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企业管理 >> 企业人才管理 >增减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策略中心

增减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策略中心

收藏本文 2024-04-01 点赞:25954 浏览:11141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手段,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实现集约节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的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而挂钩规划的科学编制是挂钩工作开展的前提与保障。本文引入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构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的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其生态位适宜度,并据此划分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制定联动规划方案。同时,以武汉市新洲区为实证,通过测算研究区域挂钩供给和需求潜力,利用MapGIS中叠加分析功能,修正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的划分结果,最终确定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并制定联动规划方案。研究表明,规划期内应优先将挂钩供给高度适宜区(双柳)与挂钩需求高度适宜区(阳逻和旧街)联动。
关键词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挂钩潜力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0—0094—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

2.10.014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土地流转的一种新型模式,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由于我国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学者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意义的探索[2—3]、挂钩运作模式的研究[4]、挂钩政策的由来及挂钩政策落实阻力方面的分析[5]等。规划是土地利用和管理的龙头,是落实城乡建设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的开展还缺少相应的技术规程,关于挂钩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还较少,例如周小平、黄蕾[6]等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测算级差区域指数划分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宇德良、汪景宽[7]从项目区实际条件出发,采用特尔斐法选取挂钩选址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采用加权指数和法计算评价得分,并运用累积曲线分级法对对拆旧地块进行适宜性评价。相关研究为挂钩规划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采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等评价方法,使指标因子权重的确定过程受主观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引入生态学中的生态位适宜度模型,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分别从区域生态条件、生产条件及生活条件3个方面,构建相应的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该模型以“资源类型”替代因子权重,可以有效避免主观因素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同时,以生态位适宜度评价结果为表征量,构建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建设用地之间的对应关系,能够具体有效地指导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规划的时空安排,为解决挂钩规划的技术难题提供方法借鉴及参考。

1 挂钩规划原理与方法

1.1 挂钩规划的原理

挂钩规划主要以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合理布局、加快城乡统筹为目标,其核心任务是确定挂钩的规模及其时空安排[6]。因此,挂钩规划的关键是建立挂钩需求区域与挂钩供给区域之间合理的对应关系。其中,挂钩需求区域是指重点发展城镇建设的地区,而挂钩供给区域是指挖掘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提供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区域。
本文尝试运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针对挂钩供给

源于:论文格式怎么写www.udooo.com

区域和挂钩需求区域不同发展要求,构建指标体系,从而测算研究区域挂钩供给和需求的适宜程度。以各个区域的生态位适宜度作为重要指标,划分出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指数的挂钩供给和需求的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和低度适宜区。与此同时,按照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法,结合《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测算供给和需求区域的挂钩潜力,以此划分出挂钩供给和需求的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和低度适宜区。将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指数的挂钩分区结果与基于挂钩潜力的分区结果做叠加分析,最终确定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挂钩供给适宜区和挂钩需求适宜区。在做挂钩规划时,优先安排挂钩供给高度适宜区和需求高度适宜区的联动,并依次逐级关联,科学指导挂钩工作。
程 龙等: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方法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年 第10期

1.2 研究方法

1.2.1 生态位适宜度模型

生态位作为生态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概念最早由Grinell在1917年定义为:“生物在栖息地所占据的单元”[8—9],Hutchinson将生态位扩展为既包括生物的空间位置及其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定位,还包括生物在环境空间的位置,即“超体积生态位”[10]。近年来,生态位理论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11—12]。王筱明在耕地适宜性评价中引入生态位理论,并借助GIS技术计算各评价单元的生态位适宜度指数,界定区域内需退耕还林的地块[13]。罗小龙等将生态位及态势理论引入城乡结合部研究中,并具体分析了城乡生态位及其态势对城乡结合部空间扩展的塑造作用[14]。
若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区域的“建新”和“拆旧”(即挂钩需求和供给)比作环境中的生物行为,则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挂钩分区的目的就是寻找最适宜生物生存的空间位置,即最适宜发展为挂钩需求和挂钩供给的区域。因此,本文将挂钩供给和挂钩需求区域发展对资源需求所构成的n维资源空间称为其资源需求生态位,简称为需求生态位[15]。挂钩区域现实资源也构成对应的资源空间,称为现实资源生态位,简称现实生态位。现实生态位和需求生态位的匹配关系反映了现实资源条件对某种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程度,即生态位适宜度。当区域现状资源条件完全满足挂钩开展的要求时,生态位适宜度为1,而当资源条件完全不能满足挂钩开展对应的资源要求时,生态位适宜度为0。
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对资源的需求通常分为3类,第Ⅰ类必须满足其最低要求,而且越丰富越好。对于该类资源,评价单元的生态位适宜度可以用公式表达如下:(1)
式中:Sk为土地利用中资源k(k∈[1,n])的生态位适宜度;Xk为评价单位中资源k的现实生态位;Dkmin为资源k的现实生态位集合的最小值;Dkopt为资源k的生态位理想值。
第Ⅱ类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对资源的需求是指在在资源可供给的范围内存在一个适宜区间,即既不能低于一定值,一也不能高于某个值,资源供给过少及过多均将成为限制因素。对于该类资源,评价单元的生态位适宜度可以用公式表达如下:
式中:Dkmax为资源k的现实生态位集合的最大值;其他符号与式1相同。
第Ⅲ类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对资源的需求是指资源的现实生态位越小越好,对于这类资源,评价单元的生态位适宜度可以用公式表达如下:
(3)
增减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的资源需求生态位是一个n种资源构成的n维资源空间。根据Shefold限制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就会导致该生物的衰退或不能生存[16]。因此,增减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的n维资源空间生态位适宜度可用式(4)表示:
(4)
式中:S为增减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的n维资源空间生态位适宜度;n为约束增加挂钩开展的资源维数。

