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区域经济 >经济增长转变投资需求对经济增加主导走势

经济增长转变投资需求对经济增加主导走势

收藏本文 2024-02-15 点赞:16844 浏览:7137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传统的需求理论中,总需求的构成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等组成,其中消费的比重占到总需求构成的三分之二左右,而投资需求往往只占到百分之十几。但在我国近些年的经济增长中,投资需求的比重不断上升,在总需求构成中已经超过消费需求的比重,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并且这种现象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改变这一现状,降低投资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同时采取措施扩大内需。
关键词:内需;趋势;增长点
1001-828X(2012)12-00-01

一、投资需求主导我国经济增长

现阶段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投资而不是消费,投资需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取代了消费需求的主导地位。
实际上我国政府已经处于低固定资产投资和高经济增长速度的两难选择中。政府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应该是保持较低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同时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这个目标现阶段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不太现实的。事实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过低的固定资产投资不能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只有保持较高水平的固定资产投资才能有效的刺激经济增长。种种情况已经表明,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会过低也不能过低(7%或许是个底线),如果过低的话,将会很快引发下一轮的通货紧缩,同时会诱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政府会努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在一个适当的规模,一旦投资低迷,会很快刺激其回升以带动经济的增长。也就是说在将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将会在一个相对的高位运行,同时国民经济的增长也将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速度。在现有的投资率下,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必然会导致投资率的进一步上升。
对投资的过分依赖让政府陷入经济增长的困境,扩大投资似乎成了刺激经济的唯一手段,从

源于:免费论文网站www.udooo.com

到地方到处是想方设法扩大投资、吸引投资。这样的结果是中国经济体内的投资活动日益活跃,资本增长率不断上升,国内资本急剧扩大,大量的资本沉淀进了中国的经济体内,同时由于过度的投资以及许多非市场化的因素形成了大量的无效资本。一方面。当资本增长率远远高于劳动增长率时,需要由较高的储蓄率来支撑,由此将形成了消费不足及就业率下降的明显趋势;另一方面,当资本增长率或资本存量不断增加时,加上技术进步作用的效应弱化,使得资本或投资本身的报酬递减,失去了经济增长支撑本身的能力,由此也出现了投资效率低下的现象。

二、改变投资需求主导经济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1.资源的市场化,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

可以说,只要政府配置资源,就会追求速度、规模,具有很强的规模扩张冲动,从源头上就忽视效益。因此,要弱化政府配置资源的功能,让市场和民间发挥更大的怍用。接下来,政府如何从资源配置的领域中退出来,让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真正实现市场化,这是降低投资需求的重要前提。要继续深化改革特别是要素市场的改革,政府不仅要退出产品市场,也要逐步退出要素市场,让市场根据效益原则在要素配置上发挥更大作用。政府应该鼓励民间投资,促进建立以消费为导向、民间投资为主体、市场化为基础的投融资体制,减少政府对投资的直接干预,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

2.增强市场的自由竞争性

从近几年国家调控市场的理念来看,特别是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国家的计划性在增强。营业自由,就是准入和退出的机制,在这方面中国存在一定的问题。准入机制国家干预很多,退出机制更是不完善。这里还有两个政府权力的特区,一个就是宏观调控,另一个是整顿市场秩序。宏观调控让你进你就进,不让你进你就进不了;整顿市场秩序,让你关你就关。这两方面还没有规范性操作,宏观调控可能具体到一个企业的审批,整顿秩序是哪怕你有正常的营业执照,让你关就得关。从这一轮对钢铁、房地产等行业的调控中,政府更多的运用了行政手段而不是市场手段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政府没有采用利率等较为重要的市场手段就很好的控制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可以看出,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在增强,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政府的计划性在提高。但恰恰是这很强的计划性,削弱了市场机制本身的作用。在经济的增长中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市场,应该是企业和消费者,而不是政府。当政府的力量加强时,必然会削弱市场机制的作用,影响市场机制本身的运行。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是经济发展的怎么写作者,而不是经济运行的决策者。但如今在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上以及在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上政府似乎仍然是主要的发言者,而市场在很多时候并不具备发言权,尤其是在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行业里面。政府不能够为了保证国有企业的利润害怕竞争,有竞争的经济才能够有效的提高效率。

3.让经济手段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

国家政府调控经济是通过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但是,这三种手段之间是什么关系?行政手段离开法律手段是什么?经济手段离开法律手段又是什么?政府并没有对三种手段的使用领域、条件、方法做出规定,从而会造成一个模糊的空间,似乎政府愿意采用哪种手段就可以用哪种手段。从现阶段我国的执行情况来看,政府更乐意采取行政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如对2003年以来的投资过热的调控中,带有强烈的计划体制的色彩。包括在前几年中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采取的扩大内需的手段也仅仅偏重于增加财政支出,扩大基础建设等方式,而对经济有直接影响的税收和利率政策政府却少有运用。从这一切可以看出政府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靠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模式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有不断增强的趋势,真正市场的调控与我们渐行渐远。在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上,政府应注意侧重运用有关税收和利率等经济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让市场而不是行政计划成为经济运行的主导角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经济的效率。

4.积极的实施还富于民的政策,努力减轻消费者的负担,以此来刺激消费需求

近些年我国消费需求低迷,这里面固然有很多原因,如、收入、分配平等程度、消费政策等等,但笔者认为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现阶段中国民众生活的负担过重,消费者对未来消费缺乏乐观的预期。教育、医疗、住房,现在被老百姓形象的称为压在头上的“新三座大山”,让人难以喘息,成为沉重的生活负担,为此老百姓不得不节衣缩食,减少自己的其他消费。一方面居民最终消费率在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居民银行储蓄存款在不断攀升,从这个角度来讲,消费者手中缺的不是货币,而是消费信心。在经济手段不能很好刺激消费需求的情况下,通过减负增强消费的信心就是当前拉动消费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手段。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