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政治 >> 马克思主义 >党派动员党外知识分子参和社会建设机制

党派动员党外知识分子参和社会建设机制

收藏本文 2024-04-08 点赞:6422 浏览:2074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社会建设迫切需要党派动员党外知识分子进行广泛参与。参与式治理理论为促进党派动员党外知识分子参与社会建设提供了可行的机制和方案。本文论述了党派动员、整合党外知识分子参与社会建设的政治价值、主要困难、外部支撑机制以及内部运行机制等问题。
关键词:参与式治理;党派;党外知识分子
1008-6269(2012)05-0036-03
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的社会问题日益复杂,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在此背景下,怎么写作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就成为党派的重要使命。党派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动员、整合党外知识分子广泛参政议政、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参与式治理理论为促进党派动员党外知识分子参与社会建设提供了可行的机制和方案。本文将以参与式治理理论为视角,深入研究党派动员、整合党外知识分子参与社会建设的政治价值、主要困难、外部支撑机制以及内部运行机制等问题。

一、党派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到关键的社会建设时期。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需要一批具有强大动员力、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力的政治组织。在中国,党派是参政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党派参政议政的领域各有侧重。在新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派主要参与国家政治制度的设计和建设。在改革开放时期,党派主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在当前,参与社会建设成为党派参政议政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社会建设中,党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答辩www.udooo.com

几个方面。
(一)政治参与。尼和伏巴认为,政治参与指平民或多或少以影响政府官员的选择及(或)他们的行动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合法活动。我国党派的政治参与与此有不同的内涵。我国党派政治参与的基本内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二)利益表达。阿尔蒙德认为,利益表达是社会中各种集团表示自身要求的行为。党派的利益表达是团体性、制度内的利益表达。党外知识分子的利益表达可以是多渠道的,但应以体制内的利益表达为主。党派应该把党外知识分子的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渠道,向执政党反映社情民意,进而化解社会矛盾、提高社会凝聚力。
(三)利益和价值整合。利益整合是指党派可以代表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具体利益、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最终能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妥协形成政策选择方案并上升为法律和政府决策[3]。价值整合是指党派可以集聚、吸纳、整合相关社会群体、阶层的价值诉求,缩小价值分裂,促进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建构。党派动员党外知识分子参与社会建设有利于整合不同阶层、群体的价值和偏好,使它们进入政治决策过程,成为国家大政方针的一部分,进而促进政治和社会稳定。
(四)怎么写作社会。党派能发挥联系广泛、智力密集的优势,直接怎么写作社会,参与社会建设和怎么写作社会管理。在经济金融、公共财政、收入分配、医疗改革、社会保障、公众健康、环境保护等领域,党派能为社会治理提供智力支持。

二、参与式治理的兴起与党派参与社会建设的适用性

(一)参与式治理的兴起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参与式治理开始成为理论和政治实践的一个重要范式。在理论上,参与式治理理论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在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怎么写作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政府与公民、国家与社会应是何种关系。参与式治理理论认为,政府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怎么写作的提供者,但不一定是生产者。该理论还强调组织间的合作,强调自上而下的赋权授能,强调参与、协同、整合、责任、绩效和企业家式的创造力。参与式治理除被视为一种有效的公共管理工具外,往往也被看作是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4]。 自下而上的赋权参与将对地方治理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有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化,有助于重塑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有助于培育公民社会,塑造良好公民[5]。
21世纪初,参与式治理被世界银行、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用于推动发展中国家治理改革的实践。它是对传统公共行政封闭性管理主义治国理念弊端和风险的反思。在全球治理中,参与式治理倡导民族国家向公民、社会组织和地方政府赋权,寻求三者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在城市、农村和社区公共事务治理中,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开放的、参与的治理实践,诸如开放式决策、开放性治理、协商、决策、参与式财政等。作为理论研究和国家治理范式的参与式治理,同样适用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它启示我们要充分发挥包括党派在内的各种组织和党外知识分子在内的各种力量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二)我国开展参与式治理的现实可行性

随着参与式治理理论和实践的兴起,我国逐步把参与式治理理论引入到我国本土地方治理实践过程中。在国家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中,我国各个领域广泛存在着参与式治理的现实和制度基础。
第一,我国的政治体制与参与式治理具有内在兼容性。中国领导的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的党派是参政党,与执政党构成互补性、包容性和非竞争性的关系。中国领导的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能够吸纳各个社会治理主体,发挥执政党、党派、党外知识分子、社会团体协同优势,整合分散的知识、资源、技能,共同参与国家治理。
第二,党派具有智力密集、位置超脱的优势。党派中各方面专家荟萃,可以有效地、形成规模地对执政党的决策提出科学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党派不处于执政地位,更便于客观地观察、冷静地思考,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此外,党外知识分子通常具有参与社会建设的强烈愿望,能共同推动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化,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6]。这正是参与式治理的重要前提。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