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小学德育 >家庭教育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家庭教育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收藏本文 2024-02-16 点赞:5988 浏览:1966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家庭是中小学生生活、生存的最主要的场所。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家庭气氛的不好、家庭结构的不良,使中小学生产生诸多的情绪及焦虑问题。在对河南省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结果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结构以及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等都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密切相关,这个结果对学校、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有一定启发。
【关键词】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

一、家庭环境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总评分的分析结果

在对河南省1300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后,按个人特征中父母任意一方的最高学历、父母是否长期在外地工作、父母是否离异或去世、父母的教育方式等四项分做心理健康总评分的方差齐性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见下表。
从上表可看出,以父母学历划分的组当中,父母学历为高中的总均分略高,但与其他两组差异很小,无统计学意义。以父母工作地划分的组当中,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的总均分显著高于父母在当地工作的,差异达到统计学及其显著水平。以是否完整家庭划分的组当中,父母一方离异或去世的总均分要明显高于完整家庭的总均分,但两者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以父母教育方式划分的组当中,漠不关心型的家长教育方式总均分最高,专制型排第

二、这两种不良教育方式的总均分显著高于性教育方式,差异达到统计学极显著水平。

以家庭收入划分的组中,以月收入五千元以上总均分最高,各组之间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这说明家庭教育方式与父母是否在外务工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很大。

二、家庭环境与 中学生心理健康分量表得分的分析结果

虽然调查数据显示在各个健康因子上的得分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但父母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学生在偏执因子、敌对因子、情绪不平衡以及心理不平衡因子得分都低于其他父母学历水平的学生。
父母长期在外工作的学生和父母在身边的学生相比,敌对因子、人际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情绪不平衡因子的得分都显著偏高,均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
父母是否离异或离婚的学生心理健康因子的比较,各项均未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性水平。但父母离异或

源于:科技论文写作www.udooo.com

离婚的学生除了学习压力因子比正常家庭学生略低外,其余各项因子得分均超过其他正常家庭的学生。
父母不同教育方式的学生在心理健康的十个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均达到统计学上的极显著水平。父母教育方式为漠不关心型的学生在心理健康因子的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以及情绪和心理的不平衡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而父母教养方式为专制粗暴型的学生的偏执和敌对这两个因子上得分还要略高于漠不关心型的教养方式的学生。

三、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家庭因素的分析

家庭是中小学生生活、生存的最主要的场所。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家庭气氛的不好、家庭结构的不良,都会使中小学生产生各种不良的情绪及焦虑问题。

1.留守子女问题

很多研究表明父母外出打工会使子女缺乏应有的关爱从而导致子女心理不健全。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在外务工会使中小学生得不到应有的照顾或寄居别处容易受到冷落,产生自卑和遗弃感,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

2.父母的期望水平

父母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学生在偏执因子、敌对因子、情绪不平衡以及心理不平衡因子得分都低于其他父母学历水平的学生。这可能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有关。由于父母自身学历低,他们对孩子的干涉和不切实际的期望都要比其他两个水平的学历的父母要少,因此孩子会较少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压力和干扰,表现出较稳定的心理水平。

3.父母教育方式

现在的中学生独立意识都很强,加上知识的增加带来的成人意识和自尊感,父母的教育方式如果不当会造成子女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甚至人格异常[2-10]。专制粗暴的教育方式会使中叙述叛逆性增强,脾气古怪、烦躁。从而导致偏执和敌对。而父母对孩子的冷漠造成的亲子关系疏远,学生感受不到深刻的爱造成的孤僻、厌世、冷漠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4.家庭结构

父母离异或去世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会有一定的影响,会暂时造成心理状况的失调,但这个影响并不是长期的,也不是不可去除的。在孩子遭遇这类事件之后,往往父母或亲人会用更多的爱来补偿孩子。加之现代社会人们对离婚事件的认同感提高了很多,孩子对这类事件接受程度也提高了,所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明显了。
参考文献
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62-69.
刘桂臻,钱铭怡,肖广兰.宁夏地区汉族与回族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及父母养育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3):156-159.
[3]刘建容,刘.初中生心理健康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0,
23(6):659一663.
[4]崔哲,张建新.中学生家庭教养模式及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3(2):180一181.
[5]Ora peleg-popko,Reuven Dar.Rirual behior in children and mothers’perception Of family Parterns[J].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2003,17:667一681.
[6]RuchkinVV,EisemannM,HagglofB.parental rearing and problem behiors inMale delinquent adolescents versus controls in northern Russia.SocPsyehiatry Psyehiatr Epidemiol.1998,33(10):477一483.
[7]黄悦勤,云淑海,石立红等.中学生人格偏离与父母教育方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2):84-87.
[8]刘宝花,黄悦勤,刘肇端,等.北京市高一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的现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24(4):328一330.
[9]王秋英.家庭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5):276-277.
[10]高艳华,王敏.影响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13(4):235.
基金项目:2011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2011B675)。
作者简介:齐原(1979-),女,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与咨询。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