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有效教学 >课堂有效数学课堂学习

课堂有效数学课堂学习

收藏本文 2024-04-04 点赞:32957 浏览:15558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的数学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具有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力量源泉。这就更需要进行有效学习策略的实施,它能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焕发潜能,展现差异,从而学到不同的数学。

(一)运用“雷斯托夫效应”

心理学家冯.雷斯托夫在实验中得出:如果一系列刺激项目中的某一项有特别之处被“隔开”,它就比不被隔开的情况容易记住,这种现象称之为“雷斯托夫效应”。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雷斯托夫效应”,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学习商不变性质时,学生经过计算:(80×2)÷(40×2)=2(80×50)÷(40×50)=2(80÷2)÷(40÷2)=2(80÷10)÷(40÷10)=2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这里,如果一味地说:“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则效果肯定不是很好,有一种灌输的味道。我在此运用小动物的对话来突出这条规律,声音的变化和图象的显示使其与众不同,特殊的音调从中隔离了开来,结果学生都记得很深刻,学习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雷斯托夫效应表明:在教学中,把一些重点或难点隔离开来,学生会很容易学会,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

(二)数学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给学生数学化的机会,让学生探索生活中实际情境的数学化过程,不仅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途径,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环节。这个过程不只是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而且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活生生的,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自己生活的情境中可以看出数学问题,同样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过程富有生活的气息,生命的气息。
“数学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这是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工作和思考着的特定客观世界以及反映这个世界的各种数学观念,它的运算方法和有关的数学知识结构。

1、从生活中取材

数学从生活中而来,这更要求选材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有趣的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以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从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世纪的实验教材所选取的素材,大部分都源自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教学所选素材应使学生比较容易找到的实物或者模型。
如: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让每位学生从家里带4—5件物体,有墨水瓶包装盒、球鞋包装盒、弹子、足球、篮球、茶叶罐、磁带盒、火柴盒、……学生一方面对自带的物体较感兴趣,另一方面物体的利用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开展,为教学提供了方便,更好地怎么写作于教学。
又如:在上计算题时,为了有利于开展教学工作,让学生在家里带来了没用的牌,经过整理,发给每位小朋友1—10共10张。利用牌让学生做游戏,让学生比赛谁算得快,有时两人小组合作,有时四人小组合作,也可任意几人,让每位小朋友同时出一张牌,再把所有的牌的和加起来,看一看谁先算出得数,谁就赢得桌面上所有的牌。有的学生还带来了牌的,一甩,看是几加几,再算得数。从生活中取数学素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使其教学体现出特色,并具有一定的弹性。
再如:教学《统计》一课,设计的是元旦开新年联欢会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从这入手,得出需要写些水果,并说说你最喜欢吃哪种水果?(苹果、香蕉、梨、桔子)你认为哪种水果多写些比较好呢?从而引入这一涉及统计的问题,这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必须要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有效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学习数学知识。

2、数学融于生活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这是对生活的提炼,更是对有效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比如:在一年级的统计学习中,设计了一个实践题:由学生自定统计课题进行课堂教学统计,并要求制成调查统计表。经过学生的一番统计后,他们的成果丰富多彩,各有特色。如:
我的统计表我们的统计表我们的统计表
第一组:男5人女3人爱跳舞:○○○○○○○长头发:√√√√
爱唱歌:○○○
第二组:男4人女4人爱画画:○○○○短头发:√√
又如:在学了计算之后,有位小朋友马上编了一道数学题:昨天,我们班进行大扫除,我观察了一下,有5人在扫地,有2人在拖地板,有8人在擦玻璃,一共有15人在积极劳动,算式是5+2+8=15我还知道有11人没干活(26-15=11)。多细心的孩子,他把数学用进了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较多,学生学了数学后,经常会有意无意地说说:看到铅笔会说这是圆柱形的;看到老师会说老师比我高;写了2颗糖吃了1颗,会说还剩1颗2-1=1;回家的路上会数一数左边有12棵树,右边有13棵树,一共有25棵树12+13=25;我给家人分分类,按男女来分可分为3个女的(奶奶、妈妈和我)、2个男的(爸爸和爷爷),按大人、小孩来分可分为4个大人、

摘自:学报论文格式www.udooo.com

1个小孩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将数学用之于生活,在生活的背景下感悟数学,体会数学的多彩魅力。
数学是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的,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学习和体验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这并不是我们数学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能把所学数学知识融入于生活之中,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真正为我们的生活怎么写作,从而更完美体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3、数学指导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这是最高教学技巧之所在。数学生动具体、富有解决问题的魅力,能够指导生活,教学也应让数学知识怎么写作于生活,指导生活。如:学习了平均数后,有这样一道题:一位身高1.3米的小朋友,站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2米的水池中,你觉得他会淹死吗?还有数学中很多设计方案,其实都是在为生活指导,使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从而感受到数学真正的价值所在。

(三)“做”数学

L.H.和I.S.斯塔尔美在《中小学教学法》中指出:“要让你教的学科使人愉快,看起来是要它包上糖衣,让它具有吸引力。”在教学活动中应给学生创设大量的眼看、手动、脑思的参与机会,让学生亲自实践活动,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瑞士心理学家匹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活动是儿童发展的杠杆,鼓励学生多动、多想、多问,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
活动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方式,而人的主体性是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教师应尽可能地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程度,建立一种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美国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度相当高,听课可以随意选择自己的姿势,举手发言也较随意,教师不多讲,学生以活动为主,内容也很浅,上课很轻松、自由,这是美国的教育方式。结合中西方教育,那就是主体性教育,其基本模式就是学科教学活动化。数学课堂注重“做”数学——HandsonMath.
小学生天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它更是有效学习的一条重要捷径。它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提倡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放手让他们操作、尝试,从而得出结论。从这样的过程中获知学习,效果非常好。如今的数学已不能一味地“看”“听”“记”“模仿练习”,而要引导学生去“做”,让每个学生都“活”起来,“动”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再创造”。
实验的操作活动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现,是智力操作的外化。让学生用动手来学会动脑,把自己的思维调动到最活跃的状态,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自主探索,展示才华,体验成功。
有效学习的实施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的内涵、外延都在不断地加深、拓宽,使素质教育的命题变得更为丰富、充实。在教学中更应让学生有效果地学习,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有意识地使学生运用知识去提高学习效率,最终突出课改的核心:学生的发展,质量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