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药学 >> 药剂学 >试议羧酸新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

试议羧酸新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

收藏本文 2024-02-03 点赞:7623 浏览:2096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探讨论文是以在生物表观遗传学探讨历程中发现的与肿瘤发生、进展和转移以及肿瘤组织新生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的生物靶标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为作用靶点,设计合成了三个系列共计109个具有全新骨架结构的HDACs抑制剂,并对其进行了体内外生物活性评价和构效联系讨论。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分章论述。一.探讨背景肿瘤(tumor)是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二大杀手。目前,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以每年2.5%的速度增加,死亡率每年递增约1.3%。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是一类催化各种底物(如核小体组蛋白)赖氨酸残基末端的乙酰基水解的蛋白酶家族。目前发现的人源HDACs包括4个亚族共18个亚型。探讨发现,许多HDACs家族成员的表达和活性在多种肿瘤病例中都有上调的体现,这表明HDACs与肿瘤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近来,越来越多的探讨表明,HDACs通过使组蛋白末端的赖氨酸残基去乙酰化来抑制基因转录,并通过去乙酰化多种非组蛋白而影响蛋白质的稳定性和定位、蛋白质-DNA相互作用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这其中很多效应都会推动肿瘤的发生和进展。HDACs在肿瘤的发生进展历程中主要起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推动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2.推动肿瘤组织新生血管生成;3.增强肿瘤细胞对放疗化疗药物的耐药性;4.抑制肿瘤细胞分化和凋亡等。随着HDACs与肿瘤密切联系的逐步阐明,越来越多的HDACs抑制剂显示出了高效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和多重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如: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自噬、引起肿瘤细胞周期阻滞、抑制肿瘤细胞血管生成、降低肿瘤细胞的运动性和迁移能力、增强肿瘤细胞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降低肿瘤细胞DNA的自我修复能力等。迄今为止,已有两个HDACs抑制剂(SAHA和FK228)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此外,目前还有十余种HDACs抑制剂进入了临床探讨,用于淋巴瘤,实体瘤和其它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由此,寻找高效、低毒的小分子HDACs抑制剂已成为当前国内外抗癌领域的探讨热点。虽然已知的HDACs抑制剂的结构类型丰富多样,但绝大部分抑制剂都符合一个通用的药效团模型,该药效团模型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位于两端的锌离子螯合基团(ZBG)和酶表面识别区域(Surface Recognition Domain),以及将以上两部分连接起来的适当长度的疏水性长链(Linker)。本论文根据已知的HDACs抑制剂的药效团模型和酶活性位点结构信息,合理设计、定向合成具有全新结构的HDACs抑制剂,以中筛选、优化得到具有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的先导化合物,为进一步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革新性抗肿瘤药物奠定基础。二.以四氢异喹啉-3-羧酸为骨架结构的异羟肟酸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探讨针对HDACs抑制剂药效团模型的三个部分进行结构改造是获得HDACs抑制剂的有效对策之一。本部分将构象限定这一经典对策用于HDACs抑制剂疏水性长链(Linker)的结构改造当中。通过对化合物进行构象限定,一方面可以获得化合物的药效构象,提升化合物对其作用靶点的分子识别作用,降低由于化合物脱靶而引起的毒副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化合物的代谢稳定性。这都有利于获得高效、低毒、代谢稳定的HDACs抑制剂。通过文献调研,我们发现1,2,3,4-四氢异喹啉-3-羧酸(简称Tic)是一种具有独特几何构象和生物活性的非天然α-氨基酸。Tic的结构片段被用于许多活性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本部分革新性地将Tic片段引入HDACs抑制剂药效团结构中的Linker部分,结合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手段,经过几轮的活性评价筛选(体外抑酶活性筛选、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筛选和动物体内抑瘤活性筛选)和结构优化改造,共设计合成66个四氢异喹啉-3-羧酸系列的HDACs抑制剂,化学结构经过1HNMR、HRMS和IR确证,活性优秀的化合物的纯度经Hplc测试大于等于95%。经查阅文献证实,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均为新型化合物,未见文献或专利报道。考虑到各种Zn2+依赖性HDACs亚型的活性位点具有高度的保守性,而HDAC8的活性位点晶体结构已知,我们首先采取HDAC8作为酶源对目标化合物进行筛选,对抑酶活性较好的化合物进一步进行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筛选和动物体内抑瘤活性筛选。绝大多数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抑酶活性优于已上市的阳性对照药SAHA,部分目标化合物对多株肿瘤细胞具有显著的抗增殖活性,其中化合物13e,22a和22c显示出与阳性对照药SAHA相当甚至更强的裸鼠体内抗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抗人结肠癌细胞(HCT116)增殖活性和鼠体内抗肝癌细胞(H22)肺转移活性。本系列活性最强的化合物22c,由于其显著优于SAHA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已被作为抗癌候选药物进行临床前探讨与开发。三.以酪氨酸为骨架结构的异羟肟酸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探讨上面陈述的系列中设计得到的四氢异喹啉-3-羧酸系列HDACs抑制剂有效的HDACs抑酶活性和体内外抗肿瘤活性激发了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结构改造和优化的热情。