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试议齐头并进兼则齐头并进偏则参差不齐

试议齐头并进兼则齐头并进偏则参差不齐

收藏本文 2024-02-15 点赞:6858 浏览:2279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也是衡量教学工作教学技能以及教学效能的重要“指标”.学生作为社会属性的客观存在体,既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等共性特点,又有着个体之间的差异特性,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采用单一、枯燥、呆板的教学方法进行知识、能力的传授和培养,而应抓住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选择具有贴近不同学生类型、促进全体学生进步和发展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实现体上的“齐头并进”.加之,新课程标准在学校各阶段学科教学中的深入实施,“正视学生个体差异”,“采用有的放矢,分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获得发展和进步,不同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显著提升”的“整体性教学目标”要求,已成为有效性教学的重要评判“标尺”和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人现结合教学实践体会,简要论述在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活动中,开展整体性教学策略的方法和举措,请予指正.

一、数学问题设置要体现层次性,让全体学生能“学有所探”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数学问题作为数学学科章节体系和知识点内涵呈现的重要载体,在表现数学学科内涵丰富性和多样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一知识点可以通过不同数学问题的表现形式以及不

源于:硕士论文www.udooo.com

同难易程度的数学问题进行展示,这就为不同类型学生开展问题探究活动,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而学生个体之间在问题分析和解答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就决定了教师不能“一叶障目”,忽视中下等学生群体,设置面向优等生的问题,采用“精英式”的教学模式,使问题解答活动成为优等生的“独角戏”.而应该在问题设置环节就要树立“整体性目标”理念,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抓住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重难点等内容,体现问题的层次性,设置出针对不同类型学生,不同难易程度的数学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问题解答训练和实践的时机,促进学生在问题解答中获得进步和发展.
如在“平行四边形”问题课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学习实际,针对各种类型学生学习特点,设计出“如图1,已知AB=CD,BE=DF,AE=CF,问AB∥CD吗?”、“如图2,已知CD∥AB,DF∥EB,DF=EB,问AF=CE吗?说明理由.”、“如图3,已知BE=CF,AB=CD,∠B=∠C.问AF=DE吗?”等具有多样表现形式,不同解题难度的数学问题.上述问题实际都是有关“平行四边形”知识点内容的问题,但通过不同问题的设置,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获得了实践和锻炼的时间和空间,体现出问题的层次性特点和教学的整体性目标,从而打下了有效问题教学的基础.
又如在教学“二次函数y=2x2-(m2+4)x+m2+2与x轴交于A、B两点,其中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与y轴交于点C,OB=3OA.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问题时,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模式,先让全体学生进行问题分析、解答活动,找出该问题案例的条件、隐含的知识点、解答的方法等内容,然后向学生出示“如图4,已知:抛物线y=12x2+bx+c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经过B、C两点的直线是y=12x-2,连结AC.(1)则B、C两点坐标分别为多少,并写出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2)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若△ABC内部能否截出面积最大的矩形DEFC(顶点D、E、F、G在△ABC各边上)?若能,求出在AB边上的矩形顶点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抛物线y=ax2+bx+c的顶点坐标是-b2a,4ac-b24a”问题,分别提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数学问题,让不同类型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探究活动,分析、探究问题的解答方法,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锻炼时机.

二、数学问题解答要体现方法性,让全体学生能“学有所获”

学习方法是学生开展有效活动的“钥匙”,也是学生学习效能提升的“法宝”.学生学习成效低下、探究能力不强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只注重学生解题的数量,忽视学生学习的方法,导致学生学习成效“事倍功半”.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整体性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学生解题方法的传授,将方法要领教学作为学习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变问题解答过程为学习方法传授过程,引导全体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活动,共同参与寻找问题解答要领,收获问题有效解答“成果”,促进学生解题效率与质量的双提升.
问题:已知,ABCD中,E、F分别为AB、CD上的点,且AE=14AB,CF=14CD,试说明BD与EF互相平分.
这是一道有关“平行四边形”的几何证明题案例.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改变传统问题教学方法,采用半证明题的形式,向学生设置如下证明过程:
解:连结DE、BF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
即EB∥
∵AB=()
AE=14AB,CF=14CD(已知)
∴AE=CF(等式性质)
∴AB-AE=-(等式性质)
即EB=DF
∵EB=DF(已证)
∴是平行四边形()
∴BD与EF互相平分()
此时,引导学生根据提示内容,进行问题解答过程,学生在填充空白内容的探究活动中,对“平行四边形”证明题的解答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认识到进行该类型问题解答,需要抓住和运用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性质,从而为以后解答问题提供了方法经验.

三、数学问题评析要体现指导性,让全体学生能“学有所成”

由于初中生处在学习活动和能力发展的发展阶段,受自身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以及思维水平、反思辨析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在问题解答活动中,不能对自身解题活动及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反思,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实现对自身学习效能和素养的科学认识和有效改正.而评析活动有效弥补了学生自身反思能力和评价能力方面的不足,借助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评价分析,从而认清自身不足,改正存在不足,树立良好素养.
问题:已知四点A(1,2),B(0,6),C(-2,20),D(-1,12),试问是否存在一个二次函数,使它的图像同时经过这四个点?如果存在,请求出它的关系式;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题过程如下:
解:设图像经过A、B、C的二次函数为y=ax2+bx+c
则由图像经过点B(0,6),可得c=6.
又∵图像经过点A(1,2),C(-2,20),
∴a+b+6=2
4a-2b+6=20即:a+b=-4
2a-b=7
解得:a=1
b=-5
∴经过A、B、C三点的二次函数为y=x2-5x+6,
∵当x=-1时,y=(-1)2-5×(-1)+6=12,
∴点D(-1,12)在函数y=x2-5x+6的图像上.
即存在二次函数y=x2-5x+6,其图像同时经过四个点.
(责任编辑黄桂坚)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