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现当代文学 >清代论清代女性题壁诗

清代论清代女性题壁诗

收藏本文 2024-03-07 点赞:3688 浏览:1163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明清之际,女性题壁诗大盛。不同于男性文人的风雅行为,女子的题壁之举往往是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传达的是有关她们生存状况和心理活动的真实信息。而男性文人对于女性题壁诗的关注,背后也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寄托着他们的政治情绪和“补史”的历史使命感。
关键词:绝命书写 身世悲歌 留名意识 补史实录

一、清代女性题壁诗内容

题壁这种书写形式源于男性诗人,但历代都有女性模仿,明清以降,女性题壁诗呈大盛之势。翻开明清时期辑录女诗人作品的总集,关于题壁诗的记载比比皆是,陈维崧的《妇人集》、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闰集》、王蕴章《然脂余韵》、沈善宝《名媛诗话》、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等,均收入大量的题壁诗。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身逢战乱,陷入困境的绝命书写

清代女性题壁诗的作者多半处于生活动荡的战乱或灾荒时期,尤其是前者。清初有两次重大的社会变动,一是明末清初的鼎革之变,俞陛云在《清代闺秀诗话》中就指出了这次战乱给清代女性带来的不幸:“明季南都既失,江南佳丽,多被掠北行”{1};另一次是太平天国起义。社会的动乱干扰了深处闺房中女子枯燥但相对安定的生活,将她们驱逐到战火或兵乱的危险面前,使她们的身体和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为了保持人格和,她们不得不选择死亡,因此她们的题壁诗大多是绝命诗,是她们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后或唯一的信息。与女子“内言不出”之传统相比较,绝命诗具有更加深刻的文化意味。众多的记载指实了她们遗下绝笔的目的,一是表达自己义不受辱的人格和节操;二是希望自己的遭遇能为家人知晓;三则想通过侠义之士将其事迹记载或传播,使其生存的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如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中载:郑启秀,湖南来阳县人,年20未字,顺治甲午遭兵乱,为乱卒所掠,投湘江,死后七日,尸始浮出,颜色如生,臂系红绫,有《辞世诗》一首:“当年画阁重如珍,谁道离群向水滨。寄语双亲休眷念,入江尤是女儿身。”{2}在危急关头,她向父母郑重禀报的是“入江尤是女儿身”,可见贞节重于生命,是其父母也是整个社

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会对女子的殷切希望。《正始集附录》中的江前烈女,因康熙甲寅“吴逆之乱”,被掠入舟,当贼人欲实施之时,坚拒不从,两次投水未果,贼人大怒,将她捆绑埋入沙中,她仍唾骂不绝,口嚼舌血喷贼面而绝。惨烈而英勇的行为,打动了里人吴迪,吴迪将其葬于跃龙冈,并立碑以为标识。其《绝命词》亦充满了刚烈和决绝:“与其辱而生,不如洁而死。目断山上云,心比江中水”{3},表达了她必死的信念和坚贞不屈的意志。
这些带有自传色彩的文字,与纸质文字颇为不同,由于其特定的地点和表达方式,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了更为具体和更加贴近作者的设想,如同翻开一封隐秘的私人信笺,吸引力恐怕不是来自诗歌本身,更多的是诗歌创作的背景和作者彼时的心境。这复杂的背景和诗歌的合力,能够营造出一种神秘独特的魅力,产生打动人心的力量。

