸取知识最基本的方法。
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或者课内读物时,就需要要求学生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和手到。并且教给学生怎么样去阅读,怎么样做读书笔记,怎么样写读后感言或者感受。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最能领略深刻的文意,在此期间,教师要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要的内容,并记录下自己对此文意的感想,这样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能培养学生思考和写作的能力。我们说在朗读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读书情感,而在默读中就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做好读书笔记就是要通过默读进行的,只有默读才能有思考,有思考就需要有记录。

(二)读思结合

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知道读书不知道思考,这是死读书,是盲目的读书。这样的读书效果是一无所获。清代郑板桥也深谙此道,多次要求自己的子弟在学习时能够做到“熟读精思”。郑板桥在给他的弟弟郑墨的信中这样说道:读书应多记,但切不可死记硬背,应该边读边思考,反复品味。也在强调读思的结合。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作家、名教育家、名科学家等,都有这种读思结合的良好阅读习惯。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注重阅读和思考的结合。只有这样的阅读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要读什么,怎样在读的基础上,提升思考的高度。
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四书训义》中说:“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不但不会妨碍思考,(下转62页)
(上接58页)而且是学得越多,思考的问题就会越深远;同时思考非常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而思考有困惑,那么学得就会更加勤奋努力。在这里王夫之把学与思的哲学道理阐述得很明确。但是我想这样的学习方法用在阅读图书上也未尝不可。

(三)读写结合

俗语道:不动笔墨不看书。读书就要养成好的写的习惯。这里的写,一是要学会记录,即读书笔记;二是写读后感。这两种写都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所以,读和写两者是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互助关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真实的感受,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进行仿写和续写,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在课外阅读中如果读到感动自己的文章时,说明文章的内容一定有与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感受有相似或者相同之处,就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文章中语言及表达方法,将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似的事进行仿写,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积累知识的能力。
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自己不是读书机器,而是有思考能力的读书人,更要明白自己不应该为了考试而读书,要培养自己勤奋、踏实的学习态度,更要培养自己成为求实、创造、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在实施“活的教育”以及求实求真,重视教材的各种要求下,教师对于课外阅读,应有一番重新的评价,不提生活教育便罢,若提生活教育就必须重视此完成供给学生全部生活经验的课外阅读工作,应切实指导学生去阅读,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务必树立一种新的观念以求实践,因为只有一种正确的观念,才会产生义务感责任心,而为全面教育献身,为学生的幸福努力。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