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体育教学 >试议引导学生语文课堂如何引导学生欲问、善问查抄袭率

试议引导学生语文课堂如何引导学生欲问、善问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3-20 点赞:6131 浏览:1549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语

源于:论文如何写www.udooo.com

文教学的过程中,常常遇到学生不想问、不善问的现象。这样,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本文针对这一现象,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引导学生欲问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功,只在每事问。”问,可发散思维;问,可提高表达能力;问,可培养创新能力;问,还可检验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欲问”呢?
1.1 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问。青少年学生天生好奇,求知欲旺盛。这是发问意识的表现,但这一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发问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展露自己的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表现独立见解。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即使提出的问题非常浅显,也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对于问得好的,要造势表扬,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1.2 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问的。青少年学生都有较强的好胜心和表现欲。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教学时,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适时激发他们的发问。比如:采用竞赛式教学。要求每小组的每个学生针对某段文字,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相关的问题,只要有提问题,就可以为本组加分。不过,提出问题的同时要思考如何解答。比一比,哪一小组提出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好。他们为了本小组能领先,都会积极思考,提出疑问。即使平时较内向,基础比较差的学生都会不甘示弱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时,老师给予肯定,同学给予掌声,发问的同学会很有成就感,发问的会越来越强。
1.3 注重延伸课外,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创造来源于生活,灵感来源于生活,知识也来源于生活。 “处处留心皆学问”,问题的发现既可以由教学内容引起,也可以由观察大量的生活现象引起。学生通过观察学习,会发现许多和原有知识、经验不一致或相矛盾的现象。从而,头脑里经常带着“为什么”。比如:我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之前,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弱小者”,了解他们的情况和需求。课堂上谈到关心“弱小者”的问题时,有学生便问:现在社会上许多检测装可怜的行骗者,我们应该关心他吗?我们怎样才能区别真检测“弱小者”?甚至,有的同学还说到自己被“检测弱小者”欺骗的经历。这样的问题看似简单,但如果没有留心观察生活,亲身体验生活,又怎么样能问出这样具有现意义的问题呢?

2.引导学生善问。

学生的发问调动起来了,可是,面对学生提问不得要领,抓不住主题,或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甚至偏题,离题与主题背道而驰,而造成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教学过程松散庞杂,该怎么办?是放弃,由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问”吗?其实摸石子过河比别人牵着过河更可贵;提出一个问题远比接受一个答案有价值。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善问”呢?
学生不善于提问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不知道从哪个角度问,用什么方式问。二是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的问题表达出来。针对这些情况,老师应当扮演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授之以方法,启之以导向。
2.1 引导学生选择角度问。首先,从题目入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去了望文章的“灵魂”。其次,找出各段的中心,拎起文章的“骨架”,明白行文的思路。最后,寻味文章的语言。语言是文章的“血肉”,有了“血肉”的文章才有活力。当然,提问还要根据不的文体特点。文体不同,阅读角度也不同,把握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2.2 引导学生分层次地问。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认知水平不同,提出的问题的层次也不同。此外,一篇文章本身的问题也有层次。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把浅显的问题让基础差的学生发问,重点问题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来。文章中基本层次的问题,让小组内题出来,师生讨论解决。这样分层次、分阶段提问,可以各有所得,有的放矣。
2.3 引导学生表述问题。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静心阅读,潜心感知文章。只有认真、细致地阅读,才能问得有物、有据、有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可以从导入课堂开始。比如:《俗世奇人》一文,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电视、报刊、生活中了解的奇人奇事。学生对奇人奇事颇感兴趣,当他们兴致勃勃地大谈奇人奇事时,导入到新课,让他们去阅读课文,他们会非常认真阅读。相反,如果没有认真细致地阅读必然会导致发问简单笼统。
当然,表述问题是一个由思维转化为语言的过程。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才能把问题表述准确、完整。起初,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一些诸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比较简单的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如:“如果不这样……,如果没有……,如果去掉……,那会怎么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会提出让老师很惊讶的问题。比如《敬畏自然》一课,有学生问:“如果人类像作者所说的‘平等对待其他生物,它们是我们的兄弟’,那么我们人类是不是就不吃东西了?我们该如何和他们相处呢?”这个问题颇有深度,有时代感,是我们老师所意料不及的。
总之,学生要从想到切中肯契、富有创造性的问,必须经过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要不断地激发和锻炼。在课堂上,如果经常听到,“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老师,我有一个想法”,“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观点”等此类的话,那么这堂课就是成功的。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