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经济管理 >> 企业经济管理 >宏观经济进展中调控政策意义

宏观经济进展中调控政策意义

收藏本文 2024-03-04 点赞:5960 浏览:2107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在宏观经济发展中,政府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人力资本政策等,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政策手段。本文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实践,重点分析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我国宏观经济中的作用机制、政策局限性和政策风险,进而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下对不同政策组合的选择问题。
关键词:宏观经济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引言
凯恩斯以前宏观经济理论中,普遍认为单凭市场的调节作用,宏观经济就能实现长期、均衡、稳定的增长,但是现代经济发展历程和实践越来越显示出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存在弊端。由于市场调节存在着滞后性、盲目性、自发性等问题,在经济发展中,政府的政策调控不可或缺。政府的宏观调控的最基本手段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调控目的主要在四个方面:充分就业、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以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进行分析,找出适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政策组合模式,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平稳的发展。
财政政策作用剖析

(一)财政政策的内涵和作用机制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通过调节财政收支来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政策。具体来说,财政政策就是政府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而对税收、债务、政府采购、转移支付等进行的选择或决策。
按其定义来看,财政政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税收和政府借债,财政支出主要是指政府采购以及转移支付。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工具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税收,当今世界,税收已成为各国最主要、最常用的财政政策工具,作为政策工具,税收政策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税种、税率和税式支出三种形式;政府公债,在传统经济理论中,发行公债的目的主要是弥补财政赤字,保持短期内的财政收支平衡,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债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公债政策的作用机制包括公债规模、公债利率、偿还期限和对象结构;政府采购,政府采购是指政府部门对商品和劳动的购写支出,具体包括公共支出和政府投资两个方面的内容;转移支付,政府的转移支付包括社会保障支出、社会福利支出、农业补贴、救济金、失业补助以及公债利息等方面的支出,其实质是社会收入在社会成员中的再分配。
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可以用下面两个传导式表示:
扩张性财政政策:G↑=>C↑=>I↑=>Y↑
紧缩性财政政策:G↓=>C↓=>I↓=>Y↓
其中,G是指财政,C是消费,I是社会投资,Y是国民收入。上式的含义是:当政府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财政支出增加,收入减少,导致社会消费增加,社会投资上升,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当政府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时,财政支出缩减,收入增加,促使社会消费萎缩,社会投资降低,从而达到抑制经济

源于:论文 格式www.udooo.com

过热的目的。

(二)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分析

财政政策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自动稳定器”作用是指即使政府支出和税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财政制度本身也能逆经济形势,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削减政府收入,增加政府支出,促进经济增长;经济过热时,自动增加税收,减少政府支出,抑制经济增长。政府收入的自动变化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变化,政府支出的变化则主要表现在政府救济金和福利支出的变化上。当经济衰退时,公司利润和个人收入减少,符合纳税标准的公司和个人减少,税收降低,同时失业人数增加,符救济标准的人数增加,失业救济金和各项福利支出增加,从而使得宏观经济的衰退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反之,当经济过热时,财政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过快增长。
2.保持预算平衡。无论是古典经济之前的经济学派还是凯恩斯之后的经济学派都奉行平衡的财政思想,追求一年或一个经济周期的财政预算平衡。政府在使用财政政策中,经济萧条时,适当安排赤字,扩大政府支出,减少政府收入,在经济繁荣时,有意安排财政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从而在一个经济周期内实现财政预算的平衡。
3.调整经济结构。财政政策按其性质可以分为总量性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的财政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体现在结构性的财政政策发挥作用。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投资的财政手段,重点扶植某些产业或某些企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通过财政手段大力促进了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产业的发展。
4.优化收入结构。财政政策通过转移支付、补贴、救济等手段,加大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及弱势群体的支出,再次分配了国民收入,缩小了我国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居民收入的均等化,优化了人民的收入结构,缓解了经济发展中两极分化的问题,从而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