1.2.2 评价因子选取与指标体系构建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因子选取原则主要有:差异性原则,主导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还要体现不同发展目标与空间尺度下的土地利用限制因子的差异性[17]。评价因子选取首先依据文献[6]、[18—19]初步建立指标体系;其次依据数据来源、可测性、独立性等对指标体系进行简化处理;最后根据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不同的土地利用特点、经济条件和发展目标,确定评价因子及其所属的资源需求类型。在具体应用中,评价因子应先通过显著性水平P=0.05及相关系数r<0.7的相关性检验。
(1)挂钩需求区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挂钩需求区域是指需要发展成为建设用地的区域,一般选取在地势平坦,自然灾害较少发生的地区,同时开展建设也要注意保护水土资源环境。因而,生态条件选取了地貌类型、坡度、水源影响度三项指标。其中:发展为建设用地的地貌类型主要有平原、平岗、山丘等三种,分别赋值为3、2、1;水源影响度是指在当地水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的指导下,对主干河流以50 m为半径作缓冲区分析所得区域面积占研究区域的比例。其次,挂钩需求区域要有良好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满足城镇建设要求,因而,生产条件包含从业人口规模、非农人口比例、工商企业用地比例等指标因子;最后,城镇建设要以加快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因此,生活条件选取城镇中心可达性、农村居民点规模、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方面作为评价指标。指标体系见表1。
(2)挂钩供给区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挂钩供给区域是指可以通过调整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和迁村并点等措施,增加的有效耕地及其它用地面积的区域[20]。一般选取在地势平坦,居民点散乱分布,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亟待改善村居环境,适宜开展土地整理以增加耕地面积的地方。因此,同挂钩需求区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相似,对于供给区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从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个方面选取因子,确定因子资源类型。具体见表1。

1.2.3 数据标准化

由于各项指标的量纲不同,综合分析各项评价指标时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标准差标准化法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公式为:
(5)
式中:Xi j为第i个评价对象j因子标准化值;xi j为第i个评价对象j因子的原始值;xj为xj的平均值;Sj为xj的标准差。

1.2.4 确定各因子生态位理想值

对不同的研究区域,因其影响增减挂钩开展的因素不同,其评价因子的生态位理想值也会有所不同。另外,评价因子的生态位理想值确定不仅要考虑挂钩区域的需求生态位水平,还要考虑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现实生态位水平[21—22]。因此,参照于婧,俞艳等人基于生态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对于第1种资源,选择其指标值标准化后的最大值为理想值;对第2种资源,选择其指标值标准化后的平均值为理想值;对第3种资源,选择其指标标准化后的最小值为理想值。最后,将各因子的标准化值代入上式中计算,可得到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生态位适宜度S。

1.2.5 测算挂钩区域需求潜力和供给潜力

(1)挂钩区域需求潜力预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需求潜力是指在规划期内为满足城镇建设发展要求所需要的建设用地需求量。本文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预测法,通过分析挂钩区域历年城镇人口变化趋势,预测规划目标年城镇人口数量。依据《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确定规划目标年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并测算规划目标年建设用地面积。将预测的建设用地面积减去规划基期年城镇建设用地现状面积即可得出挂钩区域城镇建设用地需求潜力,如式6。
(6)
式中:S需求为建设用地需求潜力;S标准为人均建设用地标准;P预测为规划目标年城镇人口数量;S现状为规划基期年城镇建设用地面积;
本文定义挂钩需求潜力系数ηD来描述需求潜力大小,如下式:
(7)
式中:ηD为挂钩区域需求潜力系数;S需求为规划目标年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S现状与式(6)含义相同。
(2)挂钩区域供给潜力预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供给潜力是指现有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优化调整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形式,可增加的有效耕地及其它用地面积[20]。本文利用人均居民点用地指标法,通过分析挂钩区域历年农村人口变化,预测规划期末农村人口数量。结合《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调整人均居民点用地指标,预测

