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音乐教学 >简论学生作文互批方式心理机制流程

简论学生作文互批方式心理机制流程

收藏本文 2024-03-22 点赞:8764 浏览:3346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学生互批作文的行为,本身是一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这种成功的行为模式是建立在三种动机之上的。
1.学生之间的作文互批行为模式成功运用了亲合动机的原理。这种作文互批行为是以教室为场所,以所有学生为对象,进行的一种群体间的人际交往,这种亲合性的行为,能满足学生作为一个班级成员的社会性需要,就动机过程而言,人有需要,就会心理紧张,产生动机,就会有行动,通过行动达到需要满足和紧张减除,再产生新的需要。学生们能够在这种行为里,体会到同学之间的关爱,也能够实现他们交往与尊重的需要。这种亲合行为,还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人在孤单的时候,信息来源很少,但是在安排专门课时进行作文批改时,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按老师提供的要求动起来了(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从能力层级要求较低的错别字层面起步)。学生阅读同学的作文,其实就是一个思想交流、获得信息的过程,在亲合动机下的这种作文互批模式,提供了一系列连续性认识的顺应与同化发生的条件,让批改者的认识能力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对自己以后作文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2.学生之间的作文互批行为模式成功运用了成就动机的原理。学生在批改同学的作文的时候,是以一个老师的身份出现的,以一个老师的角色在审视同学的作文,这在心理中有一种优越感,用红色笔批改学生的作文,写出的批语,是在代行老师的职责,这样,学生就有了一种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可以强化学生做好此事并有继续做下去的动机。正如魏书生先生所说:“批改作文时,学生站在批改者的角度,进入教师的角色思考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平衡能力、角色互换能力,促进学生心理走向成熟。”
3.学生之间的作文互批行为模式成功运用了社会赞许动机的原理。在学生互批作文这个行为中,由于老师事先已经讲明了作文本身应该怎么样写,不能怎么样写,这样就给出了一个规范,学生在互批作文时,就按这个规范行事,符合规范的作文,批改者会给予高度的评价,对于不符合规范的作文,批改者会予以批评,这样,既规范了作者,也让批改者本人对规范即作文要求有了深刻的理解。
学生之间的作文互批行为模式除了运用以上三种动机心理机制以外,还运用了社会心理学里的两个行为原理。
1.学生之间的作文互批行为模式成功运用了社会心理学里的“侵犯行为”原理,不过,这种侵犯行为,是属于广义的侵犯行为里的一种亲社会性质侵犯行为,是一种正向的侵犯,它有助于提高侵犯者(即批改者)与被侵犯者(作文者)心理水平及社会规范度。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因批改者和作者本人是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的,不管批改者所面对的作文质量如何,在潜意识里,批改者更愿意以一种否定、破坏的姿态出现,对作文本身的批改,在心理上表现为一种心理能量的宣泄,但这种宣泄又符合社会规范,在此表现为符合老师的要求,这样,学生之间的作文互批行为,既纠正了作者的问题,也使批改者的心理更加健康。
2.学生之间的作文互批行为模式还成功运用了社会心理学里的“利他行为”原理。所谓利他行为,是指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从隐性层面上讲,这种互批作文行为是一种侵犯行为,可能学生本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然而从显性层面上讲,这种行为是利他行为,这是利他行为的心理学来源。学生看到的是表层的东西,他们觉得给同学批改作文,是一种帮助同学的行为,是一种对同学的有益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获得快乐,其实质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提高,在批改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予以批注,可以减少批改者本人的焦虑。而老师在此前的辅导,就是让学生习得利他的技能,即批改作文的方法,并设法积极引导,如给同学们讲解魏书生先生的学生在批改作文中的优异表现,让学生产生一种不甘服输、比学赶超的积极心理,这种心理让学生感到愉悦,每个学生个体的踊跃参与,营造了整个班级的活跃氛围,这个氛围反过来又强化了学生的利他心理,对批改作文这件事情有了更积极的看法。
责任

源于:党校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编辑 邱 丽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