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语文教学 >>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动机:教学策略优化和考试制度革新如何写

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动机:教学策略优化和考试制度革新如何写

收藏本文 2024-04-14 点赞:8092 浏览:2387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如何才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高等学校教学实践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过于强调基础知识的教学而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现行的考试制度是制约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因此,要求高校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的考试评价制度,以期达到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学习动机;教学方法;大学生;考试制度
一、引言
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不仅受其学习能力的制约,更会受其学习动机的制约,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大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动力。虽然学习动机不是决定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唯一因素,但它却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思维活跃,富有理想,有强烈的求知。尽管如此,大学生的动机缺失却是高校教育管理实践中不可轻视的问题。动机缺失是指个体不再积极追求目标的实现或探索实现目标的途径 。学习动机缺失的主观原因是,学生步入大学阶段之后,“高考”的动力完全释放完毕,他们突然进入到一个“动力真空带”,

源于:硕士论文www.udooo.com

出现厌学情绪。因此,与中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大学阶段的学习要更复杂、更高级,从而是一种对大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求较高的学习活动。学生的考核制度是造成我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缺失的重要的客观因素。在我们的大学里,有很多课程,学生不用认真听课也能最终通过期末考试。我国的高校课程考试成绩往往是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的简单加总而得,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不进行科学和合理的考核。这种考核制度无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既然说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缺失,由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造成,那么教育工作者就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激发之。学生不是教育的客体,而应该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教,其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为其学习和认识提供有利条件。本文从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和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两个方面探讨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问题。

二、激发学习动机的措施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的措施主要有:

(一)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近年来,由于素质教育被突出地提了出来,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对教学中学生的学重视起来。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同样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则其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传统的课堂教学之所以不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很重要的原因是课堂教学的方法过于陈旧。我国现行的大学教学方法,就是由教师和学生构成一个教学体,教师在讲台上自我表演,学生充当看客或听众。所谓知识也好、信息也好,都是从一个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这就是现在最典型、影响面最大的大学教学方法。对于一所大学来讲,更多的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所谓的灌入式、注入式方法,课堂上教师是中心、教材是中心。这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变成了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 。然而,课堂教学不仅肩负着传播知识的责任,还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在这个意义上,“教学,不仅是外在的知识传递与掌握,更是师生双方借助于理性进行的一次次‘探险’” 。所以,高校教学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

1.巧妙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启发式教学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也是现代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启发学生积极性、思维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起到很好的作用。适用于各种学科、各个年级的学生。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课题,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是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需要,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在这种情境中最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课程有关的若干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
高校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要知道学习是学生的事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计问题、提出问题,用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毕竟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很多内容如果一一展开来讲的话,肯定是不可行的。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小而具体、深而有趣、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他们在课下带着问题大量阅读,让他们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认知方式,无形中就会提高学生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就提高了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了。
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该注意:首先,教师的课前准备是创设优质问题的前提和基础,问题情境的创设成为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关键环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以达到启发式教学的预期目的。钻研教材,要求教师了解教材的结构,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生,要求教师对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状态有所了解,使将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构成适当的跨度,从而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其次,教师要认清“启发”与“提问”是不一样的两个概念。提问是教师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方式,但绝不是唯一方式。启发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提问,还可以使用布置启发性的作业、与学生讨论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启发方式的不断变化也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终目的。最后,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是容易离散而无系统或脱离中心,花费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因此特别要求教师对讨论的内容作出较好的总结,并掌握好时间。

2.积极探索研究性课堂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以来自实践的真实问题为基础,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成为欧美国家综合性实践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现代大学越来越注重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强调不仅要采用教学来培养人才,还应该采用研究来培养人才。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一种研究的氛围,提出研究的内容,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研究。学生在研究的过程当中,不断地探索新知识,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品质,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研究与教学的结合强调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要面向过程,要将学科概念、基本原理等得以产生的起因和研究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创造性和自觉性。要达到研究与教学有效结合的目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是关键因素。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意识的培养呢?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跟踪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和前沿问题,有针对性地选取知识点,通过讲解知识点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究。课堂教学中积极进行师生间的互动,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前提。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接纳学生意见的氛围,尊重差异、发挥专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因为研究性学习要体现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特性。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采取适当形式实行分类或个别施教,以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种教学方式要弥补传统教学给予大学生共同的知识教育的缺点,给同学们创

源于:论文格式www.udooo.com

造一个张扬学习个性的机会。这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要强调的一点是,教师不排斥学生的失败或错误,而是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新事物的勇气,使学生们养成独立研究的习惯。
总之,大学教师及管理者应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努力建构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为学生创造“顶峰体验”,这是我们在本科教育改革中应肩负的使命 。

(二)考试制度的改革

考试是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考试制度设计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我国目前高校的考试制度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考试形式单一。然而,高校考试制度的改革比起教学方法的改革难度要大得多,它的顽固不化严重制约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考试结果会影响和改变学生的行为,甚至可能会决定学生的发展方向,这正是教育者应当充分利用的手段和功能。考试不仅仅是认识、甄别和测量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同时还是不断改变学生状况的过程。因此,学生评价作为教育的手段应当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成为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成为持续的和持久的教育行为 。只有教师们对考试的认识提升到这种高度的时候,考试评价制度才会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
那么,如何对考试制度进行改革以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呢?
首先,教师应认识考试的目的是什么。教师通过考试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使考试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这样,考试才能充分体现教育功能。其次,对学生的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在教育实践中,针对力求成功的大学生,应通过给予新颖且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的大学生,则要安排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指责其错误 。而且,教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应该采取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成绩的简单加总的形式,而是对学生的平时表现也加以科学的评估考核。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对于考试试题的设计,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余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需要。允许学生自选项目进行考试,使得学生的特性得到尽可能的发挥。总之,从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角度对现行高校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其改革的难度大,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结论
不论具体教育改革有着怎样的直接工作目标,其最终目的都应是促进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发展。教育的根本价值也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因此,大学就有责任激发学生的发展愿望,就应该为大学生实现自身发展创造条件。有效的学习必须要有学习动机。学生的动机对整个学习过程都有影响。但是,在有些场合,学生最初并没有受到达到某种目的的诱因所吸引,这时教师就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习动机。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在内心形成一种期望,就可以使学生形成动机。
参考文献
张会平,李虹.大学生动机缺失状况的调查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S1).
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8):95-101.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5.
潘金林,龚放.教学方法改革: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新动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87-91.
刘长铭.数字化学生评价的理论框架与操作方法[J].教育研究,2012(5):114-12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