为了考察分子柔性对活性的影响,本章采取相对柔性的酪氨酸结构片段代替四氢异喹啉-3-羧酸系列HDACs抑制剂骨架结构中的刚性四氢异喹啉-3-羧酸结构片段。设计合成的13个酪氨酸系列化合物结构经过1HNMR和HRMS确证。经查阅文献证实,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均为新型化合物,未见文献或专利报道。我们首先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HDAC8的抑酶活性筛选和体外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肺癌细胞(A549)和结肠癌细胞(HCT116)的抗增直活性筛选,结果表明酪氨酸系列化合物与四氢异喹啉-3-羧酸系列化合物相比,有较强的HDAC8抑酶活性和较弱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其中,目标化合物Q1、Q2、Q3和Q4的HDAC8抑酶活性比SAHA强10倍以上。进一步的以HeLa细胞核提取物为酶源(主要含HDAC1和HDAC2)的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Q1-Q4的活性显著差于SAHA,这可能是该系列化合物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较差的理由,因为探讨表明HDAC1和HDAC2的活性与肿瘤细胞增殖密切相关。这些结果提示我们酪氨酸衍生物类HDACs抑制剂具有一定的HDAC8亚型选择性,有希望进一步设计改造成为高选择性的HDAC8选择性抑制剂。四.以1,4-二硫-7-氮杂螺[4,4]壬烷-8-羧酸为骨架结构的直链异羟肟酸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探讨根据已知的HDACs抑制剂的药效团模型,结合经典的类肽化合物作为酶抑制剂的设计对策,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直链类异羟肟酸化合物。我们将1,4-二硫-7-氮杂螺[4,4]壬烷-8-羧酸活性片段引入HDACs抑制剂药效团模型的酶表面识别区域(Surface Recognition Domain),以考察该部分对化合物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合成得到的30个1,4-二硫-7-氮杂螺[4,4]壬烷-8-羧酸系列化合物结构均经过1HNMR和HRMS确证,部分代表性化合物结构经过13CNMR确证。经查阅文献证实,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均为新型化合物,未见文献或专利报道。我们首先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HDAC8的抑酶活性筛选,结果表明该系列化合物普遍具有较强的HDAC8抑制活性。值得指出的是,目标化合物33f、331、341、33k、33m和33n的HDAC8抑酶活性显著优于上市药物SAHA,其中化合物331和33k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达到0.021±0.004mmol和0.035±0.007mmol,然而该系列化合物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MCF-7和人前列腺癌细胞PC-3)却远不及SAHA。后续的HDAC1抑酶活性测试结果提示我们,化合物331和33k具有一定的HDAC8亚型选择性,可以作为先导化合物用来设计得到全新的具有亚型选择性的HDACs抑制剂。五.全文总结与展望本课题综合运用药物化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化学等前沿学科的交叉,以当前抗肿瘤探讨领域的热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为靶标,合理设计、定向合成了三个系列共109个具有全新骨架结构的HDACs抑制剂。对所有目标化合物进行了分子水平的抑酶活性筛选,以中选取活性较好的化合物逐层进行细胞水平、动物水平的抗肿瘤活性测试,利用得到的构效联系信息对体现优异的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的结构改造、修饰和优化。结果表明:四氢异喹啉-3-羧酸衍生物骨架结构可以用来设计、合成具有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的广谱HDACs抑制剂,目前得到的化合物22c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显著优于上市药物SAHA,对22c的进一步临床前评价和探讨正在深入进行当中;而酪氨酸衍生物和1,4-二硫-7-氮杂螺[4,4]壬烷-8-羧酸衍生物骨架结构有望进一步开发得到具有亚型选择性的HDACs抑制剂,用于治疗与某些或某个HDACs亚型相关的疾病,如炎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关键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论文抑制剂论文四氢异喹啉-3-羧酸论文酪氨酸论文1论文4-二硫-7-氮杂螺[4论文4]壬烷-8-羧酸论文抗肿瘤论文

    摘要12-17

    ABSTRACT17-22

    符号说明22-24

    第一章 前言24-81

    第一节 表观遗传修饰与肿瘤24-26

    第二节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6-37

    2.1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家族26-27

    2.2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晶体结构27-30

    2.3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主要生物学功能30-33

    2.3.1 组蛋白的去乙酰化31-32

    2.3.2 各种非组蛋白的去乙酰化32-33

    2.4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与肿瘤的联系33-37

    第三节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37-62

    3.1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探讨概况37-40

    3.2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药效团模型40-41

    3.3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分类41-61

    3.3.1 异羟肟酸类42-52

    3.3.2 邻苯二胺类52-56

    3.3.3 羧酸类56

    3.3.4 酮类56-58

    3.3.5 硫醇和硫醇衍生物类58-60

    3.3.6 其他类60-61

    3.4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运用前景及展望61-62

    119-120

    3.2.3 化合物13a-13n和14a-14h活性评价结果和构效联系讨论120-123

    3.2.4 化合物18a-18c和19a-19c活性评价结果和构效联系讨论123-124

    3.2.5 化合物22a-22c活性评价结果和构效联系讨论124-128

    第四节 本章小结128-13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