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西方新闻理论 >关于危害论“封口费”现象特点与危害学术

关于危害论“封口费”现象特点与危害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2-06 点赞:19330 浏览:8364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记者领取“封口费”事件是一种有偿不闻现象,这种现象具有有偿性、合谋性、欺诈性、违法性、隐蔽性、破坏性等特征。深入探讨封口费现象的本质特征,对于惩治这种不良社会行为,构建和谐健康的舆论环境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封口费 有偿不闻 本质特征
尽管封口费事件只是新闻界中较少见的现象,但其不良影响却引起社会各界的深刻反思。2008年,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矿难发生后,煤矿未向上级报告,反而为闻风而来的各地真检测记者发放封口费,多则上万元,少则几千元。新闻界应该正视这一不良行为,矫正由封口费引起的认知偏差和消极影响。从本质上讲,封口费现象是有偿新闻的变异,是典型的有偿不闻和钱权交易。这种新闻腐败行为严重违背了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标准,是法律所禁止的。封口费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偿性

在有偿新闻中,记者通过报道新闻来获取不正当收益。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记者和被报道者之间存在着类似商品写卖的交易,记者将新闻报道作为商品出售给被报道者,从中获取不法收益。在封口费现象中,也隐藏着一笔交易,这种交易和有偿新闻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区别。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怎么写作都是有偿的,记者都获得不正当收益。两者的区别在于,在有偿新闻中,记者通过报道新闻获取不正当收益;在封口费事件中,记者报道新闻是得不到钱的,只有不报道才能获得不正当收益。
少数记者或信息知情者将“信息不传播”作为交易的砝码,以此来获取不正当利益。涉事单位出钱的目的在于达到“信息不传播”这一目的,其实质就是封住记者的口,让记者知情不报。2003年山西繁峙“6·22”特大爆炸事故,多名记者掌握事实真相,本来应该客观、真实地报道事实,但因为收了金元宝,于是就充耳不闻,集体失语。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矿难中知情者故伎重演,从中获利。记者因为“有偿”,所以就“不闻”,有偿性是封口费现象的最显著特征。

二、合谋性

在封口费事件中,存在着合谋行为。这种合谋首先表现为涉事单位与真检测记者之间的“默契”。涉事单位因为有违规、违法、有损形象的事情发生,就不想让事件,力图息事宁人,减少甚至推脱责任。作为记者,拥有将新闻事实公布于众的权利。部分记者利用涉事单位的胆怯心理,将自己手中的权利转变为权力,换取金钱。涉事单位给了钱,记者就不会报道,这样,一桩交易就产生了。记者与涉事单位之间的合谋行为是封口费产生的必要条件。
另外,真记者与检测记者之间也有合谋行为。检测记者往往是一些信息灵通的线人,对违规、违法、有损形象的事件尤为关注,因为这是他们的利益源泉、生财之道。他们可以将获取到的“有价值”的信息与真记者共同分享,作为回报,真记者将自己的“虎威”在事发单位那里展现,真检测记者同时获益。真检测记者都想谋取不正当收益,他们在利益的驱使下达成一种合谋与“默契”。

三、欺诈性

每一宗封口费事件中,都有一定的欺诈性,甚至有时候是多种欺诈交织在一起。记者了解一些黑色内幕,由于收取不正当利益没有报道,这是对公众的一种欺骗。公众赋予了大众传媒环境监视功能,相信记者会为自己提供客观、准确的新闻信息,记者不但知情不报,反而用公众的舆论压力来换取不正当收益,这不仅有损传媒形象,还是对公众的欺骗。那些检测记者冒充真记者,狐检测虎威,从中渔利,也是一种欺骗。涉事单位明知事情已经发生,但是为了让自己的丑事不败露,拿钱写通真检测记者,让事实无法传播出去。捂住知情者之口,同时也捂住了公众的眼睛,这是最大的欺骗。真检测记者借涉事单位想掩人耳目之机,从中收取不正当利益,这又是一种敲诈行为。所以,封口费事件中充满了欺诈。
之所以会出现欺诈性的交易,是因为这里存在一种信息不对称现象。信息不对称是信息经济学里的重要概念,指的是在相互对应的市场参与者之间不作对称分布的有关某些事件的知识或概率分布。其基本内容就是,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即一方比另一方所占有的信息量要多。这样,在信息交易中,拥有较多信息的人可能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而获取不应当有的利益。封口费事件中记者之所以能够获利,是因为记者利用了信息不对称原理实施了欺骗。对于违规、违法、有损形象的事件,真检测记者了解的信息远远多于一

源于:论文格式模板下载www.udooo.com

般公众,在信息知晓上处于明显的优势,于是将这种优势转化为交易的砝码。

四、违法性

记者收取封口费,不仅违反了新闻职业道德,还触犯了法律。因为记者在收取封口费时,往往伴随着敲诈行为。涉事单位一般不会主动找记者,为其发放封口费。也就是说,记者是主动找上门讨要封口费,这就属于敲诈行为。记者的权利是报道新闻,引导舆论,没有权利从报道对象那里获取利益。记者到涉事单位那里等着领封口费,就是在向涉事单位表明:给我钱,不给我就!这实质上就是敲诈。当然,也有记者真正想去采访事实,报道真相,但当涉事单位发了封口费之后,记者就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领钱走人。这种情况下,记者没有实施敲诈行为。但即使没有敲诈,记者利用职务之便,收取不正当利益,也有犯渎职罪之嫌。
至于那些检测记者,他们的行为属于明显的敲诈行为。检测记者充分利用涉事单位和少数记者的心理,从涉事单位那里获取不法收益。涉事单位害怕事件被,不管真检测记者,只要是知情者,只要有可能将事实真相捅出去的人,都得罪不起。另外,涉事单位用金钱贿赂记者,封堵记者之口,这也是违法行为。涉事单位所掩盖的事实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往往是一些黑幕,其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大的秘密和违法行为。因此,封口费发放过程往往伴随着一系列违法行为。

五、隐蔽性

封口费这种有偿不闻现象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这为治理该行为带来较大困难。在有偿新闻中,记者报道新闻收取费用,如果记者不承认,涉事单位也不配合,调查取证就会陷入被动。收取封口费的记者存在明显的违背法规和职业道德的行为,因此他们会极力掩盖收取费用的事实,甚至可能在收取封口费时弄虚作检测,不提供真实姓名和单位。这种现象在过去的一些封口费案例中也有体现,为封口费的调查取证预先设置了障碍。涉事单位也不过分追究记者的真实身份和具体情况,因为自身有错在先,又有把柄在别人手上。所以,不管真检测记者,领钱都是“理直气壮”的。

摘自:学年论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