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证券投资 >简论经济增长国债对经济增加影响实证

简论经济增长国债对经济增加影响实证

收藏本文 2024-02-17 点赞:19172 浏览:8399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希腊在2009年末爆发了债务危机,债务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逐渐由希腊扩散到整个欧盟区,并且开始逐渐进展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复苏的障碍。我国以1981年开始恢复发行国债,之后国债规模急剧增加,国债在推动经济进展、提升国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1998以来,我国经济进展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时国内出现社会有效性需求不足。为了抵御危机并维持经济的稳定增加,我国开始实施宽松性、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事实证明,国债在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推动经济快速增加和提升就业率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国债的各种风险也日益凸现,截止到2011年末,我国国债余额实际数为72044.51亿元。在欧债危机背景下,探讨国债与经济增加的联系,以及我国是否有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不足。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本论文的写作背景及探讨公共债务与经济增加之间联系的作用,并介绍国内外学者关于国债对经济增加联系的探讨近况;第二部分概括了我国发行国债的演变历程,同时通过4个衡量指标对我国的承债能力进行浅析;第三部分,简述李嘉图等价定理及经济增加模型,并以论述上浅析国债与经济增加之间的联系;第四部分,根据不同的数据处理方式将实证部分划分为两部分:不分段的数据处理方式、分段的数据处理方式。以国债规模和经济增加的联系、初始国债水平和经济增加的联系,这两个角度探讨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国家的国债与经济增加之间联系,并对其进行了策略和结论上的比较;第五部分,根据前面几章的浅析,得出结论并提出了防范我国发生债务危机的几项倡议。本论文通过实证浅析得到的结论有:国债在欧债危机肆虐的大环境下,国债对经济增加已经不能像之前一样,能够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欧洲诸国中,债务沉重的负担已经拖累了经济增加的步伐。无论对于发达国家还是进展中国家,以长远来看,过高的债务水平对经济增加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债务利用的效率水平取决于政府管理的效率水平,良好的监控和资金有效地规划才能良好地运用国债这一政策工具,以而为周期性的经济增加怎么写作。对于我国而言,政府财政情况基本良好,但是我国地方政府有着投融资平台数量多、总负责规模大且持续上升,应该予以警惕,防止我国债务危机的发生。本论文的革新点是将国债规模对经济增加的影响和初始国债规模对经济增加的影响进行比较。对于初始国债规模对经济增加的影响的探讨是将1981-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段处理:将1981-2010年的数据划分为6段,每5年划分为一个时间段。在每个时间段内:1981,1986,1991,1996,2001,2006为期初年份。这样的做的结果是将分阶段的初始国债规模对经济增加的探讨与不分阶段的国债规模对经济增加的探讨进行比较,分别以长期和短期两个角度更加深入的揭示了国债与经济增加的联系,而且分阶段的系数会比不分阶段的系数更大且显著,显示出经济变量长期性的结构变化。关键词:欧债危机论文国债规模论文经济增加论文面板数据回归论文

    摘要2-4

    ABSTRACT4-8

    1 引言8-16

    1.1 探讨背景及作用8-10

    1.2 国内外国债论述探讨近况10-14

    1.2.1 国外国债论述探讨近况10-12

    1.2.2 国内国债论述探讨近况12-14

    1.3 论文结构安排14-16

    2 我国国债规模的近况16-23

    2.1 我国国债规模的进展历程16-19

    2.2 我国财政承债能力浅析19-23

    3 国债对经济增加影响的论述探讨23-28

    3.1 李嘉图等价定理23

    3.2 经济增加模型中国债与经济增加的联系23-28

    3.2.1 新古典增加论述24

    3.2.2 内生增加论述24-25

    3.2.3 投资论述25-26

    3.2.4 国债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26-28

    4 国债对经济增加影响的实证探讨28-44

    4.1 国债规模对经济增加影响的实证浅析28-36

    4.1.1 模型的选择与检验28-33

    4.1.2 模型的估计结果33-36

    4.2 初始国债水平对经济增加影响的实证浅析36-42

    4.2.1 模型的选择与检验37-39

    4.2.2 模型的估计结果39-42

    4.3 实证浅析的比较42-44

    5 结论及政策倡议44-47

    5.1 结论44-45

    5.2 政策倡议45-46

    5.3 革新点46

    5.4 进一步探讨的不足46-47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