(三)财政政策的局限性与财政风险分析

1.财政政策的局限性。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政策体制不完善或其他经济因素的影响,其实施效果可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具体来说,财政政策的局限性表现在:一是挤出效应。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当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时,扩大财政支出或投资增加会引起利率和商品的上升,从而限制了其他的社会投资,减少了人们消费,从而削弱了政策效果。二是政策时滞。政策时滞是指从政策制订到最终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达到政策目的的时间差。财政政策的时滞可以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其中内部时滞包括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外部时滞包括执行时滞和作用时滞。
2.财政风险。财政风险是指政府财政和经济部门在财政资金运营过程中,由于各种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和财政经济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致使财政收支状况恶化而引发财政危机的可能性。一般来说,财政风险主要是指债务风险,包括隐性债务风险和显性债务风险。此处所说的债务是广义的概念,分为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显性债务指法律与契约规定的债务,隐性债务是指政府必须支付的由道义、责任产生的债务。本文基于两种债务的不同内涵和性质列出了财政风险矩阵,如表1所示。 货币政策作用剖析

(一)货币政策的内涵和作用机制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通过银行运用政策工具影响利率水平和货币的供给,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政策。货币政策同财政政策一样,在运用中应坚持“逆经济风向”的原则,当经济衰退时,应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给,刺激经济增长;当经济过热时,应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有: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写卖政府债券,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给的政策工具;法定准备金率,是指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对存款总额的比率,它与货币创造的多少成反比;再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向银行借款时的利率,在货币政策运用时,常把再贴现率与公开市场业务相互配合使用;其他货币政策手段,主要包括有道义劝告、垫头规定、分期付款和抵押贷款的条件等。
货币政策作用于宏观经济的传导机制可以通过下面两式表示: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M↑=>i↓=>TI↑=>C↑=>Y↑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M↓=>i↑=>TI↓=>C↓=>Y↓
其中,M是货币供给,i是银行利率,TI是社会投资,C是消费水平,Y是国民收入水平。上式的含义是:当政府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增加导致利率降低,社会消费增加,投资上升,国民经济增长;当政府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缩减,促使利率上升,社会消费减少,投资降低,从而达到抑制经济增长、限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二)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分析

政府采取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控制国民经济过冷、过热以及保持水平的稳定。因此,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积极作用可以分为调节经济增长速度和抑制通货膨胀。
1.调节经济增长速度。货币

源于:如何写论文www.udooo.com

数量学派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多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他们提出了著名的“费雪”公式:MV=YP,式中,M是名义货币供给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Y是国民收入,P是市场。一般而言,在一定经济时期内,V和P都是相当固定的,因此,国民收入Y与货币供给量成正比关系。即当经济陷入衰退时,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率等货币工具扩大对基础货币的供给,促使银行利率下降,进而使消费和投资增加,刺激经济增长;当经济过于繁荣时,政府采用收缩性的货币政策,降低货币供给量,促使银行利率上升,使社会投资和消费缩减,抑制经济增长速度。因此可以看出,货币政策具有使宏观经济的增长趋向于“自然增长率”的重要作用。
2.抑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是指宏观经济发展中,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超出了货币的供给量,从而引起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上升,人们实际收入水平持续下降的现象。通货紧缩是指货币的供给量超出了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从而引起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下降,商品滞销的现象。通货膨胀和紧缩本质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政府的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需求不平衡引起的。政府的货币政策通过不同的政策工具组合可以直接控制货币供给,对抑制通货膨胀和紧缩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和不对称性分析

1.货币政策的局限性。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政策体制和不确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作用效果可能会偏离原本的既定目标。具体来说,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流动性陷阱。是指当银行利率低到一定程度时,政府即使提供再多的货币供给,人们也会把货币留在手中,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货币政策失效。二是开放经济对货币政策冲击。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逐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格局的形成使宏观调控政策的操作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也会受到汇率、国际投资、国际组织等方面很大程度的影响。三是阻塞效应。在费雪公式MV=PY中,如果货币流通速度V下降,则政府增加名义货币供给在短时间内由于受到阻塞作用不能迅速融入到实体经济中去形成实际货币供给,从而导致货币政策不能有效传导,产生“阻塞效应”。
2.货币政策的不对称性。货币政策的不对称性首先表现在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冲击是非对称的,虽然货币政策可以在经济衰退时刺激经济增长,在经济过热时限制经济增长速度,但这种刺激与限制作用效果却是不同的。凯恩斯主义认为非完全竞争市场中的总供给曲线具有凸性性质,总供给曲线的凸性特征越强,经济增长受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影响越大,因此,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时期的作用效果要比经济过热时期的作用效果好。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运用货币政策的实践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其次,货币政策的不对称性表现在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冲击是非对称的,无论是对于扩张性货币政策还是紧缩性货币政策,低增长状态下的通货膨胀对货币冲击的反应程度均低于高增长状态下通货膨胀对货币冲击的反应程度。
政府政策模式的选择

