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养成教育 >让语文课多“语文”味道学术

让语文课多“语文”味道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2-25 点赞:5863 浏览:2065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前些天,听一位年轻老师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出塞》,个人认为这是一节不可多得的好课。《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描写边塞生活的七言绝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心声。
这样一首诗对于小学生来讲,要理解深刻地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不那么容易。一般的处理,让学生手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诗意,然后会背诵默写就可以了。但是作课老师在处理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上做了有创意的设计。
教师没有只是让学生通过诗句字面上的意思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设点发散,进行合理想象:同学们,如果你是征战多年未回过家的征人,如果是征人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如果你是征人孤苦无依的儿女,你会发出怎样的心声?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让学生扎个猛子潜下去,领略诗中的旖旎风光。学生设身处地,分别以不同的身份进行了表达了心声。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再以不同的体验再次朗诵诗句,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同身受。
如此处理既有合情合理的情境创设,目的为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又有由境而发的抒怀表达,目的为进行适当的语言训练。更有恰到好处的朗读指导,课堂上的“语文”味道浓厚起来了。
更让人称道的是,在同学们深刻地领会诗意的基础上,老师又引导学生背诵学过的一首描写“但使龙城飞将在”的“飞将” ——李广将军的古诗《塞下曲》。让学生重温诗句,品味后两句“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想象李广将军的威猛,从而更理解原诗中将士盼望像李广一样英雄再世,力挽狂澜,拯救国家于危难的愿望。然后再推荐王昌龄的另一首诗《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诗人以戍边战士的语气,表达自己不战胜敌人绝不回还的雄心壮志。教师让学生借助注释大概理解意思,再让学生抓住《出塞》中的“人未还”与此诗中的“终不还”进行比较,通过诵读,品悟诗人的不同情感。使学生理解两首同是边塞诗,却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不同,一悲一壮,让人读后回味无穷,从而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
这节课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以一首诗带动学会了两首诗,课堂容量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宽了,应合了“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扩大学生阅读量”的思路,并且毫不牵强附会,而是自然水到渠成,令人钦佩。这时的语文课堂已充满了浓浓的古典文化气息,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徜徉在祖国古诗词文化的花园中,沐浴着阳光,尽情着甘露,更加深了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同时,更令人称道的是老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怡然淡定、不温不火的教学风格,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给课堂带来了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就是语文,有其本身的教学规律,小学语文教学就

源于:免费论文查重www.udooo.com

应该让小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习得基本的语文能力,懂得运用语文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的语文课就要扎扎实实地注重语言的训练,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让我们的语文课多一些“语文味”。
那么,怎么才能让语文课多一些语文味”呢?
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多一些语文味,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语文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语文氛围,精心设计出有实效的语言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和引导学生把语文学好;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有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在体验中领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丰富的情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