源于:大专毕业论文www.udooo.com

规划期末农村居民点面积。将现状农村居民点面积减去整理后农村居民点面积即可计算得挂钩区域供给潜力,如式(8)。
表1 挂钩区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8)
式中:S供给为挂钩区域供给潜力;S标准为人均居民点用地标准;P预测为规划目标年农村人口数量;S现状为规划基期年农村居民点现状面积;
本文定义挂钩供给潜力系数ηS来描述供给潜力大小,如下式:
(9)
式中:ηS为挂钩区域供给潜力系数;S供给为规划目标年挂钩区域供给潜力;S现状与式(8)含义相同。

1.2.6 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综合分区

依据测算的研究区域挂钩供给和挂钩需求生态位适宜度指数及挂钩潜力系数,采用数理统计中聚类分析方法,将研究区域划分出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指数和基于挂钩潜力系数的挂钩供给和需求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和低度适宜区,并应用MapGIS软件做出相应的分区示意图。通过利用Map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指数绘制出的研究区域挂钩供给分区图与基于挂钩潜力系数绘制出的挂钩供给区域分区图做叠加分析,从而最终确定挂钩供给综合分区。利用同样方法,最终确定挂钩需求综合分区,据此指导挂钩规划的开展。

2 实证研究

2.1 研究区域概况
本文拟选取武汉市新洲区做实证研究。新洲区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武汉市东北部,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全区版图面积1 500.66 km2,其中陆地占82%,水域占18%;总人口98.57万,其中,农业人口75.64万人,非农业人口22.93万人,全区现辖邾城、旧街、潘塘、三店、李集、仓埠、阳逻、双柳、汪集9个街道办事处,辛冲、徐古、凤凰3个镇,涨渡湖、龙王咀2个国营农场,阳逻开发区、火车站开发区两个开发区和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共597个行政村。
近年来,随着阳逻经济开发区的建立,新洲区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扩张迅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不失为促进新洲区城乡统筹发展,实现集约节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有效措施。

2.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9年新洲区统计数据、2000—2009年武汉年鉴、2000—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以及全国土地利用第二次调查数据。本挂钩规划以新洲9街3镇为基本评价单元,拟定规划基期是2009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涨渡湖、龙王咀国营农场以及道观河风景区由于所有权的特殊性及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考虑,不参与增减挂钩。

2.3 需求区域需求能力及其空间分布

2.3.1 基于挂钩需求生态位适宜度的新洲区挂钩区域分区

根据本文1.2.1和1.2.2部分提出的生态位适宜度计算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结合2009年新洲区统计数据,分别测算新洲区9街3镇挂钩需求生态位适宜度,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新洲区各街镇挂钩需求生态位适宜度
本文选取聚类分析中类平均法,应用SAS软件对新洲各街镇的挂钩需求生态位做聚类分析,得出挂钩区域需求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和低度适宜区。分区示意图如图1。

2.3.2 基于需求潜力的新洲区挂钩需求区域分区

根据本文1.2.5提出的测算挂钩区域需求潜力的方法,结合新洲区2000—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以及全国土地利用第二次调查数据,测算出规划目标年建设用地需求量和潜力系数,见表3。
应用聚类分析中类平均法,以新洲各街镇的挂钩需求潜力为指标做聚类分析,得出挂钩区域需求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和低度适宜区。分区示意图如图2。

2.3.3 新洲区挂钩需求区域综合分区

本文应用MapGIS中空间分析功能,对图1和图2进行叠加分析得出新洲区挂钩需求区域综合分区结果,如图3。
图1 基于生态位的挂钩需求区域分区示意图
表3 新洲区2020年各街镇建设用地需求量
图2 基于挂钩潜力的挂钩需求区域分区示意图
图3 挂钩供给及需求区域分布及规划安排示意图
由图3可知,综合挂钩需求生态位适宜度和需求潜力得出阳逻和旧街是挂钩需求高度适宜区,邾城、潘塘是挂钩需求中度适宜区,李集是挂钩需求低度适宜区,其他街镇不做挂钩需求区域。