(一)不同的财政货币政策选择模式

在宏观经济发展中,由于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单一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很难充分发挥调节经济的作用,需要采用不同的政策进行搭配,共同作用于宏观经济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在宏观经济中的调控作用。根据性质分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因此,在经济发展实践中,政府有四种不同的政策组合可供选择:“松财政松货币”政策;“紧财政紧货币”政策;“松财政紧货币”政策;“紧财政松货币”政策。

(二)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模式选择

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按照周期性特征划分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992-1996年,该时期为“谐波动高增长期”,又称经济“软着陆时期”,经济平均增速为12.44%,年均波动率为1.7%;第二时期是1997-2002年,该阶段为“需求不足时期”,经济平均增速为8.6%,年均波动率为0.80%;第三时期是2002-2007年,称为“需求扩张时期”,经济平均增速为11%,年均波动率为0.8%。这三个时期的具体经济特征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除了经济增长率和波动率之外,三个时期反差最大的是通货膨胀率:在“软着陆时期”通货膨胀率高达14.1%,波动率高达7.1%,远远高于“需求不足时期”的0.2%和1.6%,同时也远高于“需求扩张时期”的2.6%和1.8%,说明该时期经济处于过热且波动剧烈时期,相比之下,“需求不足时期”的经济处于“休眠”的状态,“需求扩张时期”的经济比之“需求不足时期”又变得活跃和复苏起来。
针对三个时期不同的经济特征,我国政府充分运用宏观调控政策,发挥政府作用机制,采取相应的“逆经济风向”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在避免了经济大幅度波动的同时又兼顾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经济结构的改善。具体来说,在“软着陆时期”,我国政府坚持总供给总需求管理并重的原则,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以限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在“需求不足时期”和“需求扩张时期”,主要以总需求管理为主,“需求不足”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增加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需求扩张”时采取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又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表3是我国政府在三个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工具规模的对比详表。
实践证明,我国政府在三个时期采取的“逆经济风向”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在避免了经济大幅度波动的同时又兼顾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经济结构的改善。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不发达,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不完善,加之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卖方市场向写方市场、由供给制约向需求制约过渡的经济转型时期以及从经济危机中挣脱出来的复苏期,政府政策的宏观调控对于当前的宏观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一段时期,为保

源于:论文大纲怎么写www.udooo.com

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我国政府应该继续保持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具体的政策措施上,可以选择如下的措施来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继续保持适度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实施支持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的结构性财政政策;实施扩大消费的财政政策;实施促进物价稳定的货币政策;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结论
在宏观经济发展中,政府的政策调控极为重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最基本的政策措施。二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产生不良的影响和政策风险。在政策实践调控中,我国政府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现实需要,选择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只有正确地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布兰查德,德拉里恰,保罗·毛罗.反思宏观经济政策[J].比较,2010(1)

2.郭庆旺,赵志耘,贾俊雪,吕冰洋.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及淡出策略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郭庆旺,赵志耘.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的理论依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3)

4.刘国光.再谈财政货币政策的一些问题[J].当代经济,2002(12)

5.江晓薇.宏观经济运行中的财政政策[J].经济研究,1996(10)

6.王立勇.我国财政政策调控有效性的定量评价[J].财贸经济,2010(9)

7.章晟.我国财政货币政策运行的困境与政策取向[J].财贸经济,2003(3)

作者简介:
崔昆(1975-),女,汉族,陕西米脂人,讲师,咸阳市委党校,研究方向:经济学与经济管理。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