(二)其他内容

除了战乱中的绝命书写外,女性题壁诗中还有抒发羁旅之愁、飘萍之感的内容。这些出现于客店和驿站的女子手迹,往往是她们在脱离了正常闺中生涯时留下的,诸如灾荒、家门遭难,或因生计所迫,不得不流离迁徙,飘零异乡,她们在诗中也流露出见之于世的希望。据邓汉仪《诗观》载,他曾于1654年在山东客栈墙上看到一首署名湘阳女子的题咏,序中道:“庶几君子怜我,不知秽陋之章,风人有心采入金闺之秀云尔”{4},明确表示希望自己的诗能为选家看中,收入集中。这些题壁诗中不乏佳作,正如雷缙所说:“女子题壁诗多佳者,盖红颜命薄,不幸而沦落天涯,抑郁无告,乃不得已而发为诗。直以血泪丝丝,沁为词华,所作安得不佳?昔人所谓人穷则工诗,洵然。”{5}这类的题壁之作主要有如下内容:
1.羁旅之愁、漂泊之悲。古代女性身披裹足之苦,平时极少出行,当她们不得已人在旅途时,往往身体不堪车马劳顿,心理上也难以承受没有安全感的漂泊状态,因此她们的题壁之作丝毫没有男性由于登临或漫游所引发的壮游豪情和思飞逸兴,而是充满愁苦之音。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附录中多有此类题壁之作,如赵雪华的《郯城县旗亭题壁》:“不扫双蛾问碧是纱,谁从马上拨琵琶。驿亭空有归家梦,惊破啼声是夜笳。”作者身份、到此缘故均无可考,但从诗中“昭君马上琵琶”的典故可猜想或为虏往北地,或为北嫁的女子旅途思乡之作。
2.灾荒逃难的狼狈形迹和家门遭难、流放迁徙的痛苦。女性永远是各种天灾人祸的牺牲者,她们无力改变也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任由播迁。题壁之作记录了她们的遭遇和心境,见证着她们悲惨的命运,浸透了她们的血泪。雷缙《闺秀诗话》中载:“都门贫女,衣衫褴褛,面目凄清,行乞于市,苦无所得,因拾炭为墨,题壁云:‘离乡背景苦奔波,为值年荒受折磨。踏破绣鞋埋雪径,飘残蓬鬓落尘窠。沿门乞食推恩少,蒙袂求人忍辱多。欲赋归欤家莫问,卖珠无婢泪滂沱。’”
3.倾诉遇人不偶之恨。这样的悲叹是历代女性常见的题材之一,在女性题壁诗中也可发现它们的影子。此类诗的作者多为生长贫家、身份微贱的小妾,她们遭受着封建对女性的歧视压迫,沦为一夫多妻制的畸形婚姻中闺闱争斗的牺牲品。其中不乏聪慧美丽的才女,她们利用题壁这一独特的方式,将自己的不幸昭示世人,一则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二则希望得到人们广泛的同情和怜悯。雷缙的《闺秀诗话》载:滋阳县北有新嘉驿,地颇幽倩,会稽女史题诗壁上,诗云:“银红衫子半蒙尘,一盏孤灯伴此身。恰似梨花经雨后,可怜零落旧时春。终日如同虎豹游,含情默坐恨悠悠。老天生妾非无意,留与风流作话头。万种忧愁诉与谁?对人强笑背人悲。此诗莫把寻常看,一句诗成千泪垂。”表达了诗人身为小妾动辄得咎、俯仰依人的哀痛,诗中还郑重地告诫后来的读者,莫要轻读了自己和泪写成的文本。前面的自序介绍了自己的身世:“余生会稽,幼攻书史,年方及笄,适于燕客。”接着又讲述自己才情高妙的林下风致不被丈夫欣赏珍惜,任由悍妒大妇苦加磨折,动辄被笞,行同奴婢,故觉生不如死。有意味的是她下面的话:“死何足惜?但恐委身草莽,湮没无闻,故忍死须臾,候诸妮子睡熟,潜步后庭,以泪和墨,题三绝于壁。庶知音读之,悲余生之不测,则余死且不朽。”{6}这名女子有着强烈的留名意识,希望通过选家为之传世,并由此获得不朽。她的预期果然通过题壁行为得以实现,其诗被抄录流传,诸选家纷纷选录,其事引起人们的深切同情,引来大批男女读者的和作,并成为后世题壁女性的楷模。

源于: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www.udooo.com

源于:论文格式字体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