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优秀范文 >试议社会学传统仪式社会学解读

试议社会学传统仪式社会学解读

收藏本文 2024-02-11 点赞:5833 浏览:2015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仪式,作为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表述,成为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随着农村社会的现代化程度提高,农民消费观念、精神信仰发生的深刻变化无疑冲击着农村的传统仪式,而丧葬仪式作为一种民间传统历来没有在学术领域被正视。社会学视角研究丧葬仪式,能出其在现代社会的合理基础和价值功能。
[关键词]传统仪式;现代性;解读
[]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052 — 02
丧葬仪式作为传统仪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历来为人类学之外的学者所以忌讳和疏落。人作为创造性的存在,由于历史性和民族性的差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丧葬传统,它凝聚着人类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文化的印记,应当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的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村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性因素的嵌入也使农村发生了新的变化,对根植于农村社会的传统仪式产生了全方位的冲击,而这种丧葬仪式有它存在的基础,对于农村社会来讲存在着巨大的社会功能,我们倡导的是传统仪式对

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www.udooo.com

于农村社会的正面功能。

一、社会学视角下的传统仪式

涂尔干将仪式视为具有增强作用的集体情绪和社会整合现象,他认为人的感情并不是给定的,而是由社会生活的事实产生出来的,感情的表现形式是被所属社会群体的性质建构起来。 〔1〕 维克多·特纳认为仪式是一种结构与反结构的过程,“从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之时,一个群体会出现某些变化;而伴随着这些变化的就是仪式。”〔2〕在整个仪式活动中,受礼者会占据公众活动的中心位置,他们得到地位的提升和地位的逆转,平日里地位低的人会提高到一个较高的位置。阿劳德·凡·盖尼普在其《通过礼仪》中认为死亡是一个人生命的终结,“丧葬活动是在人死后为其进行的一系列的仪式活动。因为在人们看来死亡象征着从人生的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为死亡而进行的丧葬仪式也就是一种典型的“过渡仪式”。
国内学者对仪式的概念采取了广义上的理解,王铭铭通过田野调查来重新考虑“文化遗产”问题,他呼吁对于农村文化的研究应当回归于社区和民间,力图通过地方性叙述来分析村落传统在国家宏大历史转型冲击下如何延续和演绎。孙立平则认为1949年之后多次大规模开展的移风易俗、批判封建思想残余、革命理想教育等意识形态运动,使农村的传统社会关系发生变革,而仪式则成为为数不多的可以讲是血缘、亲缘关系的载体。

二、传统意识的存在基础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小农经济形式,相对来讲是落后和封闭的,所有民间活动也是与此社会相适应的。陕西关中地区的土葬形式和盛大的规模有其历史根基。俗语道“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不只是说明了陕西关中地区是历代皇帝建都和终老之地这样的事实,同时也充分反映出这一地区的丧葬仪式由来已久厚葬和停柩不葬的特点,此地普通百姓上行下效的历史现象。我们认为陕西关中盛行的厚葬模式不仅是纯粹产生于民间,它是民间风俗和上层礼俗制度结合的产物。

1.当前政府关于丧葬的政策导向与执行力成为外在因素

孟德斯鸠说过“礼俗起于民风,法律本于写作”,而表现民族文化传统的民风不是像法律那样可以通过硬性手段得以改变。《陕西省殡葬管理办法》第三条:殡葬管理工作坚持积极地、有步骤地推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破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方针。暂不具备火葬条件的地区,可以按本办法的规定实行土葬;第十七条:可以土葬的地区内的公民死亡后,应当在公墓或农村公益性墓地内安葬遗体。从这些条例可以看出当地政府对于丧葬的态度是明确的,由于农村对于丧葬传统本能的执着,这些政策在执行上又是含糊的,也就是说不具备强制力,使得土葬厚葬的传统继续盛行。相比于其他一些地方,关中地区的人们在观念上不拒绝新的事物,但丢不下的是厚重的历史传统,在丧葬仪式上难以接受其他的方式,所说政府目前的政策也只能是倡导,而这样的政策导向也丧葬现状的因素之一。

2.朴实的孝敬观是传统丧葬仪式的内在动力

在一定场域内人们形成固定的惯习,而习惯背后折射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人们的流动性小,“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3〕,先辈是后辈绝对的权威,而先辈的愿望是养儿防老。先辈逝去必定是大操大办,丧葬仪式中“孝”的体现是淋漓尽致的,头上带的是“孝帽”,身上穿的是“孝衫”,所有本户的晚辈都被称之为“孝男孝女”。所有的孝既是一种“表演”,表达了一种祖先崇拜的传统价值,“孝在封建社会已不是报恩事亲的家庭道德,而是延伸成了处理上下尊卑关系的普遍准则,各阶层的人都要遵守它。”〔6〕同时中国人是相信来世的,相信鬼神传说,先辈的逝去并不是消失,而是有魂魄的,人们对于鬼神是有敬畏和恐惧心理的,所以在整个丧葬仪式中,人们是小心翼翼,把各路鬼神都会孝敬到。由于如此孝与敬的丧葬观,使得丧葬仪式的许多环节变得必不可少。