2.4 供给区域供给能力及其空间分布

2.4.1 基于挂钩供给生态位适宜度的新洲区挂钩区域分区

根据本文1.2.1和1.2.2部分提出的生态位适宜度计算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结合2009年新洲区统计数据,分别测算新洲区9街3镇挂钩供给生态位适宜度,计算结果见表4。
采用聚类分析中类平均法,应用SAS软件对新洲各街镇的挂钩供给生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态位做聚类分析,得出挂钩区域供给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和低度适宜区。分区示意图如图4。

2.4.2 基于供给潜力的新洲区挂钩供给区域分区

根据本文

1.2.5提出的测算挂钩区域供给潜力的方

图4 基于生态位的挂钩供给区域分区示意图
法,结合新洲区2000—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以及全国土地利用第二次调查数据,测算出规划目标年建设用地供给量和潜力系数,见表5。
基于供给潜力系数做聚类分析,得出供给区域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和低度适宜区。分区示意图见图5。

2.4.3 新洲区挂钩供给区域综合分区

利用MapGIS中空间分析功能,对图4和图5进行叠加分析得出新洲区挂钩供给区域综合分区结果,如图3。
由图3可知,综合挂钩供给生态位适宜度和供给潜力得出双柳是挂钩供给高度适宜区,凤凰、潘塘是挂钩需求中度适宜区,李集、汪集和辛冲是挂钩需求低度适宜区,其
表5 新洲区2020年各街镇农村居民点
表4 新洲区各街镇挂钩供给生态位适宜度
图5 基于挂钩潜力的挂钩供给区域
他街镇暂不做挂钩供给区域。

2.5 规划方案确定

基于以上对新洲区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的分区结果(见图3),结合本文1.1部分阐述的挂钩规划原理与新洲区具体情况,将挂钩供给高度适宜区(双柳)与挂钩需求高度适宜区(阳逻和旧街)联动,作为新洲区近期(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最优规划方案,见图3。远期(2020年以后)的挂钩规划可以考虑通过挂钩指标周转,逐级关联以满足需求区域中度适宜区和低度适宜区的发展要求。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本研究根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现实生态位和需求生态位的耦合关系构建增减挂钩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测算研究区域挂钩供给和需求生态位适宜度,并以此划分出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同时,通过测算研究区域的挂钩供给和需求潜力,利用MapGIS中叠加分析功能,修正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的划分结果,最终确定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并制定联动规划方案。本文利用此规划方法,对武汉市新洲区做实证分析,以验证其可行性。研究结论如下:
(1)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的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包括生态、生产和生活三大因素。其中,生态条件反映了研究区域开展挂钩工作所需要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反映了城乡发展的永续性和研究区域现状对挂钩开展的阻力大小;生活条件则反映了挂钩规划的目的,即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城乡用地结构。生活条件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的发展规模。
(2)研究区域挂钩供给和需求潜力是在现状土地利用结构的基础上,预测城镇建设用地扩张需求和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得出的。反映了研究区域在土地利用层面上开展挂钩工作的能力大小。通过测算新洲区各街镇挂钩潜力大小,表明新洲区是有能力开展增加挂钩工作的。
(3)综合生态位适宜度和挂钩潜力得出的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分区较为客观的反映出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为指导挂钩规划提供参考。按照本文提出的规划原理,新洲区应优先实现挂钩需求高度适宜区(阳逻和旧街)与挂钩供给高度适宜区(双柳)的联动。

3.2 讨论

本文虽然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方法做了一定研究,但仍有几点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改进:①生态位适宜度评价体系及个别指标的选取仍有待商榷。②由于没能获取到矢量化的新洲区1∶ 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无法以建设用地地块和农村居民点地块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在今后的研究中,需缩小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评价的基本单元,制定出更为具体的挂钩方案。③挂钩方案的制定还需要公众参与,应将该部分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中,保障挂钩工作的顺利开展。
(编辑:王爱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杨巧玲.对城镇与农村建设用地挂钩政策的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36—538. [Yang Qiaoling. Discussion on the Policy Link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J]. 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7,35(2):536—538.]
王玉川.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潜力在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J].国土经济,1997,(6):27—29.[Wang Yuchuan. To Realize the Dynamic Balance of Gross Cultivated Land Need Consolid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J]. Land Economy,1997,(6):27—29.]
[3]王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分析:以溧阳市为例[J].科教导刊,2010,9:236—237.[Wang Jue. The Analysis on Linking the Increase in Land Use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with the Decrease in Land Used for Rural Construction:Take Liyang as an Example [J]. Science and Education Tribune,2010,9:236—237.]
[4]王君,朱玉碧,郑财贵.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运作模式的探讨[J].农村经济,2007,(8):29—31. [Wang Jun, Zhu Biyu, Zheng Caigui. Study on Linking the Increase in Land Use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with the Decrease in Land Used for Rural Construction [J]. Rural Economy, 2007,(8):29—31.]
[5]张宇,欧名豪.该怎么挂钩: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的思考[J].中国土地,2006,(3):23. [Zhang Yu, Ou Minghao. “How to link”:Thought on Linking the Increase in Land Use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with the Decrease in Land Used for Rural Construction [J]. China Land, 2006,(3):23.]
[6]周小平,黄蕾,谷晓坤,等.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方法及实证[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 20 (10):79—84. [Zhou Xiaoping, Huang Lei, Gu Xiaokun, et al. Measure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Planning of Linking the Increase in

