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三生教育 >语文课堂应关注“学困生”

语文课堂应关注“学困生”

收藏本文 2024-02-05 点赞:12977 浏览:5620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师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只关注那些学习优秀的学生,而忽略那些在学习上暂时有困难且成绩落后的学生(以下称学因生)。
之所以称之为“学困生”,是因为这些学生的共同特点是:学习上有一些困难,或默默无语、不善言辞,或性格内向、思维缓慢,或缺乏毅力、精力浮躁等。这些学生好像游离于课堂之外,似乎是课堂的局外人,不能够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组织的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活动体验中去。具体而言,学困生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第一类为性格老实的心怯生。这类学生一般听课非常专心,但是在课堂上显得胆怯,缺少表现,很害怕出风头,所以轻易不开口与别人交流。
第二类为不善言辞的缄默生。因为语言表达不畅,并且有严重的封闭、自卑心理倾向,不喜欢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三类为精力易散的浮躁生。他们的性格特征是:好动,经常开小差,以至于难以集中注意力听课。听课支离破碎,思路落后,对于课堂活动,难免心不在焉。
第四类为成绩较差的自弃生。这类学生文化课成绩极不理想,班级排名靠后,于是完全丧失斗志,自暴自弃。
第五类为不想动脑的懒惰生。他们是懒得动手,懒得动眼,也懒得动口。这些学生不善思考,不关心课堂交流,对于师生互动活动,常常静观其变。
我们知道,达尔文、爱迪生、法拉第、爱因斯坦,他们不是曾一度被认为反应迟钝、行为荒唐,甚至不可救药吗?然而他们却能够成为优秀人才并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所以教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我认为要解决这个方面的问题,我们语文教师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一、备课时,学生活动的设计要特意考虑到“学困生”

“学困生”的学习方式是单一的,甚至是被动的。在他们的头脑里。根本就没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的意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语文教师不妨在备课时将学生活动的编写当作编剧本,替他们预设一种情境或安排一个角色,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比如,把课前演讲的几分钟时间留给某一个成绩突飞猛进的心怯型学生,鼓励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自己学习的经验;或者让某一个缄默型的学生默写较为容易的经典诗句,并趁机让他在同学们的掌声中有感情地吟诵整篇诗词,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提前通知几个精力易散的浮躁生,告知他们这一节课准备在某个时间段要参加一项活动,暗示他们务必专心听讲……
备课技巧多样,在于教师精心构思。那种只注重教学内容、忽视学生主体的备课,是脱离实际的做法;而没有充分考虑到作为学生主体的“学困生”的备课,会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的遗憾。

二、课堂上。努力构建师生全员参与的对话链

罗杰斯曾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现代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做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型教师”,以自身的亲和力、感染力去影响学生,更要缩短与“学困生”的距离,建立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
同时,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精英对话”的教学方式的弊端,要认真组织好包括“学困生”在内的生生之间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互动活动,以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困生”独立的人格意识。比如,多让成绩较差的自弃型学生与成绩优异的积极型学生对话交流,使自弃型学生在执著的追求知识、热烈的人生探讨中,寻回原有的那一份自信;故意安排不想动脑的懒惰型学生主持某个主题的讨论,培养其积极动脑的良好习惯,并激励他敞开胸怀、勇于在师生面前阐述自己的见解……
课堂上,语文教师还要教育全体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要耐心专注地聆听他人特别是“学困生”的发言。如此,才能真正构建一条师生全员参与的、和谐融洽的对话链。对话链的构建,无疑促进了“学困生”的成长。

三、课堂外。架设连接师生情感的沟通线

不可否定,“学困生”群体中的难以说服教育或难以改变其行为习惯的学生不乏其人,有的在课堂上坚持“三缄其口”。怎么办呢?那就用“爱”字向课外延伸。
陶行知先生倡导四个字:“爱满天下”,他爱儿童、爱青年,常说:“在我的世界里,小孩和青年最大。”我们教师就应该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困生”,以高尚的人格感染每位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困生”。例如,那些面容惆怅或亢奋的心乱型学生上课时心猿意马,其中必有缘故,我们不妨找个空闲时间,亲切交谈,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忧愁,这样,他

摘自:毕业论文免费下载www.udooo.com

们自然会在与教师的春风化雨般的交流中,认识到专心听讲的重要性,认识到如何处理好生活与学习的关系。我们要像陶行知先生那样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去爱每一位“学困生”。
连接师生情感的沟通线,好似师生之间一座友谊的桥梁。通过它,“学困生”可以愉悦地与教师进行情感上的交流,甚或成为亲密无间的挚友。师生情感上的零距离,会激发“学困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各种活动。
总之,关注课堂上那些存在着个别差异的“学困生”,是教师职业“爱”生的根本体现,教育需要爱,也需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同时,它也符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使全体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作者单位 江苏省新沂市瓦窑中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