三、传统仪式的现实功能

陕西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丧葬文化源远流长,随处可见的文物可以验证历史,而农村民俗则可以直观地反映历史,从民俗角度来看,关中地区的丧葬祭祀文化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丧葬文化延续千年,经久不衰,表明其存在的价值,既是丧祭文化,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

1.丧葬仪式本身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活动

首先,丧葬仪式本身是对于逝者的一种告别方式,是把逝者离开这个世界过渡到另一个世界的一种仪式。在此意义上讲,不管哪个民族哪个地域,也不管丧葬仪式的具体方式如何,丧葬仪式的这种原始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其次,整个丧葬仪式中包含了人与鬼神、人与人的互动,村民之间亲戚朋友之间,在平时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或许不会注重这些交往,或是由于各种事务而疏于交往,但是在丧葬仪式的“行情”送礼其实也成为一种互动模式,这种互动交往成为一种自发的仪式;最后,农村中每个家庭整个关系网是处于平衡状态,但是家庭成员的离去肯定会打破这种平衡,使整个原有关系体产生了一定的危机,比如逝者的财产继承、幼小子女的抚养问题,人们需要在丧葬仪式中进行协商和调整,改变原有的互动模式,使整个关系网重新找回平衡。

2.丧葬仪式本身是一种价值传承活动

首先,丧葬仪式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活动,是具有整合功能的,在农村社会,等儿女们都成家立业之后,是要分家的,分家之后,虽说是父母兄弟都在临近居住,但是平时还是各自为主,平时缺少聚在一起的机会。在丧葬活动中不但把本家和本户的人都聚集在一起,这个时候人们的感情是相同的、目的是明确的,在活动的过程加强了所有本户人的身份认同,整个宗族的人也重新团聚在一起;其次,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人们很少有读书受教育的机会,所有的道德价值教化只能是以民间的形式来传递,除了先辈们的口头传递和身体力行。一方面传统的丧葬仪式中的各种形式也起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一些传说和故事也是在秦腔戏曲中被展现出来,一种喜闻乐见的教化方式。另一方面由于整个丧事是集体的形式,在这种集体活动中给每个人以强势和震撼,面对先于个人和强势于个人的丧葬仪式,人们不得不融入整个活动中,从感情和行动都要与集体保持一致。

3.丧葬仪式本身承载着文化欢娱功能

“关中农村一般以丧者70 岁年龄为界, 若年龄大于70 岁则为喜丧,请乐人、放电影、录像、唱戏等, 亲朋好友及邻里利用这样的机会聚集在丧家打牌、看电影、录像等, 达到‘以闹冲悲’的目的。”〔4〕作为农村相对远离城市文化和娱乐方式,那么在农村社区形成适合自己的文化形式成为必然,这些需求融化在婚丧嫁娶日常民俗之中,丧葬仪式本是一个悲伤的过程,但是随着农村各种文化形式的发展,其中被注入了“喜”的色彩,那么在整个丧事之中一些“热闹”形式,是在欢娱中“追悼”逝者,人们习惯了这种生老病死的更替,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几乎是相同的,他们自然地享受整个丧事带来的娱乐形式。丧葬仪式中的“热闹”娱乐众人,众人参与其中,各取所需,农村社会以此种逻辑维系着。

四、传统仪式研究的学术价值

对农村社会发展变迁进行的深入研究表明: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的阶段,它包括工业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大变革。农村的现代化不仅仅是农业工业化、社会城市化,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具有其特殊性,必须认真对待农村社会中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
首先,对于仪式的研究是社会学本土化的一个突破口,从一开始人类学对仪式的原始呈现和阐释到当代社会学视角探析,都体现着从本土社会出发、从传统资源入手。其次,运用后现代社会学理论进行研究,认为农民在“小社会”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强调仪式变的社会变迁。因此农村传统仪式的研究将是社会学本土化的重要选择。
其次,丧葬仪式是社会学研究农村社会、了解农村社会的很好切入点,该研究自始便力图沿着社会学的研究路径出发,“试图摆脱传统的结构分析或制度分析方法,从社会的正式结构、组织和制度框架之外,从人们的社会行动所形成的事件与过程之中去把握现实的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5〕,运用事件—过程分析方法,从具体个案调查研究入手,通过在叙述中分析一个完整的丧葬事件始末,了农村社会中人们的交往方式、生存价值以及社会秩序,从而联系到更加宏大的社会背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史诗。
结 语
传统的丧葬仪式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并不是完全意义上落后与封建的代言词,它之所以在农村这片土地上延续,必然有其存在的基础和现实功能,现代性的方

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www.udooo.com

案和现代化的过程不应只是崇尚经济理性和城市文明,农村社会有自己的生活逻辑,农民并不只是被动得接受现代性的改造,也不是抱着传统因循守旧,只是在社会转型如此快的过程中在现代与传统中难以把握。但农民有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农民的行为选择也并不是绝对的感性选择,根植于农村社会的民间传统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实践和精神功能。通过全文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继承与发展传统丧葬仪式的现代性;民间传统是现代化实现的根基,二者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参 考 文 献〕
〔1〕莫里斯·罗森堡,等.社会学观点的社会心理学手册〔M〕.孙非,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604.
〔2〕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71.
〔3〕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2-73.
〔4〕李松柏.陕西关中丧葬礼俗的文化探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7):88.
〔责任编辑:陈玉荣〕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