源于:论文提纲格式www.udooo.com

Land Use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with the Decrease in Land Used for Rural Construction”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20(10):79—84.]
[7]宇德良,汪景宽,李双异,等.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拆旧地块选址适宜性评价研究:以辽宁省桓仁县华莱镇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168—171.[Yu Deliang, Wang Jingkuan Li Shuangyi, et al. Research of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n Location of Depreciation Plots comection with in Increase and Decrease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A Case Study of Hualai in Huanren Country in Liaoning Province[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 21(3):168—171.][8]Jihuai Wang. The Models of Niche and Their Application[J].Ecological Modeling,1995,80:279—291.
[9]胡春雷,肖玲.生态位理论与方法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2):13—16.[Hu Chunlei,Xiao Ling.The Pilot Application of the Niche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the Research of City[J].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4,23(2):13—16.]
[10]Ouyang Z, Weian J, Wang R. Ecological Niche Suitability Model with an Application in Taojiang[J]. Land Use Planning of Environment Science,1994,6(4):449—456.
[11]Wenlong Li, Zizhen Li, Weide Li. Effect of the Nichefitness at Different Water Supply and Fertilization on Yield of Spring Wheat in Farmland of Semiarid Areas[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04,67(1):1—13.
[12]井波,任建兰.生态位理论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中的应用:以济南市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4):79—81.[Jing Bo, Ren Jianlan.The Apply of Niche Theory in Land Use Configuration Preliminary:A Case Study of Jinan[J].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6,21(4):79—81.]
[13]王筱明.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在退耕还林决策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8):113—116.[Wang Xiaoming.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Nic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Model to Decisionmaking for Converting Cultivated Land into Forests[J].Transactions of the CSAE,2007,23(8):113—116.]
[14]罗小龙,甄峰.生态位态势理论在城乡结合部应用的初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0,20(5):55—59.[Luo Xiaolong, Zhen Feng.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Use of the Ecostateecorole Theory in the Study of Urbanrural Ecotone: A Case Study of Nanjing[J].Economic Geography,2000,20(5):55—59. ]
[15]欧阳志云,王如松,符贵南.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其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1996,16(2):113—120.[Ouyang Zhiyun,Wang Rusong,Fu Guilan.Ecological Niche Suitability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Land Suitability Assesent[J].Acta Ecologica Sinca,1996,16(2):113—120.]
[16]刘小平,黎夏,彭晓娟.“生态位”元胞自动机在土地可持续规划模型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7,27(6):2391—2402.[Liu Xiaoping, Li Xia,Peng Xiaojuan.Nichebased Cellular Automata for Sustainable Land Use Planning[J].Acta Ecological Sinica,2007,27(6):2391—2402.]
[17]Liu M F, Zhang J. Appraisal on Logistics Park Niche Fitness based on Gray Relation Analysis [A].The Paper Corpus of Conference on Systems Science, Management Science and System Dynamic [C

中专毕业论文www.udooo.com

]. Shanghai: System Dynamics Soc,200

7.1393—1398.

[18]曲衍波,张凤荣,姜广辉,等.基于生态位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分区调控[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1):290—296.[Qu Yanbo, Zhang Fengrong, Jiang Guanghui, et al.Suitability Evaluation and Subarea Control and Regul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based on Niche [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0,26(11):290—296.]
[19]王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适宜区评价:以河北省任丘市为例[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11:25—26. [Wang Yang. Appraisement for SuiTab. Region of Pothook of City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 an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Decrease:A Case of Study in Renqiu City of HeBei Province [D]. HeBei: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1:25—26. ]

源于:期刊论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